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堂本尚郎
堂本尚郎
月蝕
壓克力 畫布
97 x 130 cm. (38 1/4 x 51 1/8 in.)
1977年作
款識:DOMOTO 1977. Éclipse Lunarre 月蝕 堂本尚郎 (畫背); DOMOTO. (畫布框架)
來源
日本 私人收藏
出版
2005年《堂本尚郎回顧展》尾崎信一郎及杉山悦子編 京都國立現代美術館及東京世田谷美術館 (第4-10圖;第93頁)

拍品專文

對立的動態

堂本尚郎 (1928-2013)生於京都一個畫師世家,曾經學習傳統日本畫。他在1952年遊覽歐洲,初次接觸西方抽象藝術,不但使他建立全面的世界觀,並重新檢視自小認識的日本文化。堂本於1955年移居巴黎,12年後才重返日本。
在巴黎生活的首六年(1956至1961年),堂本的作品最初受到米修‧塔佩耶(Michel Tapié)及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等人發起的「不定形藝術」理論啟發,他不久後便聲名大噪,並結識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及趙無極(圖1)等新晉畫家。堂本致力尋找「不定形藝術」運動以外的藝術表達方式,於是在1962年毅然退出此派別,並創作充滿個人風格的《連續的溶解》。作品上橫向的褶痕形成重複的圖案,色彩簡約但對比鮮明。堂本運用連續結構的手法,於1970年代創作《星球和月蝕》系列,又於1980年推出《連鎖反應》系列,將鎖鏈與圓形主題結合,並以鮮豔奪目的顏色彰顯起伏有致的流暢動態。

靈魂的張力

堂本於1955年到達巴黎後,便成為「不定形藝術」運動的重要一員,引領畫風剛烈而激進的新興畫派。於1957年創作的《張力》(拍品編號470)令人想起星雲及翻騰的巨浪,是堂本經典的前衛抽象畫。他曾表示其畫風源於手術後的神秘經歷,因為在麻醉藥影響下,他產生奇怪的感覺,身處的病房及四周一切皆消失於一片白色之中1。因此,在《張力》中,堂本將記憶中的影像轉化成白色背景上蜿蜒奔放的書法筆觸,猶如雲層裡永不止息的漩渦。

《連續的溶解》:嶄新的抽象藝術

雖然堂本是公認的「不定形藝術」新星,但他渴望發掘其他藝術表達方式,遂決定在1962年退出此運動。而追尋自我的過程亦促使他建立獨特的表現方式。堂本剖白自己在36歲時心聲︰「1964年時,我開始認為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必須擁有個人特質的人,於是一直努力尋找這樣的自己。」2 這個無盡探索自我的過程,使他於1963年創作出《連續的溶解》系列。於1964年,堂本獲邀代表日本參加第32屆威尼斯雙年展,其作品《連續的溶解》於日本館內展出,獲得西方藝壇青睞。其後,《連續的溶解》亦參與1965年至1966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新日本繪畫及雕塑」巡展。

《連續的溶解》的嶄新表達形式為當時的抽象藝術開闢新的路向,呈現理性邏輯的構圖,有別於「不定形藝術」著重自然偶發的美學。此系列亦見證堂本重新探索日本平面視覺藝術的傳統。日本對平面藝術極致的追求,在藝術史中堪稱獨一無二。

堂本在《連續的溶解》中創作出立體雙聯畫,以金箔及金色油彩構成五個獨立長方形,並分為兩個垂直的欄列,營造獨特的視覺效果,乍看之下予人規律而靜止之感。事實上,橫向的金色圖案與黑色間隔形成突然的線性反差,黑色的平面驀然中斷反覆出現的金色結構,就像溶解了連續出現的圖像。堂本表示,系列的主題是巴特農神殿的巨柱,重疊的圖案模仿柱子凹槽上的雕刻圖案。《連續的溶解》系列(1963-1970)共有兩個階段,運用耀眼金色的作品屬於第一階段,於1963至1965年完成,拍品編號468的作品是罕見的作品。一幅於1963年創作的類似作品現為意大利羅馬國家現代美術館收藏。

對立的動態是堂本作品的重要精髓,他曾說︰「我的作品經常展現對立的力量,早期的《連續的溶解》作品亦然,在垂直構圖上加上橫線。」3隨了展現物料的特性,堂本成功以構圖營造力,這種方式與主張不定形藝術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例如重視物料自然特性的安東尼‧塔皮埃斯及阿爾貝托•布里。

《月蝕》:
融合兩大日本藝術傳統

堂本於1967年移居東京,開始以圓形作為作品的主要結構元素,後來更以星體及宇宙命名部分作品,呼應當時的太空計劃。他將創作重點由物質轉到幾何構圖,更於1970年代以壓克力代替油彩,創作媒介的轉變使作品顏料表面呈現平滑通透的質感,加強重疊及重複圖案的視覺動態。《月蝕》(1977)(拍品編號469)中環環緊扣的圓形透過顏色及陰影塑造光與暗、閃光與陰影的對比,呈現月蝕時月亮由左下方開始變暗,然後漸漸被覆蓋的景象。作品延續日本平面藝術及裝飾圖案傳統,其視覺效果呼應同期藝術家維克托‧瓦薩雷裡的手法。

1 尾崎信一郎著,「堂本尚郎: 動態和停」,尾崎信一郎、杉山悦子等著,《堂本尚郎回顧展》,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及日本東京世田谷美術館,2005年。
2 同上
3 同上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