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黎譜
靛藍瓷碗
水墨 絹本
1930年作
簽名:黎譜;Le Pho
來源
現藏家祖父于巴黎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現藏家於 1980年繼承所得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不論就歷史、知性或藝術性而言,《靛藍瓷碗》為越南畫家黎譜藝術生涯中的重要作品。這件充滿越南風情,是河內美術學院最輝煌時期的代表作品。 黎譜於1930年完成此作,作為河內美術學院首批學生,與阮潘正和佩雷同屆畢業。法國人Victor Tardieu (1870-1937)於1924年創辦該學院,在其蔭庇下,學院成為了這位年輕、充滿熱情畫家的搖籃。黎譜的繪畫技巧深受賞識,於是Tardieu 挑選了他成為其助手,協助他1931年在巴黎舉辦的殖民地藝術展覽。越南最重要的報章“L'Indochine”則形容他為「一位真正的畫家」(L'Indochine, 1930年2月5日)。他的構圖,或是他對畫面卓越效果的追求,不論是布面油畫、油漆混合布面油畫(不過他很少採用這種物料,因為他本身對油漆布面過敏),水粉畫及絲質水墨畫,全部都大獲好評。 一幅大師之作;一個愛情故事 《靛藍瓷碗》,這件大師代表作:一位年輕女子獨自在茶藝沙龍的姿態,讓觀者聯想到黎氏的後期作品,《穿白衣的年輕女子》(香港佳士得2010年11月 作品編號 1579) 於1931 – 1932年期間完成。兩幅畫作之間的共通點非常明顯:作品主角同樣擁有鵝蛋臉、幼細眼眉及修長體態,穿上一模一樣的白色寬袖奧黛(越式旗袍)及傳統越北東奇尼人的頭巾,後面也是同樣的淨色、毫不花巧的背景。甚至連藝術家的印鑑和簽名也是非常相似的。可是兩幅畫也有不同之處:在《靛藍瓷碗》中,年輕女子在當時的河內典型的室內環境下以站立的姿態,站在自己充滿中國風格的茶藝沙龍。抬面鋪了一塊印花的絲質抬布,上面就擺放著畫作取名的中國藍瓷碗,在一旁的是一張搖椅和漆面傢俱。《穿白衣的年輕女子》不同的地方,為藝術家是以鏡子倒影的角度來繪畫,女子的臉向右而非向左,而且微微靠著一個彩色的墊子,沒有任何代表社會地位或傳統的裝飾與符號。黎譜將她從傳統社會環境的枷鎖釋放出來,這個轉變的原因可在黎譜的個人生平中略知一二。 2001年,與這位藝術家的對話中,黎譜表示當他年輕時,曾與一位在河內的年輕女子相戀。有一天,他打算向那女子的父親提親。黎譜回憶這段無疾而終的戀情,是因為他被認為不夠尊重那位女子的父親而受到拒絕。而那年輕女子就沒有再見過黎譜了。此後這位河內的中產階層的女子,就只穿白色衣服,可能以此來祭奠失去摯愛的傷痛。 黎譜在1930年畫下這幅緬懷他至愛的作品《靛藍瓷碗》,其中描繪的女主角是個傳統女子:一個中產家庭的女兒,受其社會地位的陳俗制約使她不得不放棄這段戀情。1931到32年,《穿白衣的年輕女子》中的人像畫,就像超越了時空,「白衣女子」已成為一個更理想的女性形象: 輕鬆、擺脫了其傳統身份的桎梏。 捕捉舊河內文化 《靛藍瓷碗》為黎譜藝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亦是20世初代表越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作。黎譜於1937年在法國定居後,他在絲布上繪畫越南女子的純熟技巧更為精進,類似畫作的周圍環境變得更理想化:是黎譜對已離開的烏托邦式越南的緬懷和想念。園景或在窗邊及露台旁邊、頭髮飄揚的女子成為黎譜作品的主要主題。有別於後期作品, 1930年的 《靛藍瓷碗》記錄著他的真實生活,當時黎譜仍然居於河內,也未開始其羅曼史。畫作仔細地刻劃出當時河內富裕家庭的室內環境,即使像《靛藍瓷碗》的瓷器的細節也被描繪出來,無形中記錄了當時河內社會的生活形態。畫中的女子穿著時髦而莊重、根據當時女性的衣著禮儀,披肩優雅地垂到她的手肘,她的頭髮整齊地裹在東奇尼式的頭巾裡。自黎譜移民法國後,在其作品中就再未見到如此深刻細緻的文化內容。《靛藍瓷碗》不只是一幅藝術傑作,更是記錄越南歷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香港佳士得鳴謝Jean-Francois Hubert,越南藝術資深顧問,提供此作品目錄撰文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