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炊食器。寬沿外折,束頸溜肩,三足根作蹄形,與足對應的腹上各有一道扉棱。通體飾直綫紋。口沿鑄有五字銘文:「仲姜作尊鬲」。
本器流傳有緒,屢經著錄,其銘文見於《攗古錄金文》,《敬吾心室彜器款識》等書,《攗古錄》中記載其為海豐吳氏所藏。吳式芬(1796-1856),字子苾,海豐人,道光十四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内閣學士,為著名收藏家家劉喜海的外甥。吳氏家學淵源,好金石,精鑑賞,平生專攻訓詁之學,並與陳介祺(1813-1884)為姻親,合箸有《封泥考略》一書。
直紋鬲流行於西周中期到晚期,其器形和裝飾模仿自陶器。近似的直紋鬲可參照陝西扶風縣莊白村一號窖藏出土的五件微伯鬲,年代為西周中期(孝王世),其紋飾、扉棱皆近於本件仲姜鬲,唯足根較細,器形較挺拔,見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6, 85-89頁,編號2702-2706。另可比傳世仲姞鬲諸器,其器形比例與本器更加接近,見前揭書127-133頁,編號2746-2752,時代為西周晚期。據儸森的研究,直紋鬲中足較細器身較高的例子年代早於較敦實的例子,見Jessica Rawson, 《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 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0年,322頁。則本件仲姜鬲的年代和仲姞鬲一樣,當以西周晚期為妥。
本器流傳有緒,屢經著錄,其銘文見於《攗古錄金文》,《敬吾心室彜器款識》等書,《攗古錄》中記載其為海豐吳氏所藏。吳式芬(1796-1856),字子苾,海豐人,道光十四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内閣學士,為著名收藏家家劉喜海的外甥。吳氏家學淵源,好金石,精鑑賞,平生專攻訓詁之學,並與陳介祺(1813-1884)為姻親,合箸有《封泥考略》一書。
直紋鬲流行於西周中期到晚期,其器形和裝飾模仿自陶器。近似的直紋鬲可參照陝西扶風縣莊白村一號窖藏出土的五件微伯鬲,年代為西周中期(孝王世),其紋飾、扉棱皆近於本件仲姜鬲,唯足根較細,器形較挺拔,見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6, 85-89頁,編號2702-2706。另可比傳世仲姞鬲諸器,其器形比例與本器更加接近,見前揭書127-133頁,編號2746-2752,時代為西周晚期。據儸森的研究,直紋鬲中足較細器身較高的例子年代早於較敦實的例子,見Jessica Rawson, 《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 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0年,322頁。則本件仲姜鬲的年代和仲姞鬲一樣,當以西周晚期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