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UFAN (b. 1936)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 顯示更多
李禹煥

東風

細節
李禹煥
東風
顏料 膠水 畫布
1985年作
款識:L. Ufan 85 (右下);East winds S. 8508B L. Ufan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注意事項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which may include guaranteeing a minimum price or making an advance to the consignor that is secured solely by consigned property. This is such a lot. This indicates both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olds the financial interest on its own, and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as financed all or a part of such interest through a third party. Such third parties generally benefit financially if a guaranteed lot is sold successfully and may incur a loss if the sale is not successful.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李禹煥是國際藝壇最受矚目也最具知名度的韓國畫家。他與白南準及蔡國強三人,是幾位少數能在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推出回顧展的亞洲藝術家。繼傑夫.昆士和村上隆個展的成功後,李禹煥的作品也於凡爾賽宮展出。 李禹煥生於1936年,自幼接受傳統東亞哲學的訓練與薰陶。長年專注於書法水墨、詩詞與文人繪畫學習。他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藝術學院就讀期間,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意識到,完整的哲學訓練將是成為一位世界級頂尖藝術家不可或缺的條件。為此他毅然決定負笈日本東京,於1958與1961年間,進入日本大學主修哲學。1960年代中期,李禹煥已經成為「物派」的主要理論家與藝術家,「物派」是1960年代期間,日本一個強調以物質為基礎的運動。李禹煥於1960至1970年間,成為韓國「單色畫藝術運動」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對西方哲學涉獵至深,他自創了自己的理論,認為藝術的目的應是與自己所稱之的「另一個」或是「這個世界」相遇。李禹煥的思維,融合了西方哲理與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的形而上理論。西田幾多郎在當時,曾主張一種以禪宗佛教為基礎的新哲學系統,他的立論深為李禹煥所折服。李禹煥將相遇這個理念的核心精神,透過一系列作品傳達出來。換言之,他所探討的是一種與個體與他人或是外界所建立的關係。身體本身是一個相遇所需的重要媒介,也是接觸物質與存在最直接的體驗。 自1971年起,沉浸於國際藝壇一段時間後,李禹煥迫切感覺需要表達自我立場,目的是為了挑戰當時的現代西方藝術。在1973至1974年間,李禹煥備受激勵並開始創作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系列作品《從點開始》與《從線開始》。當時的他,亟欲透過這些作品,去突破西方抽象繪畫當時所遇到的瓶頸。在李禹煥與其他藝評家眼裡,現代抽象繪畫儼然已經走入死胡同。李禹煥憶起兒時所受的文人畫訓練,透過回歸點與線的創作模式,探尋新的抽象可能。透過傳統東方書法繪畫的特性,李禹煥將點與線視為天地萬物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同時也是宇宙的最原點。對於點與線這樣的概念,他曾表示:「由一個點生出另一個點,這些點召喚出一條線。每件事情都是由四處散布的點與線所組成。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點,生命則是一條線。所以我本身也是一個點與一條線。」 這幅李禹煥於1978年繪製的作品《始於點》(Lot 66),呈現了螺旋式圖式,在其作品中極為罕見,呈現出他以點為宇宙起源的概念。誠如他所言:「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從一個點開始,最後也回歸一個點。」這幅作品具備了這個系列的典型風格特質,以蘸滿了顏料的畫筆,從左至右逐筆印下,一直到筆印在畫布上,由濕潤飽滿逐漸乾涸褪淡為止。畫布上的筆印逐漸消失,乾印的墨色軌跡訴說著生命的短暫無常。之後這個由豐澤轉為淺淡的過程再度於畫布上展演一回。李禹煥將其稱之為「無限的重複」,象徵著時間的韻律感。畫布上重複的墨點,此時已非一個幾何圖型或重複圖案,而成了一個活性的有機體,演繹著與外界產生共鳴時所表現出的動感韻致。 對李禹煥而言,畫中墨印與空白兩處的互動與變化,一直是最讓他感到著迷之處。在《從點開始》與《從線開始》(1972-84),李禹煥致力於墨印與空白處尋找和諧。不過他之後的系列作品《由風而來》(1982-86)與《與風同在》(1987-91),則改變了創作方式,轉而以一種更具力道的風格呈現。李禹煥將重心放在筆觸本身豐沛的勁道上,每一個筆印的間隔留白反而顯得次要。《東風》(Lot 67)是系列作品《由風而來》的最佳代表作。他仍然保留以往作品中藍色礦物顏料的元素,卻在表達方式上另辟蹊徑。以往作品中靜態的點與線被自由流動的筆觸所取代,呈現出一種精神層面的自由。李禹煥延續了這種富有表現力的風格二十余年。在這一系列作品受動力學概念感染後,李禹煥的作品逐漸變得更為富有冥想色彩,正如他的《對應》(1991-2006)與《對話》(2006-)系列作品所示。 李禹煥的作品已非抽象繪畫的形式,而是水墨書法的展演。觀者也可將這種風格,視為一種詮釋精神與物質和諧感的全新抽象表現。透過這種方式,李禹煥成功地開創出新的繪畫可能,將自己的作品,從著重形式的西方幾何抽象繪畫中掙脫出來。李禹煥的藝術,可謂是一種介於人工與自然之間的觸媒或通道,不斷探索著自我與他人、創作與留白、無為與行動之間的相互關連。這個全新的藝術創作形式,不但重新定義了藝術,也打破了現代繪畫與雕塑的藩籬。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