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水墨 設色 紙本
簽名:林風眠
鈐印:林風暝印
來源
袁湘文女士舊藏 美國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1926年,林風眠從歐洲學成回國不久,在撰寫《中西藝術之前途》時,已清晰指出他的藝術方針 — 「其實西方藝術上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林氏也提出「民族文化之發達,一定是以固有文化為基礎,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新的時代,如此生生不已的。」(1929年《中國繪畫新論》林風眠著)。回國以後,林氏有系統地革新中國水墨藝術,一方面整理、復興中國五千年傳統藝術的偉大創造及長處,另一方面取西方藝術之長,補中國藝術之短,發展出中西兼容,具「時代性」、「民族性」及「個人風格」的中國現代藝術。 風景畫是林風眠實踐現代中國藝術革新的重點之一。林氏認為中國風景畫雖比西方發展得早,自然界時間變化的觀念,亦很早發展出來,可是時間變化的表現只限於某一部分,而並沒有表現時間變化整體的描寫方法。中國風景畫受水墨色彩所限制,描寫的背景主要是雨和雲霧,可是色彩複雜,變化萬千的陽光描寫是沒有的。林氏獨創的風景畫主觀性不斷增加,大膽使用西方表現主義採用的非寫實的顏色來引發情感,同時引入西方印象派對於光線和色彩折射的觀點,把水墨與色彩和諧交融,同時提高中國傳統風景元素的比重,在更為深刻的東方意境中寄託濃厚的懷鄉情感。《依山傍水》(Lot 2109) 及《山林風景》(Lot 2110)中,藝術家引入一系列並非傳統中國山水畫所用的色彩,以寶石藍、雞蛋黃、純白色,配上湖水綠、墨綠、橘黃色,表現經過林風眠的性情過濾的山景。林風眠更運用了冷色系的主調,使畫面瀰漫著空靈悠遠的氛圍,如郭熙所言:「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依山傍水》在空、虛、遠、深等要素中產生「象外之境」,觀眾得以由近而遠地體驗,由實而虛地感知畫中意境。林氏把方形的平面橫向分割,河面、緩坡、遠山與天空採取近大遠小的透視原則描繪,拉出了遠近距離與空間深度。 傳統中國山水畫以留白暗示無止盡的空間,可是《依山傍水》及《山林風景》則把整個畫面塗上顏色。細緻地近看畫作,可觀察林氏為了克服傳統中國繪畫材料的侷限,在顏料混色、著色技巧以至繪畫工具上的革新。藝術家對水墨於宣紙上的滲透度、中國顏料常見的礦物色和赭石接觸宣紙後的透明度和滲透度有清晰的了解。為了加強景物的質感,同時穩定水墨的流動性質,刻意以重彩著色,採取「墨疊色、色疊墨」的著色技巧,雖重而不滯,形成色層錯綜重疊,水性顏料厚薄相間的風景畫。中國傳統文人畫中,畫家多愛保留每一筆觸,林氏卻從油畫著色的技巧取得靈感,發掘水墨重疊顏色的可能性。輕巧而重疊的色塊,幻化成多層次的樹叢,使風景有更強烈的光影穿透感。河溪上薄薄的白色,顯示了流水的動態,同時表現光線在水面的反射。這種革新的著色技巧不但打破了傳統水墨的桎梏限制,也成就林風眠的個人標誌。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線條描寫是林風眠加以研究、整理、發展的方向之一。林氏認為線條描寫方法,在中國藝術文化有重要的地位,不論象形文字中的線條;書法由講求均齊、和諧,變化到線條的形勢;繪畫藝術講求的曲線美,一切都著重於線條。林氏的仕女作品,都以不同角度提出他運用線條的理論。《吹笛仕女》(Lot 2111)中,林風眠大膽地在重彩上運用白線、黑線,以一筆到底,流暢舒展、若隱若現的曲線,表現了仕女的衣裙、身體及其從容優雅的意態,下筆勾勒的技巧高超,更形成透明紗質的效果。這種線條的運用承接了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圖1)中如春蠶吐絲、緊勁聯綿的線描用筆,衣飾皆用曲線的描寫,充分的表現生動的體態。林氏巧妙利用曲線這含有變化的元素,表示勁健與柔軟的和諧,優美雅緻的趣味及愉快的力量。若隱若現的勾紗曲線,表現層層疊疊的紗衣,甚至把紗衣真實的質量感都表現出了。勾勒背景青瓷花瓶的曲線,與仕女的坐姿和形態互相呼應,組成緊密的空間關係。林氏在談論線條曾說:「我們可注意的,是談到曲線時,可謂是『美與生之線』,與曲線相對便是直線,直線是靜的,和平的,均衡永續的表現。」。曲線之外,藝術家同時利用直線分割畫面,幾何圖形組織背景,平衡了動態的曲線,畫面氣氛動靜和緩,輕重得宜。笛子的長長斜線對於組織整個畫作的線條產生點睛的作用,引導觀者欣賞不同線條的美感及姿態。林風眠除了運用顏色線分隔空間,同時巧妙的帶入了野獸派馬蒂斯以裝飾花紋的顏色塊分割平面空間(圖2),引導觀眾欣賞變幻萬千的平面視覺效果,極富現化感。林氏以淡墨在厚重的廣告顏料上勾勒臉部細節,他把莫迪利亞尼肖像畫中抽象、協調的感覺融化在古典仕女,不但是面部五官的勾勒,提起笛子的手部,謹以簡單線條描繪,簡煉傳神,協調整體佈局。 林風眠表示:「立體主義雖然由畢加索和勃拉克所創造,卻是塞尚主義的延續」、「立體主義繪畫審美基礎是幾何造型」,靜物畫成為他實驗創新的前線,其目的乃是追求藝術構成中的幾何秩序,表達幾何造型之複雜交錯美,在內涵特質中蘊藏著對歷史和現代的憧憬。靜物系列更是林風眠把塞尚、畢加索的理論加以發展的題材,再次以綜合,而非拆解的手法,把空間、物象之間的虛、實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幅 《靜物》(Lot 2112)中,林風眠刻意強調幾何圖形的組構,甚至把物像的細節簡化,瓶花和水果簡化成三角形、圖形、梯形。至於用色方面,只以黑、白、灰為背景色,黃、綠兩色為物像的色彩。作品表示了林風眠摒棄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而強調平面空間的設計效果。從《靜物》的背部可見,藝術家曾經在同一宣紙上創作的仕女作品,因此《靜物》作品的著色相當厚重,印證林氏居滬時努力不懈,珍惜物資的創作精神。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