拍品专文
1980年代末期,年近七十的朱德群已攀上绘画顶峰,创作于1988年的《河口湾》(Lot 20),以大笔挥洒出流畅的线条,足见他绘画已升华至另一层次,打破了自然风景中的形,而达至中国山水讲求的写意境界,与吴冠中所提出的「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掌握构成美感的形式」,摄取物像精髓的观点遥呼相应。画面各处隐隐流泻微动的光影,明暗光影的戏剧性对比。在澎湃交互刷写、勾勒、渲染的过程中,盎然砌迭出细腻而丰富的层次感,笔触间则流露出苍劲的运腕。
197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举行的「林布兰诞辰三百年回顾展」对朱德群日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对其应用光线的启发,而更在于对绘画内涵的顿悟。朱德群对林布兰的绘画推崇备至,而其对光线的运用更反映在《河口湾》上。他谨慎处理画中亮部的表现,画面明暗层次分明而转折流畅。从西方古典油画对光线的应用出发,他更发现光线的应用存在着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两大基本原则:阴阳及明暗。在《河口湾》中,朱德群对「光线的交织顿挫」有了更深层的思索,进而探究演绎出精微流畅的表达。
《河口湾》扬弃对景物细节的描写,以流动的形态与色彩,捕捉瞬息万变的河景。迥异于中国绘画对水景的平面化描绘,《河口湾》以墨色般的写意笔触,铺陈具有透感的色调,捕捉水景缭绕而汇集的缥缈氛围,呈现了河水流动的动态美与深邃的空间感。线条笔触流露直率的情感,看似源自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但其间浓厚的中国本质却清晰可见。1960年巴黎《快报》刊出的评论提到:「二十世纪的『宋代画家』朱德群,清楚技巧如果只用于模仿便毫无用处。他也知道最困难莫过于转换一种『幻想』,再『创造』一种知觉,因为这必须以时间和空间、灵感与精湛技巧的严密契合为前提」。
朱德群曾说:「在我的画面上,其色彩和线条从不是偶然的,它们相和谐地达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唤起形象和韵律」。线条是关注朱德群绘画的重要面向,实而源自于中国文化传统。朱德群从小学习写书法,在杭州美专深造而中国绘画功底深厚。他在法国的绘画之余,时而作中国绘画和写书法,但苦于买不到适合宣纸,直到1966年在附近的肉店发现包肉的纸虽然很薄,但吸水性很强,于是大批买回来,从此恢复了书法的创作。朱德群的「善书」是为了更好的「工画」,而在绘画中借鉴应用,与绘画密不可分。在《河口湾》中,可见朱德群将书法融会油画技巧中,传递中国文化中氤氲朦胧、含蓄默想的气氛,使其抽象艺术在众多西方抽象艺术家中脱颖而出。
在精神层次上,观者在画中经历艺术家多年思忆、沉淀而后重新构建的心象风景,超越时空之限制,体验艺术家内心当下激昂的感动。同时印证了王维的画论中提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概念,中国文人自古以降,代代相传从不在户外写生临摹自然的传统。他们推崇师法自然,以期孕育于胸,将感官所曾聆听、观看、呼吸过的自然,内化为对有形风景的体验,升华为无形的感悟与冥思,在书房案内咫尺的画面上,随心所欲地畅写千里之景。朱德群《河口湾》所再现的心象山水,正是紧紧相系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哲思,回归自然却又挣脱自然写实形象绑束的艺术表现,亦呼应了法国艺评家皮耶‧卡班那在观看朱德群的作品后,所下的结语:「真实的绘画来自回忆」。
「无形的绘画有他的好处,他带来前所未有的解脱,摆脱了形象的束缚和限制,可以任意的发挥,创作空间也从有限变成无限。」
- 朱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