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木雕 雕塑
1992年作
簽名:朱銘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朱銘的太極雕塑注重「以裡達表」,他解釋道:「氣韻生動的作品,每一塊肌理的流動,都依循著作品內在活力與動感的需要,而呈現出整體造型上最合理、自然的律動,這就是『以 裡達表』傳導出生命力的訊息。」朱銘的太極雕塑在意境傳達上可謂包含藝術、武術之精髓。他認為,貫徹了藝術修行,藝術語言就會自然形成。太極作為源自易經的古老中國學說,經道家的闡釋和實踐,一直深遠地影響著歷代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朱銘作品以「陰陽相生」為基礎概念,在形體剛柔相推流轉之際而生變化,來象徵宇宙天地之間一切的運動生息。 1980年前後是朱銘《太極系列》的一個轉折點,他在兩個創作路向上並行探索:一方面,他以木材為原模,再翻鑄成青銅作品,由他最熟悉的木材雕刻過渡到青銅創作,逐漸摸索出以青銅為媒材的創作法則,發展了嶄新形式和雕刻語言。另一方面,朱銘仍然沒有放棄他所嫻熟的木雕,仍在繼續深化他的木雕創作,所不同的是,他沿著更簡潔、更抽象的方向行進。兩件金屬材質的《太極系列:單鞭下勢》(Lot 2142 及 2138) 在剛柔並濟的低身下勢動態中,朱銘追求的表現出內化於每個觀看角度的協調與平衡。作品Lot 2138的青銅表面上看似經風化般殘蝕的質感表現,深化了歷史感的陳述;而重量感十足的作品Lot 2142,藝術家以「鐵」為素材,愈加簡化了衣衫細節描寫,更著重於單鞭下勢在精神意韻上的捕捉。本件作品曾於2004年由朱銘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誰先覺畫廊共同籌劃主辦「花園城市裡的雕塑」中展出,與其他作品在美術館和城市各個角落,與觀者進行近距離的互動,也體現了朱銘在太極作品所中強調雕塑與環境間對話的空間美學。 《太極系列》(Lot 2139)自正面觀看,形體曲膝下踞,左腿作勢側身上踢,重心卻沈穩地集中於下盤,看似定態;轉於後身,則在腰際扭側的順勢抬腿間,完全釋放出飛踢旋轉展現的力道與速度感。在動靜的收放之間。1990年代所作《太極系列:轉身蹬腳》(Lot 2141)及《太極系列:十字手》(Lot 2144)的銅雕,以堅實而具份量的存在感,探討金屬的沉重以及動勢緩轉間,由看似矛盾間所頓生的力量。朱銘在《太極系列:金雞獨立》(Lot 2140)和《太極系列》(Lot 2143)中依順木質紋理,在粗獷刻紋或拋光細緻,深刻盡露木質的趣味。知名策展人張頌仁曾論及朱銘的《太極》系列作品:「反映了大自然定律中小宇宙的運行,進而與大宇宙相結合,構成完整的秩序。」朱銘在雕塑前後、上下有一種拉拒和平衡,有穩重如山之態。但雕塑的整體造型複雜,富於層次起伏、大刀闊斧的幾道劈削,又彷彿呈現個體從一個招式到另一招式的動作轉換,動態和變化蘊藏其中。重量感和動感巧妙的結合為一,這正是朱銘現代雕塑語言的真正成熟和確立,成功地將杜象欲捕捉《下樓梯的裸女No.2》的行進動勢凝結於一個定態之內(圖1)。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