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明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水仙盆 "三" 字款,直径8¼寸(21.3公分)。2019年3月22日于佳士得纽约以399,000 美元售出
中国瓷器的彩釉及装饰变化多端,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容易令新晋藏家望而生畏。所以,到底甚么是彩釉?
专家张为君解释: "彩釉通常是一层不透水或玻璃状的涂层,涂上瓷器后,通过焙烧与瓷器熔接,可用作染色、装饰或提供防水作用。彩釉中最重要的成分为二氧化硅,而彩釉的种类则取决于当中额外添加的其他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铜、铝,以及其他会改变彩釉黏稠度、颜色和质感的物质。瓷器可在焙烧前或后上釉;焙烧前上釉称为釉下彩,焙烧后上釉则称为釉上彩。
由于不具彩釉的粗陶器及陶器大多有着许多细孔,难作容器之用,故彩釉的出现,原为实用而设。不过事实上,美感亦占据着部分角色,张为君表示: "彩釉效果赏心悦目,因此即使瓷器没有细孔,工匠仍会涂上彩釉作装饰用途。"
早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中国已出现手制陶壶,但直到隋唐时期(公元581 – 907年),陶瓷技术才发展成熟。当时的工匠能使用陶轮制造厚薄一致的容器,并在窑内烧制色彩斑斓的彩釉。
唐代(公元618 – 907):三彩瓷
唐 三彩马球仕女俑,长13¾寸(35公分)。2017年9月14至15日于佳士得纽约以372,500美元售出
"三彩" 的意思是 "三种色彩" ,但其实只是统称,因为有些三彩瓷不止有三种颜色。常见的基本颜色包括绿色、米白色和黄色(西方称为 "卵青釉"),但亦有棕色、蓝色及紫色。
唐朝年间(公元618 – 907年),三彩瓷常用作容器及人像等陪葬品。张为君解释: "这些人像有不少地方都刻意没有上釉,因为彩釉稀薄,在烧制时不同颜色会混成一团,破坏人像的五官,因此工匠不会在这位置上釉,而是在完成后再以颜料上色。现时发现的大部分人像,其颜料部分大多已经脱落,因为颜料主要为有机物质;但彩釉部分则仍然鲜艳明亮。"
宋代(公元960 – 1279)
南宋 龙泉青釉洗,直径5⅝寸(14.3公分)。2019年3月22日于佳士得纽约以495,000美元售出
她又指: "宋代的瓷器有别于唐代,以单色及类似翡翠银器和冰雪的冷色调彩釉为主。宋代单色彩釉虽然已有逾千年历史,但流传至今仍然时尚高雅。宋瓷的形态及彩釉配合得和谐完美,总会使我为之惊艳。" 最著名的宋瓷产自五大瓷窑,分别为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及钧窑。
宋代(公元960 – 1279):汝窑瓷
北宋 汝窑天青釉茶盏,直径4寸(10.2公分)。2018年11月26日于佳士得香港以56,350,000港元售出
张为君指出: "现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瓷器是汝窑瓷。出自此窑的瓷器非常罕有,已知的现存珍品只有约70件。"
这种彩釉的特别之处,为当中含有当时极难开采的玛瑙。这些瓷器与龙泉青瓷一样含有氧化铁,令其呈现翡翠绿色调。汝窑瓷通常会加入裂纹效果,这种效果是由于彩釉冷却速度比瓷器快,并于表面收缩而造成。
宋代(公元690 – 1279):哥窑瓷及官窑瓷
南宋 官窑青釉小罐,直径2⅞寸(7.2公分)。2019年3月22日于佳士得纽约以106,250美元售出
南宋 龙泉窑仿官釉贯耳壶,高8⅞寸(22.5公分)。2018年3月22日于佳士得纽约以1,092,500美元售出
张为君表示: "我们通常将哥窑及官窑的彩釉分为两个不同种类,纵使许多学者皆争论到底哥窑是否真正存在。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普遍认同官窑瓷及哥窑瓷都有独特的裂纹彩釉;一组幼细的金线,以及另一组色彩较深也较粗的线条,此种裂纹被称为 '金丝铁线'。"
宋代(公元960 – 1279):定窑瓷
北宋 定窑划花莲荷纹斗笠盌,直径8¼寸(21公分)。2016年5月30日于佳士得香港以7,480,000港元售出
张为君指: "定窑瓷的特点是以象牙白色配上压花或雕刻装饰。除了白瓷,定窑亦有出产黑釉或棕釉,极为罕有。"
定窑瓷的特色是 "泪痕" ,她解释: "这是部分定窑瓷表面像泪珠一样的痕迹,可证明定窑瓷的真伪,因为后期的仿制品通常没有泪痕。"
宋代(公元960 – 1279):钧窑瓷
元/明 钧窑玫瑰紫葵式花盆 "三" 字款,直径10¾寸(27.3公分)。2019年3月22日于佳士得纽约以3,015,000美元售出
张为君表示: "钧釉比其他四个窑的彩釉更加色彩鲜明。钧窑瓷以浓厚明亮的偏蓝彩釉闻名,每件瓷器的彩釉都独一无二。这种蓝色并非由颜料造成,而是由二液相分离的现象引致的错觉,形成乳白色的效果。" 由于彩釉中含有铜,因此部分钧窑瓷也有红色或紫色的色块。
她续指: "另外,大部分钧窑瓷均有 '蚯蚓走泥纹' ,形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由于后期的仿制品鲜有这种 '蚯蚓走泥纹' ,因此也是辨别瓷器真伪的理想特征。"
宋代(公元960 – 1279):青瓷
南宋 龙泉粉青釉纸槌瓶,高9⅛寸(23.4公分)。2018年11月26日于佳士得香港以42,850,000港元售出
张为君说: "西方将淡翠绿色的亚洲瓷器称为青瓷。"
青瓷彩釉源自中国,以浙江省的越窑及龙泉窑最为著名。青瓷技术其后传至韩国、日本及泰国。虽然这种瓷器被称为青瓷,但亦有白、灰、蓝、黄等不同色调,颜色取决于上釉的厚度、陶土的种类、彩釉的成分及焙烧的手法。
在日本,蓝色的青瓷尤其受欢迎,这种色调的代表性瓷器,乃产自南宋年间(公元1127 – 1279)的浙江省龙泉窑。
青花瓷
明宣德 青花灵芝龙纹大罐 六字楷书款,高13¾寸(35公分)。2016年11月8日于佳士得伦敦以125,000英镑售出
张为君指: "青花瓷泛指各种以蓝白色彩釉点缀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将钴蓝色的釉下彩涂上白色瓷器制成,而这种彩釉本身其实是透明的。"
青花瓷始于九世纪,并传承至清朝(公元1644 – 1912),堪称最受欢迎的中国瓷器,更是世上最名贵的瓷器之一。张为君表示: "很多人视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为上品,但元朝(公元1279 – 1368)及明朝(公元1368 – 1644)的青花瓷同样极具历史、美学及经济价值。"
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身轻巧,蓝色鲜艳亮丽,张为君亦指此时期的青花瓷画风 "更加仔细高雅" ,因此备受推崇。钴蓝颜料在当时被视为矜贵之物,因由伊斯兰商人从波斯引入,所以早期的青花瓷装饰不少也呈现伊斯兰风格。青花瓷于十七世纪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出口至欧洲,随即引起热潮,并出现大量仿制品,例如随处可见的垂柳图案。
窑变釉瓷器
清乾隆 窑变釉双耳瓶 六字篆书刻款,高8¾寸(22.2公分)。2017年3月16日于佳士得纽约以223,500美元售出
张为君解释: "窑变是以高温焙烧而成的蓝、紫、红色彩釉。由于彩釉中的铜或其他金属成份在稀薄的彩釉表面分解,因此形成幻彩的效果,成就独特的窑变釉瓷。"
她续称: "即使瓷器的外形一样,亦无法找到两件完全一样的窑变釉瓷,因为窑变釉无法控制,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虽然窑变釉瓷展现抽象美感,但价值却不如装饰精致的明清御瓷。 "窑变釉具有独特的抽象美态,它虽非典型的中国彩釉,但其色调亮丽,是我最喜欢的彩釉之一,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
康熙年间(公元1662 – 1722):五彩瓷,包括粉彩瓷及素三彩瓷
清雍正 粉彩将军盖罐,高31⅞寸(81公分)。2017年9月14日于佳士得纽约以137,500美元售出
"五彩" 原本指明朝(公元1368 – 1624),特别是嘉靖(公元1522 – 66)及万历年间(公元1573 – 1619)以五种颜色装饰的瓷器。张为君指: "因为明朝尚未有蓝色珐琅,因此五彩瓷会首先焙烧一次后再涂上钴蓝釉下彩装饰,然后再涂上红、绿、蓝、黄、紫色的釉上彩,焙烧第二次。"
到了康熙年间,五彩瓷演变成现时西方学者所指的素三彩(famille verte),法文解作 "绿色的系列" 。这段时期的彩釉以清雅的绿色为主,并以其他颜色的珐琅点缀。
康熙年末,中国引入粉彩瓷。粉彩釉主要为从胶体金提取的不透明白色及粉红色珐琅,由清朝的耶稣会教士带到中国。这种新颖的色彩,在雍正及乾隆年间也大受欢迎。张为君指: "雍正时期的粉彩瓷特点为精巧柔美,鉴赏家视之为最上等的粉彩瓷。"
康熙年间(公元1662 – 1722):豇豆红釉瓷器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三行六字楷书款,高8⅛寸(20.6公分)。2016年9月15日于佳士得纽约以2,045,000美元售出
张为君表示: "红釉还有不少名称,例如 '苹果红' 、 '美人霁' 、 '娃娃脸' 、 '美人醉' 等,描述酷似嫰红肤色的色调。"
红釉瓷深受藏家喜爱,带有绿色斑点的珍品则更受欢迎。要塑造这种翠绿的效果,必须准确涂上含铜的彩釉,然后再小心烧制。这种彩釉在康熙年间独有,通常用于小型瓷器,例如文房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