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比利時畫家勒邁耶‧德‧莫赫普赫斯在1932年抵達峇里島,而島國的豔瀲熱帶風貌,讓莫爾普赫斯靈思泉湧。峇里島上的光影變化,茂盛蓊鬱、燦然怒放的的植被花種,延展的淨白海灘和蔚藍翰海,都成了藝術家作畫的題材。在登帕薩附近的克蘭迪斯住了數個月後,勒邁耶輾轉搬到沙努爾。旅居克蘭迪斯時,他結識了兩名才華洋溢的雷貢舞者,並邀請她們成為作畫的模特兒。在《峇里舞者》一作中,我們得以輕易辨識出Ni Repeng,Ni Ketut Nyong,以及丰姿嫻雅的尼‧波洛克,她在幾年之後成為勒邁耶的結髮愛妻。除了峇里島居民以外—且女性佔絕大多數 —勒邁耶也從每日所見的尋常環境取材,讓島上的市井生活躍然紙上。他作品中的女子們千姿百態:有的在河旁沐浴、或在辛勤操作著織布機,或者圍繞在他庭院蓮花塘畔;有的則負載著鮮果前往市場,其他則悠閒在海灘上享受日光浴。
勒邁耶的這幅優美畫作,是本拍賣品中的上選之一。畫中9名女子群聚在海灘旁一座森林的林蔭下,各個專注於不同的活動:或在默禱、或在練舞、或在採花、或者是歇息著。她們共分成4小組,繞著一片空地形成一橢圓圈,溫煦的陽光映照在地上。在背景中央是一座白色廟宇,佇立海灘之央,沐於日光之中。藝術家並以帶狀的淺藍色表現這幅美景的海面及水平線。整個畫面以闊葉和繁盛的林樹框住,增添視野深度。
這幅構圖成熟洗練的繪品,反映了勒邁耶在峇里島多年的生活經驗,正生動地影響了他的畫風,讓他舞動畫筆,帶著多名人物栩栩入畫。他筆下的女性姿態萬千,而他整個藝術生涯一直忠於這獨特畫風。有的女性以站姿入畫,玉臂款款外伸;有的端坐於地,肢體修長,有的則是手腳寬大。在這張完成於二戰之前的繪品中,藝術家以寬幅的色塊入筆,細節疏落有致。他使用了大筆刷法,以及纖細卻搶眼溫暖的顏色。《峇里舞者》所採用的色調,以深淺不一的綠色和莓紅為主,搭配著米色、淺紫、粉紅等淡彩,輔以熠熠橘色亮點。勒邁耶以光影效果見長。只要在畫中女性的身體、手臂、和杏臉上輕彈揮灑,即能點色成光,明暗跌宕。而海灘上的白色建築物,即洗沐在耀眼的陽光下。
在峇里島居住了8個月期間,勒邁耶靈感不斷,所創作的繪品已足夠開藝展,供眾欣賞。1933年2月28那一周,他在新加坡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場館展出了30幅作品。展出極為成功,歐美蒐藏家和新加坡當地居民大量蒐購他的作品。報章媒體對這場星國史上最優的藝展之一也多所討論,讚譽有加:「勒邁耶成功地捕捉了筆下人物和景緻的燦爛元氣,」而《林中的禱詞》,儘管風格有別於其他作品,卻也鮮活地勾勒出美景中的款款色彩,並精心保留林間空地的暗影氛圍。現在所拍賣的此繪品,有可能是這藝評中所提的此幅。作品背面有藝術家親手筆跡:《第四號禱詞》,《Caisse七世》以及《20號或是2號》。「Prière’」是法文的禱詞;左邊第三名女子,應該是藝術家這幅作品中的主角:她跪坐在地,雙臂朝天而舉,擺著熱切禱告的姿態。《第四號禱詞》以及《20號或是2號》指涉的應該是目錄冊的編號。為了展出之故,勒邁耶有可能將這幅作品重新命名為《林中的禱詞》。
遺憾的是,這個英文標題並沒有出現在勒邁耶於1933年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我也不清楚他1935年的藝展是否有目錄可供考察。我們現有的這幅作品,可能是1935年所展出的其中一幅,它因此沒有列在1933年的作品目錄內,也未曾出現在藝術家於1937年在新加坡的第三場藝展中。有趣的是,在最後一本作品目錄內,納入了一幅名為《瀚海廟宇之圍》的畫作。
在目前這幅作品中,此座置於構圖正中心的建築物極有可能是藝術家所謂的瀚海廟宇。這建築物正是《清晨》(圖 xxx)中所繪的那座。勒邁耶在1933年和1937年於新加坡基督教女青年會所舉辦的藝展,目錄中第4、2及20號作品名稱,均無法與我們現在所探討的畫作主題稱對。寫在畫布背面的「Caisse」一字,意味著「木箱」。在其許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這一字,由於世界各地的鑑賞家都熱衷收藏他的作品,這字儼然成了一種象徵。成功賣出的作品,會封裝於木箱中,運往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美國、和歐洲等國。在歐陸,莫勒邁耶的作品最常運往比利時,由他的一名熟識的藝術品仲介商負責拍賣。
由Cathinka Huizing碩士撰文
勒邁耶的這幅優美畫作,是本拍賣品中的上選之一。畫中9名女子群聚在海灘旁一座森林的林蔭下,各個專注於不同的活動:或在默禱、或在練舞、或在採花、或者是歇息著。她們共分成4小組,繞著一片空地形成一橢圓圈,溫煦的陽光映照在地上。在背景中央是一座白色廟宇,佇立海灘之央,沐於日光之中。藝術家並以帶狀的淺藍色表現這幅美景的海面及水平線。整個畫面以闊葉和繁盛的林樹框住,增添視野深度。
這幅構圖成熟洗練的繪品,反映了勒邁耶在峇里島多年的生活經驗,正生動地影響了他的畫風,讓他舞動畫筆,帶著多名人物栩栩入畫。他筆下的女性姿態萬千,而他整個藝術生涯一直忠於這獨特畫風。有的女性以站姿入畫,玉臂款款外伸;有的端坐於地,肢體修長,有的則是手腳寬大。在這張完成於二戰之前的繪品中,藝術家以寬幅的色塊入筆,細節疏落有致。他使用了大筆刷法,以及纖細卻搶眼溫暖的顏色。《峇里舞者》所採用的色調,以深淺不一的綠色和莓紅為主,搭配著米色、淺紫、粉紅等淡彩,輔以熠熠橘色亮點。勒邁耶以光影效果見長。只要在畫中女性的身體、手臂、和杏臉上輕彈揮灑,即能點色成光,明暗跌宕。而海灘上的白色建築物,即洗沐在耀眼的陽光下。
在峇里島居住了8個月期間,勒邁耶靈感不斷,所創作的繪品已足夠開藝展,供眾欣賞。1933年2月28那一周,他在新加坡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場館展出了30幅作品。展出極為成功,歐美蒐藏家和新加坡當地居民大量蒐購他的作品。報章媒體對這場星國史上最優的藝展之一也多所討論,讚譽有加:「勒邁耶成功地捕捉了筆下人物和景緻的燦爛元氣,」而《林中的禱詞》,儘管風格有別於其他作品,卻也鮮活地勾勒出美景中的款款色彩,並精心保留林間空地的暗影氛圍。現在所拍賣的此繪品,有可能是這藝評中所提的此幅。作品背面有藝術家親手筆跡:《第四號禱詞》,《Caisse七世》以及《20號或是2號》。「Prière’」是法文的禱詞;左邊第三名女子,應該是藝術家這幅作品中的主角:她跪坐在地,雙臂朝天而舉,擺著熱切禱告的姿態。《第四號禱詞》以及《20號或是2號》指涉的應該是目錄冊的編號。為了展出之故,勒邁耶有可能將這幅作品重新命名為《林中的禱詞》。
遺憾的是,這個英文標題並沒有出現在勒邁耶於1933年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我也不清楚他1935年的藝展是否有目錄可供考察。我們現有的這幅作品,可能是1935年所展出的其中一幅,它因此沒有列在1933年的作品目錄內,也未曾出現在藝術家於1937年在新加坡的第三場藝展中。有趣的是,在最後一本作品目錄內,納入了一幅名為《瀚海廟宇之圍》的畫作。
在目前這幅作品中,此座置於構圖正中心的建築物極有可能是藝術家所謂的瀚海廟宇。這建築物正是《清晨》(圖 xxx)中所繪的那座。勒邁耶在1933年和1937年於新加坡基督教女青年會所舉辦的藝展,目錄中第4、2及20號作品名稱,均無法與我們現在所探討的畫作主題稱對。寫在畫布背面的「Caisse」一字,意味著「木箱」。在其許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這一字,由於世界各地的鑑賞家都熱衷收藏他的作品,這字儼然成了一種象徵。成功賣出的作品,會封裝於木箱中,運往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美國、和歐洲等國。在歐陸,莫勒邁耶的作品最常運往比利時,由他的一名熟識的藝術品仲介商負責拍賣。
由Cathinka Huizing碩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