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BEIHONG (1895-1953)
LOTS 1381 — 1382蘭廬主人舊藏一九四一年初,徐悲鴻應邀前往新加坡、馬六甲、吉隆坡、怡保至檳城,舉行籌賑畫展,以濟國家危亡之際所需。在檳城,徐悲鴻得到當地著名僑領蘭廬主人的鼎力相助,全力助其籌劃展覽,兩人亦因而結為摯交。蘭廬主人生性慷慨好施,曾於檳城協助張大千、趙少昂、楊善深等文化界人士,張大千亦譽其“古道熱腸,湖海豪情”。徐悲鴻與蘭廬主人情誼深厚,他曾寫道:“兩年來吟詠、作畫有所得,客中屢得佳筆,爽心之構,喜不自勝,讚嘆不已。”徐悲鴻長年顛沛流離,隨身的箱子裡一直有一本《庾信詩抄》,時時啓閱。庾信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奉命出使北朝,後滯留北方,因此詩中常有鄉關之思,文風蕭瑟哀戚,有沉鬱頓挫之音。客居檳城期間,徐悲鴻常於作畫後,與蘭盧主人吟誦《庾信詩抄》,詩句中對亡國之痛的蒼涼悲壯之描述,常常令二人感懷至深。此幅《庾信詩意圖》為徐悲鴻僅有兩幅以《庾信詩抄》為題材的作品之一,題識取自《擬詠懷詩十七》:日晚荒城上,蒼茫余落暉。都護樓蘭返,將軍疎勒歸。馬有風塵氣,人多關塞衣。陣雲平不動,秋蓬卷欲飛。聞道樓船戰,今年不解圍。《庾信詩意圖》為其創作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圖中雙駿神采奕奕,一匹昂首遠視,一匹俯首,一動一靜,構圖獨特而筆法勁健生動。此幀作於一九三九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舉步艱難的時刻。駿馬素為勇毅、雄健之徵,徐悲鴻亦藉此抒發其傷國憂民的情懷,寄託他冀望國家民族自強壯大的期許,意境深遠。
徐悲鴻

庾信詩意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三九年作

細節
徐悲鴻
庾信詩意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三九年作
題識:
日晚荒城上,蒼茫餘落暉。
馬有風塵氣,人多關塞衣。
陣雲平不動,秋蓬卷欲飛。
廿八(1939)年晚秋臨窗遣懐,悲鴻。
鈐印:
徐悲鴻、見笑大方 、聖人無全能、退以竢聖而不惑

拍品專文

馬是徐悲鴻畫作中常見的題材。他的馬以剛勁豪邁、栩栩如生、流露愛國情懷見稱,深受藏家愛戴。徐悲鴻畫馬別樹一格,乃基於對馬的動作、肌肉骨作過詳細的研究。《芳草得來且自飽》以豪放有力的筆法構成,四蹄騰空、神采飛揚。有別於中國畫傳統上以細線勾畫輪廓,再加以暈染的方式,徐氏運用大寫意的筆墨,勾出外型結構上重要的線條,例如鼻部、胸膛和蹄子,然後用多層次的水墨渲染處理明暗對比,突出了馬的肩頸部及胸背的大塊肌肉形狀,使馬的形象英俊、雄健。明亮部份用留白方法來表達,使實體周圍的空間顯得更有深度。幾筆濃濃的焦墨,扼要又傳神地展現了頸鬣、馬尾在風中飛舞的英姿,造型精煉,活生生地顯出駿馬奔騰馳騁的意態,使人悠然神往。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