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DUO (1592-1652)
WANG DUO (1592-1652)
1 更多
小聽颿樓選萃 (Lots 174-195)
明 王鐸(1592-1652)

草書《熱甚帖》《寒嚴帖》

细节
明 王鐸(1592-1652)
草書《熱甚帖》《寒嚴帖》
水墨綾本 立軸
170.5 x 53.5 cm. (66 5⁄8 x 21 1⁄8 in.)
釋文:熱甚。汝習讀為勞。吾疾劣。遣不具。伯智疏。寒嚴。比氣力何似。僕(疾劣)。甚情想。遇今信旨。此不多。陳伯智疏。題識:永老先生詞宗。王鐸。
鈐印:王鐸之印、字覺斯
鄭俠如(1610-1673)藏印:鄭俠如書畫印
簽條鈐印:小聽颿樓珍藏
出版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圖錄》,香港市政局,香港,1985年,第154-155頁,圖版42。
展览
香港,香港藝術館,“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1985年10月25日-1986年1月15日。
更多详情
註:鄭俠如,安徽歙縣人,後居揚州,字士介,號俟庵。鄭之彥四子、鄭元勳之弟。鄭家以販鹽起家。鄭俠如崇禎十二年(1639)中副榜貢生,時年三十歲,任工部司務。入清後歸里,築“休園”,以詩酒自娛。
王鐸此幅臨帖的草書,稱之為一筆書,又名連綿草,是草書的一種書寫方式。據唐人張懷瓘《書斷》云始自張芝,所謂“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即是一筆寫來,骨肉血脈相連不斷,有綿綿不絕之意。
此幅第一行從“熱”字開始,線條連貫,至行末疏字末筆,仍有筆意連接下一行“寒”字,餘復如是。全幅書意行氣流暢,線條既富圓轉流動之美,亦有屈鐵折戟之力,變化多端,為王鐸書法中罕有精品。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聽颿餘芳:小聽颿樓書畫選萃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家族如廣州潘氏家族般能將商業、文化和慈善事業融為一體,既超出同群且影響深遠。潘氏家族原籍福建泉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遷居廣東番禺。他們不但深深地融入廣州地區之社會及經濟,更加廣泛地參與了劃時代性的中西方交流,在文化、教育和慈善領域烙下歷史性的印記。
潘氏家族人才輩出,匯集文人、學者、詩人、藝術家、收藏家、官員及儒商。當中潘振承(1714-1788)是18世紀廣州貿易體系中 的傑出人物。家族擁有的同文行是當時廣州十三行中最大的外貿公司,作為公行(清朝授權予西方國家進行貿易的同業公會)其中 一位最強大的商家,致力推動中國之全球商業往來。1760-1788 年在他的領導下,同文行發展蓬勃,傳承至他第四子潘有度(1755- 1820)後,家族生意蒸蒸日上,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到了19世紀,潘氏家族的影響力已從商界擴展到文化保育領域。第三代傳人潘正煒(1791-1850年)是聽颿樓的主人,聽颿——意為“聽帆聲”——喚起了行商的宏偉氣勢和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潘正煒是一位用心專注的中國藝術收藏家和鑒賞家,他收藏了大量古代書畫,並與當時廣東地區眾多文人交往,其中包括政治家兼藝術鑒賞家吳榮光(1773-1843年),他為潘氏的許多珍藏作品題跋。潘正煒精心編撰《聽颿樓藏書畫》五卷及《聽颿樓詩集》,向世人證明了他致力於保育中國藝術遺產的決心。
儘管公行制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瓦解,潘氏家族的知識和文化遺產仍得以傳承。後世子孫走上截然不同但相輔相成的道路,崇尚知識、文化保育和社會福利。
至20世紀初,潘氏家族成員定居香港,恪守家族傳統對藝術和文化的崇敬依然堅定不移。其中著名建築師潘祖堯(1942-2022年)繼承了部分聽颿樓藏品,並進一步擴充收藏。他曾任敏求精舍主席,致力在香港和海外舉辦藝術展覽。為了表示謙卑和對祖先的敬意,他將自己的收藏命名小聽颿樓,英文為The Canton Collection,用以紀念歷代祖先為他奠定深度欣賞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基礎。
今季佳士得有幸呈獻潘氏家族珍藏的書畫選萃,見證他們跨世代的收藏藝術收藏。這些非凡的藏品包括明諸家小楷書法冊頁、王鐸的綾本書法,以及祝允明、文徵明、文嘉、陳淳等大師的精美扇面作品。

更多来自 中国古代书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