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OLF BONNET (Dutch, 1893-1978)
印尼重要私人收藏
魯道夫‧邦尼

市場情景

來源
德國 私人收藏
2007年12月27日 香港佳士得 編號81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3年《魯道夫‧邦尼 星期天的孩子》H. de Roever-Bonnet博士著 圖片出版社 Wijk en Aalburg 荷蘭 (黑白圖版,第76圖,第112頁)

拍品專文

《市場情景》的場景設定在當時稱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現今印尼)的農業社會,這幅尺寸最大、也最完整表達農村市集場景的畫作被視為荷蘭藝術家魯道夫‧邦尼最傑出的作品。相較於邦尼慣常繪製的單一人物肖像畫,《市場情景》的尺寸相當宏偉,展現出邦尼對於人類形體的了解如同工匠般精細,表現的手法透出一股精巧的優雅與莊嚴。由此畫的精準細緻程度可以明顯看出,邦尼非常小心謹慎地確保筆下所畫出的人物都能達到古典藝術的最高標準。

邦尼自己如此說明作畫的意義:

「我的作品也可以被解讀為一個完整的單位,是一整個種族的肖像畫。一幅畫就是一個故事,農民階層的故事;這個階層還保留著古老經典的狀態,其背景橫跨數個世紀。」

評論家曾經貼切地指出:「邦尼對於平民百姓的興趣」早在1920年代就已越發顯著。從這項觀點來審視《市場情景》這幅畫,無怪乎觀畫者可以感受到畫中人物的堅強自信與細緻,每一個人物都提升到半古典藝術的地位。邦尼筆下人物(尤其是在吹笛少年與後面照顧山羊的男子身上看得特別清楚)的專業明暗畫法以及布料皺摺的清晰質感,都是帶著絕佳的工藝精準度所繪製而成,令人聯想到古希臘的精緻雕像。照顧山羊之男子身軀微妙彎曲的角度,值得放在時光的玻璃陳列櫥窗中永久保存。頭上頂著一籃水果的女性人物呈現出尊貴筆挺的姿態,為這幅畫增添了一種堂皇莊嚴的氣息。邦尼顯然非常樂於研究與描繪這些人物及生活用具──正是透過這些物質文化的面向,始得以顯露出當地人們日常生活的謙卑;也是透過邦尼那藝術家的洞察力與穩定的雙手,始得以將其提升至古典美學的最高標準。



許多東南亞藝術家都嘗試過以大型全景壁畫的格式來描繪東南亞各地區的日常生活景象,這幅畫是其中格外優秀的作品。這些藝術家無一不是將長幅畫作切割成小區塊,以便將焦點放在各別的小群體上,然後再將一小格一小格的構圖連結起來,完成整幅畫作。此處以圖例說明的是李曼峰代表作《峇里生活》與魯道夫‧邦尼的《市場情景》構圖比較。


原本受委託要在印尼蘇拉威西島望加錫(錫江)的豪華大酒店中完成的這幅全景壁畫,後來出現在阿姆斯特丹,在一家餐廳中懸掛了許多年。雖然畫中並沒有明確標示地名,但可以合理推測邦尼所繪的是峇里島的景緻。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遊歷於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畫家之中,魯道夫‧邦尼是最特立獨行的一位。他能夠在同時期眾多歐洲旅遊畫家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在於:縱使離開荷蘭家鄉到歐洲各國及峇里島旅居這麼多年,他始終沒有忘記在阿姆斯特丹國家藝術學院所接受的繪畫訓練。邦尼與另一位旅居峇里島的歐洲畫家的德國畫家沃爾特‧史畢斯有所不同,堅持自己在二十世紀初期於所受的歐洲學院派傳統訓練,並沒有受到峇里島當地盛行的視覺藝術所影響。如同許多二十世紀早期的旅遊畫家一樣,邦尼真正蛻變成為藝術家的時機就始於1920年遠離荷蘭家鄉的那些旅程。旅行讓邦尼脫離繁重且毫無創造力的日常工作,並且,在他將所受的藝術訓練應用在全新情境時,體內那與生俱來的藝術慾望便得以蓬勃發展。


邦尼在1936年領導設立皮塔瑪哈組織,主要的訴求是表彰與發揚峇里島本土繪畫品質,因此,邦尼對於峇里島藝術的發展十分重要。邦尼投入極大心力去研究並保存峇里島生活與文化的精髓,同時也透過皮塔瑪哈組織增加大眾對於本土藝術的認識,並為當地藝術家開創新的市場。邦尼啟動了所謂的「峇里島畫壇黃金年代」,可以說是激勵了峇里島藝術的興旺與創作,與歐洲自身的文化復興運動遙相呼應。



邦尼原本的目標是要讓自己沉浸在峇里島的文化與美景之中。對邦尼而言,峇里島像是一座華麗的舞台,而島上的人民則是帶有謎樣色彩的表演者,讓邦尼一次又一次地用其善於表達的畫筆將之身影捕捉在畫紙上。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大師身上汲取靈感,邦尼對於人物肖像感到特別有興趣,而受邀為望加錫的飯店繪製人物群像而成的《市場情景》肯定是邦尼繪畫生涯的顛峰之作。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