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54年,就在日本重獲獨立的兩年之後,吉原治良於大阪附近的蘆屋市成立了「具體美術協會」。日本戰後蛻變為民主國家,其重建為實驗性氛圍的形成創造了絕佳環境,對此吉原積極鼓勵協會成員開展藝術探索。「具體美術協會」由包括嶋本昭三、白髮一雄及田中敦子在內的多位年輕藝術家所組成,在建會後的18年裏,該協會一直活躍於日本及國際藝壇,直至吉原於67歲逝世後,協會於1972年解散。
吉原認為藝術創作乃自由之舉,抑或是個人行為。該理念在其早年成為現代主義畫家時便深植於其經歷當中,並在戰爭年代裏因日本軍國主義政權的壓迫而變得更為堅定。他深信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着共同利益。
「具體美術協會」的成立源於「不定形藝術」對吉原的啟發。「不定形藝術」受到米歇爾・塔比耶的大力推崇,其團體由珍・福特裏埃及珍・杜布菲等藝術家所組成,以有效運用媒材的獨特性質及激進行為其極富表現力的表達方式为特点。
由於吉原非常注重藝術的國際交流,因此其標誌性作品以圓作為代表元素顯得尤為相宜,因為圓是整個歷史長河中各個文化所共有的圖形。在作品《圓》中 (Lot 33),不規則的白色圓圈現於黑色背景之上,這一形象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玉璧,同時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弗蘭茨·克萊因的《無題》(圖1)在視覺上亦極為相似。在吉原的作品中,圓常常作為畫作中唯一的圖形以橢圓結構呈現,浮於平實且啞光的畫面之上。作品中「圓」這一核心形象的寬度變化暗示着其為一筆書就,不禁令人聯想起日本的書法及繪畫。在日本禪畫傳統中,圓於紙張或絹布之上以一筆畫成,此舉乃精神清明潔淨、虛空無礙的最高象徵,禪師百隱慧鶴的《布袋》便是絕佳的例子。百隱慧鶴除掌握當時書寫工具筆、墨、紙的基本運用技法之外,未曾接受正式的繪畫訓練,然而其隨意所至、純熟呈現的妙墨單青,使其成為生後500年中最偉大的禪師之一。具體藝術家們力爭使自身從「意念的虛妄」中獲得解放,恰似百隱慧鶴作品沁出的從心所欲之感,不為種種陳規桎梏所限。
吉原作品中的基本元素及高雅質樸的藝術神韻,與宋代畫家兼僧人牧溪的名作《六個柿子》(圖3)相似。在牧溪的作品中,水墨線條及墨色渲染濃淡各異,以其最為樸素的方式描繪六個柿子浮於冥冥未界的背景之中。這一虛實相生與吉原作品中的以有形對無形的表達方式異曲同工,其所得形象簡潔質樸卻蘊藉深厚。吉原在作畫時往往將油彩予以稀釋,使其如水墨一般具有流暢的質感,以此將西方藝術的經典媒材進行改造,賦之以東方意蘊。但此作蓄意與亞洲書法及繪畫中以黑墨着於白紙之上這一用墨傳統背道而馳,借此藝術家得以成功顛覆東西方藝術的傳統標準。
在禪宗佛教一脈佛法之中,冥想不僅是一種修行方式,亦是修行的最終歸宿,而吉原的「圓」也是如此。它不僅是藝術理念的表達手段,且無論是否是有意為之,這一形象亦賦予作品本身幽邃的思想深度。吉原的「圓」代表了崇尚物質性的極簡抽象主義形象,同時又象徵着「無」或「空」。藝術家正是通過如此激進的表現方式將截然對立的媒材元素與人文精神彼此聯繫,從而徹底「告別欺騙」,探索出其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
吉原認為藝術創作乃自由之舉,抑或是個人行為。該理念在其早年成為現代主義畫家時便深植於其經歷當中,並在戰爭年代裏因日本軍國主義政權的壓迫而變得更為堅定。他深信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着共同利益。
「具體美術協會」的成立源於「不定形藝術」對吉原的啟發。「不定形藝術」受到米歇爾・塔比耶的大力推崇,其團體由珍・福特裏埃及珍・杜布菲等藝術家所組成,以有效運用媒材的獨特性質及激進行為其極富表現力的表達方式为特点。
由於吉原非常注重藝術的國際交流,因此其標誌性作品以圓作為代表元素顯得尤為相宜,因為圓是整個歷史長河中各個文化所共有的圖形。在作品《圓》中 (Lot 33),不規則的白色圓圈現於黑色背景之上,這一形象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玉璧,同時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弗蘭茨·克萊因的《無題》(圖1)在視覺上亦極為相似。在吉原的作品中,圓常常作為畫作中唯一的圖形以橢圓結構呈現,浮於平實且啞光的畫面之上。作品中「圓」這一核心形象的寬度變化暗示着其為一筆書就,不禁令人聯想起日本的書法及繪畫。在日本禪畫傳統中,圓於紙張或絹布之上以一筆畫成,此舉乃精神清明潔淨、虛空無礙的最高象徵,禪師百隱慧鶴的《布袋》便是絕佳的例子。百隱慧鶴除掌握當時書寫工具筆、墨、紙的基本運用技法之外,未曾接受正式的繪畫訓練,然而其隨意所至、純熟呈現的妙墨單青,使其成為生後500年中最偉大的禪師之一。具體藝術家們力爭使自身從「意念的虛妄」中獲得解放,恰似百隱慧鶴作品沁出的從心所欲之感,不為種種陳規桎梏所限。
吉原作品中的基本元素及高雅質樸的藝術神韻,與宋代畫家兼僧人牧溪的名作《六個柿子》(圖3)相似。在牧溪的作品中,水墨線條及墨色渲染濃淡各異,以其最為樸素的方式描繪六個柿子浮於冥冥未界的背景之中。這一虛實相生與吉原作品中的以有形對無形的表達方式異曲同工,其所得形象簡潔質樸卻蘊藉深厚。吉原在作畫時往往將油彩予以稀釋,使其如水墨一般具有流暢的質感,以此將西方藝術的經典媒材進行改造,賦之以東方意蘊。但此作蓄意與亞洲書法及繪畫中以黑墨着於白紙之上這一用墨傳統背道而馳,借此藝術家得以成功顛覆東西方藝術的傳統標準。
在禪宗佛教一脈佛法之中,冥想不僅是一種修行方式,亦是修行的最終歸宿,而吉原的「圓」也是如此。它不僅是藝術理念的表達手段,且無論是否是有意為之,這一形象亦賦予作品本身幽邃的思想深度。吉原的「圓」代表了崇尚物質性的極簡抽象主義形象,同時又象徵着「無」或「空」。藝術家正是通過如此激進的表現方式將截然對立的媒材元素與人文精神彼此聯繫,從而徹底「告別欺騙」,探索出其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