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YUNMING (1460-1526), WANG DUO (1592-1652) AND OTHERS
ZHU YUNMING (1460-1526), WANG DUO (1592-1652) AND OTHERS
ZHU YUNMING (1460-1526), WANG DUO (1592-1652) AND OTHERS
9 更多
ZHU YUNMING (1460-1526), WANG DUO (1592-1652) AND OTHERS
12 更多
小聽颿樓選萃 (Lots 174-195)
明 祝允明、王鐸及諸家

集明人小楷扇冊

细节
明 祝允明、王鐸及諸家
集明人小楷扇冊
水墨金箋 冊頁八開
每開約16 x 46.5 cm. ( 6 ¼ x 18 3⁄8 in.)
1 祝允明(1460-1526)
題識:祝允明臨,時乙酉(1525年)春二月望。
鈐印:允明

2 王鐸(1592-1652)
題識:崇禎二年(1629)前四月倣曹娥、樂毅像□破邪論、度人陰符經。經季直宣示十三行□□□□。覺斯。
鈐印:王、鐸

3 邵彌(1597-1642)
題識:春晚與立先生見訪,辱稱余舊所為詩,以相勗□□詞兄。錄其三,並祁勉因賦四章申志,為政。瓜疇小弟邵彌。
鈐印:邵彌之印、僧彌

4 薛明益(1563-1640)
題識:萬曆辛亥(1611年)五月十日櫟園對雨書。河東薛明益。
鈐印:明益私印、虞卿

5 王寵(1494-1533)
題識:嘉靖壬辰(1532年)秋九月既望,雅宜子王寵書于白雀寺行窩。
鈐印:王寵私印、履吉之印

6 文徵明(1470-1559)款識:徵明。
鈐印:徵、明

7 彭年(1505-1566)/周天球(1514-1595)/文嘉(1501-1583)/文彭(1498-1573)
題識:右閒居漫興二首書呈沙塘翰望先生覽咲。彭年。
鈐印:孔嘉、隆池山人
病起二首,周天球書呈沙塘先生。
鈐印:周、天球
呂潭西方伯城南煙社作,呈沙塘先生覽正。文嘉。
鈐印:休承
春興二首呈沙塘戶部先生覽教。隆慶元年(1567)十月,文彭。
鈐印:文彭印、文壽承氏

8 董其昌(1555-1636)題識:顏魯公書,其昌。
鈐印:昌

吳榮光(1773-1843)題跋:
此冊自枝指生以至王覺斯,有明一代楷法備於是矣。枝山臨季直表玉情能者,昔王虛舟不服祝書,謂其狂草耳,若此幅能不服哉?文家父子,董文敏不愧書家,即匏庵、王寵、邵彌、沈載、王鐸輩亦不草草。唐子畏謂書扇如美人舞紅氍毹上,終未能盡致,觀此何如?非季彤觀察決擇精審,安得如此。道光辛丑(1841年)春孟補天穿之日。南海吳榮光題,時年八十有九。
鈐印:吳榮光印、吳氏伯榮
藏印:
潘正煒(1791-1850):季彤審定(二次)、季彤翰墨、季彤心賞、季彤鑑定珍藏、潘氏季彤珍藏、潘氏聽颿樓藏、聽颿樓藏、季彤平生真賞、季子所藏
潘寶鐄(1853-1892):聽颿樓故物孫寶鐄購復珍藏(九次)
其他:養芷鑒賞、半印
一印不辨
潘寶鐄題簽:集明人小楷扇冊。聽颿樓故物,孫寶鐄購回謹藏。望瓊僊館。
鈐印:寶鐄私印、茮堂伯子
絹套簽條:集明人小楷扇冊。
鈐印:望瓊僊館秘藏
出版
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卷四,見《藝術叢編第一集第二十冊:聽颿樓書畫記》, 世界書局,台北,1980年5月,第289-304頁。(第1、3、4、6、9、11幅)
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卷四,見《中國書畫全書》第11冊,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1997年4月,第854-857頁。(第1、3、4、6、9、11幅)
更多详情
藏冠羊城: 聽颿樓藏《集明人小楷扇冊》

聽颿樓主人潘正煒(1791-1850),乃廣州十三行外貿同文行及同孚行潘家第三代繼承人,清道光年間廣州士紳領袖人物之一。潘氏家族為廣州書香門第,又是外貿鉅子,潘正煒幼承庭訓,書學蘇米,小楷精絕,為鄉試副榜貢生,好書畫碑帖收藏。
此冊《集明人小楷扇冊》八開,分別彙集明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邵彌,薛明益,以及明四家(彭年、周天球、文嘉、文彭),董其昌、王鐸等共十一人。最為難得的是八開扇面俱為蠅頭楷書,各人所宗取資不同,故姿媚與遒勁兼而有之。
潘正煒於每開扇面均有小楷書題跋,其中祝允明楷書扇面云:“此冊集明人扇書十六幀,當以祝書為冠。”推崇之情,溢於文辭。而由潘跋得知明人扇書原有十六幀,著錄於《聽颿樓書畫記》卷四則只有十二幀。經由比對,少了第二幀吳匏庵楷書、第五幀王覺斯《銅雀臺》、第七幀王穀祥楷書、第八幅鄺湛若楷書、第九幅文承休楷書、第十二幅《書畫記》著錄為黃道周,據內容及款字,實為王鐸,疑前錄入有誤。據此推測,今存八幀,當是最初十六幀中之餘存。因為,在扇冊夾版封面,有潘寶鐄(1853-1892)題字云:“聽颿樓故物孫寶鐄購回,謹藏望瓊仙館”,推測可能潘正煒聽颿樓藏品在生前或遭戰事亂離,有所散佚,賴其孫潘寶鐄後來在外又購回收藏,並由家族傳承至今,至可珍寶。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聽颿餘芳:小聽颿樓書畫選萃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家族如廣州潘氏家族般能將商業、文化和慈善事業融為一體,既超出同群且影響深遠。潘氏家族原籍福建泉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遷居廣東番禺。他們不但深深地融入廣州地區之社會及經濟,更加廣泛地參與了劃時代性的中西方交流,在文化、教育和慈善領域烙下歷史性的印記。
潘氏家族人才輩出,匯集文人、學者、詩人、藝術家、收藏家、官員及儒商。當中潘振承(1714-1788)是18世紀廣州貿易體系中 的傑出人物。家族擁有的同文行是當時廣州十三行中最大的外貿公司,作為公行(清朝授權予西方國家進行貿易的同業公會)其中 一位最強大的商家,致力推動中國之全球商業往來。1760-1788 年在他的領導下,同文行發展蓬勃,傳承至他第四子潘有度(1755- 1820)後,家族生意蒸蒸日上,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到了19世紀,潘氏家族的影響力已從商界擴展到文化保育領域。第三代傳人潘正煒(1791-1850年)是聽颿樓的主人,聽颿——意為“聽帆聲”——喚起了行商的宏偉氣勢和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潘正煒是一位用心專注的中國藝術收藏家和鑒賞家,他收藏了大量古代書畫,並與當時廣東地區眾多文人交往,其中包括政治家兼藝術鑒賞家吳榮光(1773-1843年),他為潘氏的許多珍藏作品題跋。潘正煒精心編撰《聽颿樓藏書畫》五卷及《聽颿樓詩集》,向世人證明了他致力於保育中國藝術遺產的決心。
儘管公行制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瓦解,潘氏家族的知識和文化遺產仍得以傳承。後世子孫走上截然不同但相輔相成的道路,崇尚知識、文化保育和社會福利。
至20世紀初,潘氏家族成員定居香港,恪守家族傳統對藝術和文化的崇敬依然堅定不移。其中著名建築師潘祖堯(1942-2022年)繼承了部分聽颿樓藏品,並進一步擴充收藏。他曾任敏求精舍主席,致力在香港和海外舉辦藝術展覽。為了表示謙卑和對祖先的敬意,他將自己的收藏命名小聽颿樓,英文為The Canton Collection,用以紀念歷代祖先為他奠定深度欣賞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基礎。
今季佳士得有幸呈獻潘氏家族珍藏的書畫選萃,見證他們跨世代的收藏藝術收藏。這些非凡的藏品包括明諸家小楷書法冊頁、王鐸的綾本書法,以及祝允明、文徵明、文嘉、陳淳等大師的精美扇面作品。

更多来自 中国古代书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