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羅中立
春蠶
油彩 畫布
1980年作
款識:羅中立;羅中立 春蠶 (1)
來源
藝術家蔣鐵峰私人收藏 美國 明尼亞普洛斯 芬格赫畫廊 美國 明尼蘇達 私人收藏 (現藏者於1985年直接購自上述畫廊)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歷史中,羅中立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要的一位藝術家,他從不隨波逐流,始終執著於透過其繪畫,傳遞真摯動人的鄉土寫實情懷。羅中立於1977年進入四川美院,時逢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民風漸開,隔年盧新華在《文匯報》所發表的《傷痕》小說,直視揭露文革苦難的紀實文學,點醒了人們重新審視文革狂潮中被湮沒的人性、理性與真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藝術學院的校園內瀰漫著獨立精神的思潮,敢於正視過去歷史的不幸與扭曲,並反映在他們的創作中。1980年羅中立以照相寫實的手法,創作了《父親》這幅撼動人心的鉅作,揭開了中國藝術史上「傷痕美術」的扉頁,也引領出一股反思真相、追尋濃厚鄉土風情的寫實主義風潮。 《父親》一作,為羅中立贏得了空前的迴響,在創作次年榮獲了當時中國美術界最高榮譽的國家級金獎,納為中國美術館永久典藏。而其同一個時期所創作的《春蠶》及《祈》等作品,更在往後幾年中,獲頒國家級銀獎及優秀獎等殊榮獎項。本次夜拍所呈獻的《春蠶》(Lot 25),創作於1980年,與《父親》同為羅中立鄉土寫實繪畫的經典之作,皆屬博物館級彌足珍貴的作品。他在1980至1983年間埋首創作了兩幅《春蠶》巨幅油畫,如同古典寫實大師林布蘭一般,針對同樣主題進行不斷的試煉、推敲及琢磨精進,從其炭筆素描的草稿以及油畫打稿的底圖中,可以探見藝術家在此作品投注的心力。此外,藝術家在畫作背後註記了「(1)」,佐證此為《春蠶》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其中的原創性更賦予了這件作品重要的歷史價值意義。 此幅《春蠶》以深黑的背景,再加上深具戲劇性的光線投射,打造出令人屏息的氛圍。老婦人往後整齊盤梳好的髮髻,也因久久低頷,凝望著竹篩上吃著桑葉的蠶寶寶,髮絲漸漸飄落,藝術家以細如銀針的筆觸,耐心細膩地描繪著每根銀髮,映襯著胸前鮮紅的山茶花,她的根根銀髮,似乎在這一片漆黑的空氣之中浮懸著,時間和空間在瞬間的凝結中,化作了永恆。畫面中靜穆、嫻定的氣息,可與薩金特筆下《織毛線的婦人》比擬。蠕動的春蠶,似乎也寓意著人生雖庸碌而短暫,同時卻仍含蘊著微小的希望與光明,也是這樣的盼望,帶給了農民在艱困中卻永不放棄、繼續前進的力量。羅中立對於細節描繪的著迷,正說明了他對農民處境無盡的關懷與感念,芙烈達.卡羅《老祖母蘿西塔.莫力羅》也如同《春蠶》一作,流露出描繪純樸鄉間感人至深的情懷。 羅中立將從不受重視的農民老嫗端上了畫面中心,成為舞台上的主角,卻褪去了以往繪畫中農民形象總為歌頌政治所粉飾的樣版微笑,讓年邁的銀髮農婦,微微地低下了頭,平凡簡單的姿勢,盡顯中國農民本質中謙卑的內涵與美德。藝術家以超近距離的寫實肖像,迫使人們不得不去正視老婦人銀白的鶴髮,微弓的背膀,以及額頭及雙手一道道飽經風霜所鑿刻的皺紋,直探農民處於社會底層的艱辛。這一份怵目驚心的「真實」,是改革開放前的繪畫創作中所不能碰觸的敏感地帶。 羅中立在1980年早期即創下的突破,不僅前衛且深具勇者捍衛真實的精神,劃記了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無疑推開了一扇門,讓同輩以及後進的藝術家真正開始思索個人與集體間複雜的關係,透過創作各自表述每個人眼中所見的歷史與真實,喚起藝術家去乘載沉重的歷史責任感,這樣勇於反思的前衛創作思維,共見於同時期的陳丹青以及周春芽(Lot 45),也影響了張曉剛、毛旭輝、葉永青等人在雲南圭山創作了一系列的早期作品,從政治圖解的單一模式束縛中掙脫出來,農民的形象不再為了政治而被架高成「紅、光、亮」空泛失真的大英雄,而是受到他們應得的尊重,在藝術家的筆下,回歸到他們最原始純真的樣貌。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