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2014 年10 月31 日至2015 年2 月16 日,汪建偉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舉辦其在美國的首次個人展,名為《汪建偉:時間寺》( 圖1)。展覽中他以驚人的創造力展現了一位當代藝術家尋求新的觀看經驗、突破封閉的現實主義系統的嘗試。
汪建偉,1958 年10 月生於中國四川。八十年代以油彩畫布作為創作媒介展開,九十年代轉為影像、行為、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他一直試圖實踐創作的可能性。對不確定性的探索、對既定看法的質疑、以及同一空間不同材質作品間關係的解讀,汪建偉以哲學性思考的方式開啟了觀看者對藝術的思索。1997 年,他作為中國第一個藝術家參加卡塞爾文獻展;2002 年,參加聖保羅雙年展;2003 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2008 年,更是獲得美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授予年度藝術家獎。
汪建偉是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建築、哲學、社會文化政治等。受法國著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的影響,汪建偉專注於將「現場成為各種關係到達的地方」的研究。自九十年代中期後,其創作的一系列影像、行為及裝置作品都試圖探索人與人、自然與環境、公共與私人空間等產生的關係,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藝術的社會功能。「85 新潮」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中極具意義的歷史事件。汪建偉沒有一味跟隨潮流,在獨特的歷史時期保持著自己的堅持與獨立的思考。
《盲眼》來自汪建偉的《茶館系列》。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經歷著發展與急轉。四川的茶館文化,使得這一社交場所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對於成都人,茶館是瞭解世界和傳遞資訊的平臺,是大世界縮影的小世界。1990 年,這裡更是大時代烘爐中的茶館,是時代的一角縮影。但無論財富、職業、學歷在現實中懸殊多大,茶館中大家僅會因言論、話題的興趣點而區分人和人之間的受關注、受尊敬與否。茶館之內又是獨立存在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是非物質化的。很長一段時間,汪建偉都喜歡穿梭在茶館裡,沈浸在理想主義式的秩序中,觀察人、觀察社會。
畫面中三個本無態度、表情似乎空洞的人物重疊設置在作品中央,呈現了近似未來主義般的視覺閱讀。而畫面敘事的方式,讓觀看帶入鏡頭式的連動,將過去、現在、也許是未來準確地凝結在同一空間中,以哲學角度探討人、時間與空間的關係。藝術家思考著如何在一個平面上展示空間,並使之成為多重時間相遇的場所。這也預示著多年後藝術家將在影像、裝置、多媒體劇場等綜合媒介中從事藝術實踐。幽閉的空間,人物姿態的沉寂,以及暗淡模糊的背景陳述,如法蘭西斯·培根般,在狹小空間內把表現空間與時間「連續性」的人物圖像並列。此作又區別於培根畸形與扭曲帶來直接的視覺震撼,汪建偉以現實出發,以超現實的方式( 圖2),展現了冷漠、無意識的冷暴力群體,壓抑、窒息的氛圍凝結於畫面。
人物手邊的一盤魚意外地出現在茶館的場景中,視覺上顯得格外實在,藝術家對宗教哲學思考強烈的展現於此。魚是信仰與信念的含義。魚也象徵著人性的欲望。89 之後的傷痛讓中國藝術家都在以自我獨特的語言憑悼。藝術家希望通過與人的溝通,無論是同性、異性、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層級的溝通,讓內心的寂寞能夠找到釋放的出口。這種強烈的願望也伴隨著汪建偉。那時的他非常喜歡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讓.保羅.薩特和法國後現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藝術家以「盲眼」為題,意在指出「已知的匱乏」,即對於已知概念的固有認識所遮蔽的部分,無法被看見。標題也揭示著現實的障礙,以及藝術家內心期盼的衝動和欲望。信仰讓我們在這個介於現實與臆想、具體與抽象的茶館中找到了希望。藝術家也正是秉持信仰,擁有了面對逆境的能力。
汪建偉,1958 年10 月生於中國四川。八十年代以油彩畫布作為創作媒介展開,九十年代轉為影像、行為、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他一直試圖實踐創作的可能性。對不確定性的探索、對既定看法的質疑、以及同一空間不同材質作品間關係的解讀,汪建偉以哲學性思考的方式開啟了觀看者對藝術的思索。1997 年,他作為中國第一個藝術家參加卡塞爾文獻展;2002 年,參加聖保羅雙年展;2003 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2008 年,更是獲得美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授予年度藝術家獎。
汪建偉是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建築、哲學、社會文化政治等。受法國著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的影響,汪建偉專注於將「現場成為各種關係到達的地方」的研究。自九十年代中期後,其創作的一系列影像、行為及裝置作品都試圖探索人與人、自然與環境、公共與私人空間等產生的關係,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藝術的社會功能。「85 新潮」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中極具意義的歷史事件。汪建偉沒有一味跟隨潮流,在獨特的歷史時期保持著自己的堅持與獨立的思考。
《盲眼》來自汪建偉的《茶館系列》。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經歷著發展與急轉。四川的茶館文化,使得這一社交場所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對於成都人,茶館是瞭解世界和傳遞資訊的平臺,是大世界縮影的小世界。1990 年,這裡更是大時代烘爐中的茶館,是時代的一角縮影。但無論財富、職業、學歷在現實中懸殊多大,茶館中大家僅會因言論、話題的興趣點而區分人和人之間的受關注、受尊敬與否。茶館之內又是獨立存在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是非物質化的。很長一段時間,汪建偉都喜歡穿梭在茶館裡,沈浸在理想主義式的秩序中,觀察人、觀察社會。
畫面中三個本無態度、表情似乎空洞的人物重疊設置在作品中央,呈現了近似未來主義般的視覺閱讀。而畫面敘事的方式,讓觀看帶入鏡頭式的連動,將過去、現在、也許是未來準確地凝結在同一空間中,以哲學角度探討人、時間與空間的關係。藝術家思考著如何在一個平面上展示空間,並使之成為多重時間相遇的場所。這也預示著多年後藝術家將在影像、裝置、多媒體劇場等綜合媒介中從事藝術實踐。幽閉的空間,人物姿態的沉寂,以及暗淡模糊的背景陳述,如法蘭西斯·培根般,在狹小空間內把表現空間與時間「連續性」的人物圖像並列。此作又區別於培根畸形與扭曲帶來直接的視覺震撼,汪建偉以現實出發,以超現實的方式( 圖2),展現了冷漠、無意識的冷暴力群體,壓抑、窒息的氛圍凝結於畫面。
人物手邊的一盤魚意外地出現在茶館的場景中,視覺上顯得格外實在,藝術家對宗教哲學思考強烈的展現於此。魚是信仰與信念的含義。魚也象徵著人性的欲望。89 之後的傷痛讓中國藝術家都在以自我獨特的語言憑悼。藝術家希望通過與人的溝通,無論是同性、異性、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層級的溝通,讓內心的寂寞能夠找到釋放的出口。這種強烈的願望也伴隨著汪建偉。那時的他非常喜歡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讓.保羅.薩特和法國後現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藝術家以「盲眼」為題,意在指出「已知的匱乏」,即對於已知概念的固有認識所遮蔽的部分,無法被看見。標題也揭示著現實的障礙,以及藝術家內心期盼的衝動和欲望。信仰讓我們在這個介於現實與臆想、具體與抽象的茶館中找到了希望。藝術家也正是秉持信仰,擁有了面對逆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