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 ZHIJIE (Chinese, B. 1969)
破曉︰早期中國當代藝術 - 張頌仁先生收藏
邱志傑

獻給新生活

細節
邱志傑
邱志傑
獻給新生活
綜合媒材 塑膠玻璃 (共兩件)
each: 183 x 122 cm. (72 x 48 in.) (2)
(2)1992年作

此拍賣品成交價的15% 將捐給夢周文教基金會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
展覽
1993年1月30日-2月28日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香港藝術節 香港藝術中心;及 香港大會堂 香港
1993年6月2日-8月15日 「毛走向波普」 澳洲當代藝術館 悉尼 澳洲
1993年夏季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墨爾本藝術節 墨爾本 澳洲
1995年4月12日-5月28日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溫哥華美術館 溫哥華 加拿大
1995年12月17日-1996年2月18日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俄勒岡大學藝術博物館 尤金 美國
1996年3月23日-5月11日「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韋恩堡博物館 韋恩堡 美國
1997年3月14日-5月11日「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薩利納藝術中心 薩利納 美國
1997年6月7日-8月8日「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芝加哥文化中心 芝加哥 美國
1997年9月2日-11月2日「後八九中國新藝術」 聖荷西藝術博物館 聖荷西 美國

拍品專文

中國藝術界其中位活躍度最高,且跨越媒介創作最多的人物,非邱志傑莫屬。他集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教學者和作者多重身份,對不同藝術媒介游刃有餘,包括繪畫、書法、攝影、裝置、行為或錄像。他的作品既嚴肅亦充滿睿智,探討了歷史問題、文化傳承和社會調查等方面議題。邱志傑曾參加多次國際大展,如近年的「威尼斯雙年展」(2015)、「聖保羅雙年展」(2014)、「後波普︰東西相遇」倫敦薩奇畫廊(2014)、「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作為現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2013) 等。

邱志傑1992 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當時的畢業創作是一組名為《大玻璃⋯關於新生活》的繪畫裝置。他在二十六片透明的大玻璃片上,用絲網印刷的方法加上圖像和文字,表達了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和經歷,整組玻璃片站立在地上並安排為迷宮的結構,當觀眾行走其中時,一方面看到不同的影像在互相重疊,同時自己也成為了畫中的流動形象或背景。邱志傑讓觀眾置身一個複雜的視覺世界,探討有關空間、時間、機會和衝突,亦暗示當代世界在資訊上的紛亂和泛濫。邱志傑以玻璃取代畫布,並以離開牆面而懸空的展出方式,呼應了杜象的名作《大玻璃》( 圖1) 對傳統繪畫在形式和觀念上的叛逆。當展覽結束以後,邱志傑把玻璃片上的圖像清洗乾淨,並以原材料的價錢把玻璃片轉賣給了浙江美術學院的基建科。他既創造了作品,亦顛覆了自己的作品。

《大玻璃⋯關於新生活》集合了平面影像、裝置、觀念和行為的趣味,展現出邱志傑的年青才華和宏大氣魄,預視了他在繼後二十年間的大型作品路向。邱志傑藉著畢業展的成功令自己打出名堂,隨之受邀參加1993 年開始的「後89 中國新藝術」巡迴展。由於《大玻璃⋯關於新生活》在畢業展後已經不復存在,邱志傑為把原作再現,改以透明膠片重製了一組共三十件作品,重新命名為《獻給新生活》( 圖2)。此組作品在巡迴展覽後被不同藝術愛好者所收藏,包括香港的中國會就有一間貴賓房收藏多件《獻給新生活》。

拍品《獻給新生活》(Lot 69) 是來自原來一組三十件作品中的其中兩件,是一次回顧邱志傑藝術生命起點的好機會。兩幅作品以人體為題材,形象均參考了膠片上貼有的照片。邱志傑對現成影像在色彩、細節和述事各方面進行徹底的顛覆,在處理上完全放棄對細節的描繪,強調誇張的色彩和平面感。畫中人物的肌膚都變為鮮艷奪目的洋紅色,並以充滿迷幻味道的渲染效果統一造型,令主體跟現實產生了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距離。雖然作品形式上接近波普的風格,但題材方面卻集中在文化生活,有別於同期政治波普的傾向。由於膠片本身的透明特性,從背後亦可看到絲印的圖像,其中印有一群身穿迷彩軍服人物的作品,邱志傑用顏料在另一面重新繪畫一次相同的形象,營造了一個似曾相識,卻在質感方面截然不同的視覺經驗,挑戰著觀眾對影像的短暫記憶。

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藝術界以架上油畫為主流,而邱志傑已積極思考繪畫的多元可能性。他同時亦積極鑽研文字和書寫的主題,早期成名作《重覆書寫蘭亭序一千次》( 圖3) 以照片記錄在同一張紙上重疊書寫的過程,原作紙上留下一個接近極簡藝術形式的墨黑長方塊。2000 年起的《倒寫書法》和《光書法》等作則結合了書寫、攝影和錄像的形式,完成藝術家所言的「修身之道」。邱志傑在2000 年後發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裝置計劃,富有強烈的社會性,《南京長江大橋》是代表作之一。

藝術家其中一種使命是以藝術的獨特方式去回應社會現狀,啟發人心。正如邱志傑曾說:「大家都買一樣的家具穿一樣的衣服的時候,應該有人還自己動手標新立異;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地奔向彼岸的時候,應該有人叫停,建議大家左右晃蕩,東張西望一下;黑木崖上中一片山呼萬歲的時候,應該有人發出一兩聲不協調的冷笑。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中所要做的和古代大師沒有任何兩樣:做一個職業旅行家,為那些很久沒有出門的人們,帶來一些別的世界的消息。」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