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达芬奇作品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名作《救世主》再现市场,魅力媲美卖座电影。外界普遍认为世上现存的达芬奇真迹不足20幅,《救世主》是其中之一,其出现教全球媒体为之疯狂。这幅传世巨作亦将亮相于佳士得纽约拍卖,揭开精采下一页。

李奥纳多‧达芬奇,《救世主》
油彩  胡桃木板
 25 ⅞ x 18吋
 (65.7 x 45.7 公分)

估价待询。作品将于11月15日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以特别拍品形式呈献。

李奥纳多‧达芬奇,《救世主》 油彩 胡桃木板 25 ⅞ x 18吋 (65.7 x 45.7 公分) 估价待询。作品将于11月15日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以特别拍品形式呈献。

这幅画作曾被涂上多层油彩,一直被认为是摹本,并在美国一场小型地区拍卖中被发现,继而展开漫长的研究工作。作品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其真伪最终被专家确定,更在2011至12年期间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大型展览中展出,成就历来最完整的达芬奇现存作品展。

购得此画的新藏家一丝不苟地清洁和修复画作,同时进行深入研究和仔细记录,并与研究这位米兰艺术大师作品及生平的世界顶尖权威审慎鉴定作品的真伪。于2007年协助修复作品的Dianne Dwyer Modestini仍记得清除表层油彩后发现是达芬奇真迹时的兴奋心情,她表示:「我的手不断地颤抖,我回家后以为自己疯了。」

这幅新发现巨作的制作年份,可追溯至约1500年,刻划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半身像,画中人左手握着水晶球,右手则举起祝福手势。一直以来,外界也相信达芬奇曾创作有关救世主的画作,但认为作品经已被损毁。

1650年,著名版画艺术家温斯劳斯‧霍拉(Wenceslaus Hollar)按此画制作蚀刻版画,并附签名、日期及以拉丁文刻上「Leonardus da Vinci pinxit」,意指「达芬奇之画」。达芬奇为基督的长袍绘画的两幅红色粉笔画作现藏于温莎堡英国皇室珍藏,一直以来也被视为与此画有关,而达芬奇的学生及追随者亦曾创作逾二十幅临摹作品。

在「李奥纳多‧达芬奇:米兰宫廷画家」的展览图录中,卢克‧塞森(Luke Syson)推测达芬奇 可能为法国皇室创作此画,作品于1625年随玛丽亚皇后(Queen Henrietta Maria)下嫁查尔斯一世(Charles I)而被带到英国。肯定的是,此作原为国王查尔斯一世(1600-1649)所有,在他被处决后一年被收录于皇室藏品纪录之中。

根据皇室藏品纪录,作品于1651年10月23日在「英联邦拍卖」中售出,九年后,查尔斯二世重登帝位,由于国会颁令收回其先父的财产,故此作亦再次收归皇室珍藏。1666年白厅的查尔斯二世藏品纪录将作品列为国王衣帽间内的画作之一。

2011年,《救世主》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李奥纳多‧达芬奇 :米兰宫廷画家」展览上展出,引起全球媒体哄动。达芬奇 是历史上最伟大及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极为珍罕,普遍认为现存的真迹少于二十幅,而上一幅发现的作品已是1909年的《柏诺瓦的圣母》,作品现藏于圣彼得堡隐士庐博物馆。

这幅私人珍藏的达芬奇画作重现市场,无疑是二十一世纪艺坛的最重要发现,它更将于11月15日在佳士得纽约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以特别拍品形式瞩目亮相。

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部门主席Loic Gouzer表示:「《救世主》出自历来最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手,描绘世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佳士得很荣幸能获得千载难逢的机会,为市场带来这幅不朽巨作。虽然此作绘于约五百年前,但达芬奇的作品对艺术之影响,由十五、十六世纪至今依然不变。我们认为在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此作,正好印证其恒久的魅力。」

肯定的是,此作原为国王查尔斯一世(1600-1649)所有,在他被处决后一年被收录于皇室藏品纪录之中。

《救世主》由1763年起一直下落不明,其背后由达芬奇创作的史实、作品来源或由皇室收藏的辉煌历史,一概被世人遗忘。直至1900年,查尔斯‧罗宾逊爵士(Sir Charles Robinson)购藏作品,以为作品是达芬奇的门生伯纳迪诺‧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所作,并纳入列治文道蒂大宅的库克珍藏系列。当时画中耶稣的脸庞和头发已被大幅涂上其他颜料。一幅摄于1912年的照片,展示了作品当时被修改后的效果。

随着库克珍藏四散各地,作品最终于1958年委托拍卖,并以45英镑售出。其后,作品再次消失近50年,直到2005年以一位美国藏家的遗产出售才重现世上,但其显赫历史仍未被人发现。

2007年,纽约大学美术学院修复中心的Kress绘画修复计划(Kress Program in Paintings Conservation)高级研究员兼文物管理员Dianne Dwyer Modestini开始对《救世主》进行大规模修复,她详细记录作品的保存状况和修复过程,最后确认作品真个出自达芬奇之手。

画作中耶稣基督的双手、仔细描画的卷发、水晶球及罩袍均保存完好,与原本的状态非常接近。

画作中耶稣基督的双手、仔细描画的卷发、水晶球及罩袍均保存完好,与原本的状态非常接近。

画作中耶稣基督的双手、仔细描画的卷发、水晶球及罩袍均保存完好,与原本的状态非常接近。此外,作品亦保留达芬奇代表作一贯的非凡气势与神秘感。在左眼上方(即观者的右方)仍可看到达芬奇留下的痕迹,马丁‧肯普(Martin Kemp)指:「他以手掌为肌肉纹理制造柔和效果;基督的脸庞画得非常柔和,是达芬奇在1500年后的绘画特色。而与达芬奇后期作品的明显连系,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那种源于未知事物的神秘感。令人陷入迷惑,却没有提供答案……作品带有一股神秘的奇异感觉,流露达芬奇后期作品的常见特质。」

在左眼上方(即观者的右方)仍可看达芬奇留下的痕迹,马丁‧肯普指:「他以手掌为肌肉纹理制造柔和效果。」

在左眼上方(即观者的右方)仍可看达芬奇留下的痕迹,马丁‧肯普指:「他以手掌为肌肉纹理制造柔和效果。」

随着作品乃达芬奇真迹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修复人员决定请一组专门研究达芬奇作品的国际学者与专家进行鉴定,以就作品出处取得共识。初步修复工作于2007年秋季完成,当时参与鉴定的为来自佛罗伦萨大学、现已故的米娜‧格雷戈里(Mina Gregori)及时任华盛顿国家艺廊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其后出任伦敦国家美术馆总监的尼古拉斯‧佩尼爵士(Nicholas Penny)。经多位国际学者深入研究和鉴定后,达成共识《救世主》是达芬奇的真迹。

多位国际学者深入研究和鉴定后,达成共识《救世主》是达芬奇的真迹。

2008年,作品被送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博物馆策展人Carmen Bambach、Andrea Bayer、Keith Christiansen、Everett Fahy及绘画修复部主管Michael Gallagher一同研究。同年五月底,作品移送伦敦国家美术馆,直接与达芬奇大约在同期创作的《岩间圣母》作比对,而几位世界顶尖的达芬奇学者亦获邀研究两幅作品,当中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Carmen Bambach、华盛顿国家艺廊意大利绘画策展人David Allan Brown、米兰Raccolta Vinciana的Maria Teresa Fiorio、牛津大学的马丁‧肯普、米兰理工大学艺术史教授Pietro C. Marani,以及伦敦国家美术馆意大利绘画策展人兼「李奥纳多‧达芬奇:米兰宫廷画家」展览策展人卢克‧塞森。作品于2010年完成修复后,上述几位专家再度联同莱斯特大学的David Ekserdjian于纽约研究画作。

此次各專家再度达成共识,认为《救世主》的确出自达芬奇之手,而且是多幅临摹作品和达芬奇门生模仿之作所参照的唯一原作版本。个别专家对在创作日期上略有分歧,大部分专家皆认为创作年份应为1490年代后期,亦即达芬奇米兰时期之末,与《最后的晚餐》属同期作品,而其他专家则认为创作年份应该稍晚,估计绘于佛罗伦萨(达芬奇于1500年移居当地),与《蒙罗莉萨》属同期作品。

李奥纳多‧达芬奇,《蒙罗莉萨》,约1502年作。巴黎罗浮宫博物馆。摄影:Scala / Art Resource

李奥纳多‧达芬奇,《蒙罗莉萨》,约1502年作。巴黎罗浮宫博物馆。摄影:Scala / Art Resource

难得获专家一致认为《救世主》是达芬奇真迹,个中存在数个原因,包括上文提及作品与两幅藏于温莎堡的达芬奇签名草稿的关系;于温斯劳斯‧霍拉1650年蚀刻作品中发现与《救世主》一致的构图;以及作质量素明显胜过二十多幅构图相同的已知作品。此外,作品的质量极为出众,祝福手势和头发更是笔触细腻,加上其风格与达芬奇创于1500年的力作非常接近,进一步印证其真实性。

作品中大量被新颜料遮盖的部分,更成为强而有力的证据。达芬奇完成初步构图后,在着色时作出修改,但蚀刻作品或摹本并没有体现这些改动。当中最明显的修改是祝福手势的拇指原本较直竖,在修复时被复原,并拍摄照片以作纪录。

作品中大量被新颜料遮盖的部分,成为强而有力的证据,例如透明水晶球下的左手手掌。

作品中大量被新颜料遮盖的部分,成为强而有力的证据,例如透明水晶球下的左手手掌。

透过红外线成像技术,专家亦发现其他修改的痕迹,卢克‧塞森指「别处也有轻微修改轮廓的痕迹(例如透明水晶球下的左手手掌)」。他写道:「达芬奇常改变主意,而参照现有作品的摹本则不会出现相同的改动。达芬奇绘画头部时也许曾使用草图,而在红外线照射下,可看到上唇边有修改的痕迹。其他身体部分有较松散随意的底稿,并有其他小改动。仔细描绘头部及即兴而作身体,是达芬奇的一大特色。」

他续道:「这种绘画技巧与《蒙娜丽莎》及《施洗者圣约翰》类似,而脸部更由多层非常薄的油彩绘成,此技巧亦是另一达芬奇真迹的印证。与这两幅作品一样,达芬奇可能花了一段长时间才完成《救世主》。」

技术检查及分析显示《救世主》所用的颜料、媒介及技巧,皆与达芬奇所用者如出一辙。塞森更特别指出耶稣基督身穿的天蓝色袍采用了珍贵的青金石,在当时非常罕见,显示作品的委托人身份显赫。

达芬奇在创作《救世主》时作出的大大小小变动,反映他与生俱来的探索本能。

在作品中,达芬奇笔下的耶稣基督参照了《约翰福音》第4章第14节的相关描述:「我们目睹了父派遣儿子来做世上的救世主。」画中的耶稣基督凝视着观者,蓄短须和赤褐色的卷发,左手拿着水晶球,右手则举起祝福的手势。马丁‧肯普(在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中)曾指出:「…救世主将全世界和人类的福祉捧在掌心。」达芬奇将耶稣基督描绘成不折不扣的人类,既没有顶冠,亦没有光环,在当时十分少见,但构图却沿用了以往东正教传统的「全能者基督」形象,此形象在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宗教画像中十分常见。

耶稣基督手上的水晶球既是王权的标志,也象征着世界。多位作家皆指出达芬奇在水晶球中巨细无遗地重现微细的斑点和内含物,显示水晶球以白水晶(最纯净的石英)制成,这种水晶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视为拥有令人敬畏的神奇力量。自中世纪起,圣髑盒已镶嵌古老的白水晶,令白水晶具有神圣意味。因此,无论是水晶球的物质,还是完美的圆浑球形,也透现一种近乎超自然的气息。

塞森又指:「完美的水晶球被视为包含和传送世界的光。」达芬奇以无可比拟的画技刻划水晶球的透明感与弧面。众所周知,他对具特殊光学特性的矿物极感兴趣,更曾在科学论文中表示穿透玻璃或水晶等「透明媒介」的光,「就像被遮蔽的物件与投射其上的光之间并无任何阻隔一样。」Modestini亦指水晶球的内含物「在显微镜下令人大吃一惊,每一块也涂上中间色调的底油,加上白色外框和深色阴影。内含物的大小和分布不一,视乎光的方向而变化。只有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的达芬奇,才能描绘得如此细致。」

形式方面,作品刻意采用古老的对称正面构图,塞森及其他作家亦认为达芬奇的参考作品,是十五世纪乔托(Giotto)及其工作室的耶稣基督四联画中屏中的耶稣基督祝福像(现藏于罗里北卡罗来纳艺术博物馆),脸部和手部的画法前所未见,是达芬奇的独特创作。从黑暗的阴影中神秘地浮现出的脸庞完美无瑕,神圣而美丽。近乎超自然的锐利眼眸展现慑人的心理、情感及精神深度,在达芬奇约于1500年创作的《蒙娜丽莎》及《施洗者圣约翰》出现前(两者皆现藏于罗浮宫),这些特点在西方画作中前所未见,而这两幅作品在风格及形式上也是最能与《救世主》进行比对的。

在清洁过程中,发现达芬奇创作《救世主》时作出的大大小小的变动。例如大幅度改动过的祝福手势上的拇指,握着水晶球的手掌位置,饰带更改成交叉搭在披肩上,颈带下方衣服上的宝石装饰位置亦曾改动过,无不反映此画的超然与原创性,亦印证了作品的确出自达芬奇之手。这些变动也反映他与生俱来的探索本能、勇于尝试的精神、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对完美的追求,驱使他舍弃大部分不甚满意的作品,令留存的杰作寥寥可数,但全部也是艺术史上最令人深刻难忘的惊世佳作。

达芬奇的作品数量稀少,但却影响深远,而重新发现的《救世主》更是难能可贵。如此巨作重现市场已教人欣喜,而这幅由文艺复兴时艺术大师创作的传世之作,能散发如此触动人心的感染力,更是近乎奇迹。

此巨作将在纽约举行拍卖预展(10月28日至11月4日),在此前夕,佳士得亦在世界各地带来有关巡展,地点包括香港(10月13至16日)、三藩市(10月17至21日)及伦敦(10月24至26日)。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