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FRANCE/CHINA, 1920 -2013)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法國/中國, 1920-2013)

小樹林

細節
趙無極 (法國/中國, 1920-2013)
小樹林
油彩 畫布
53 x 80 cm. (20 7/3 x 31 1/2 in.)
1957年作
款識:無極 ZAO 1957 (右下);ZAO wou-ki Bocage 1957 (畫背)
來源
2005年11月27日 香港佳士得 編號23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 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拍品專文

1958 年後趙無極不再使用敍述性畫題,改用日期式命 名。《小樹林》( 拍品編號23)、連同《林間女子》、《翠 綠森林》等等更是少數具名之作當中,直接與「樹/ 林」 有關,彰明較著此題材對趙氏的重要性。 藝術家小時候時常流連西湖,「守候空氣漾過平靜的湖 面,風輕搖樺樹和槭樹葉」。長大後在法國修峻房子畫 室時,他念茲在茲的是「在院子盡頭,種幾棵中國常見 的樹:槭樹、樺樹,一棵從中國帶回來的草蘭,還有幾 棵橘樹。每天早上,仔細端詳它們的葉子,然後澆水」。 「樹/ 林」在趙氏的人生、藝術中從未缺席,由中國到 法國,從冠年至耆紳,對林木的偏愛昭然若揭。此作品 雖無寫實的樹木形象,卻從空間、符號、線條、明暗等 等藝術語彙,讓觀者一窺「樹/ 林」於藝術家所謂何物, 樹木其葉其枝與光線、風、萬物的互動,如何激蕩藝術 家的繆思。

符號. 線條. 空間

對比藝術家所敬重的保羅.克利《古銘文》、以至趙氏 自己的克利時期《有太陽時候的田野》、或甲骨文時期 《巴黎的天空》,《小樹林》可謂總結了趙氏五十年代 於符號、線條、空間等等命題上之掙扎──不同於《有 太陽時候的田野》,再沒有直觀可解的自然景物如:樹 幹、樹葉,景物佈置也不忠於現實;有別於《古銘文》、 《巴黎的天空》,畫中不是以清晰可見、完整獨立的甲 骨文為畫面主角,焦點不再只是趙氏自創的象形文字。 趙氏在畫布右下、中上的位置,以輕柔朦朧、欲斷還連 的藍線勾出一堆既有甲骨文影子、又不完全是樹木的線 條。細看之下,此分枝可以是樹木的主幹,也可以是風 吹草動的葉影,條條椏枝的形態又帶有甲骨文字所盛載 的淵遠歷史感。符號與符號之間的巧妙安排,使作品不 再被局限於半抽象風景與抽象文字之註釋,以獨特的形 象、組合,探索空間的運置。畫面上從無具象風景出現, 卻有樹影斑駁、葉狀飄飄的意境。對於趙氏,大自然或 符號本身「不再是主題,而是宇宙構成的元素,與宇宙 是一體的」。

以時而有力、時而纖弱的純粹線條去表現樹的外形、 葉之幻化, 頗有喬治. 布拉克的影子。《La Roche- Guyon, le château (The Castle at Roche-Guyon)》 中心以一條條重疊的綠線與黑線帶出樹木的剛毅不撓, 畫作邊沿以或斜或橫的輕淡矇矓的灰線、綠線表現樹木 的層次感。《小樹林》中,直線橫線堆砌得虎勢勃勃, 中間部分的墨黑重筆與棕啡刷染的直橫線強調了樹林的 矗立堅挺。兩邊灰黑、暗黃渲染混以粗黑線和幼藍線, 拉開畫面兩邊,透出樹林幻滅的意境。畫作邊沿亦見輕 輕掃刷的筆觸,金黃、土黃的直橫線表達了樹林隱約的 韌性。金黃、土黃的背景光影流動,為「樹/ 林」此題 材再添新意:這種少有出現在趙氏畫作的金黃色,可以 是藝術家對大自然特定的時間、氣氛的感受嗎?有可能 是日出、日落嗎?這些時間的太陽光線變化快速,景觀 秒秒不同,樹、木、葉與大自然互動之韻律亦無窮。作 品帶領觀者走進趙氏獨特的森林世界,感受到無盡的、 抽象的聯想可能。

《小樹林》表現了趙無極如何從克利時期、甲骨文時期 逐漸演變到半抽象、全面抽象時期 。藝術家處理「樹/ 林」題材的技法與心思,印證其所言:「我要看的是空 間:空間的伸展、扭轉[……]我不想表現自然,而是 將形象並列、組合」。

此作品構圖活現了意大利拜占庭藝術代表作《The Crucification (Crocifissione)》中空間的衝突與和 解。趙氏直言「一直非常佩服契馬布耶和他處理空間的 方法」。《耶穌受難圖》各個主體有微妙的個體特色, 共同組成弧線形的三段式構圖,上下緊湊而中間鬆弛, 是為空間的衝突與和解。《耶穌受難圖》與《小樹林》 同用三段式構圖,後者的構圖卻是上下鬆弛而中間緊 湊。中段的符號、線條、渲染互相混戰又沿着畫中線往 上下散開。金黃色裡微妙的明暗,亦為上下鬆弛的結構 帶來暗湧。《小樹林》的空間佈局以符號、和符號所構 成的形狀之間的對話,在畫布中央向各方延展出段段激 盪或謐靜的空間,卻沒有把觀者視點定於畫中心的意 圖,容讓觀者眼睛隨己意又從筆觸自由流動,塑造出別 於前作的空間感。

三色風景中的明闇律動

《小樹林》的光影對比微妙蘊藉,觀者眼睛被不同光源 吸引,因而去尋找亮與暗的因由,有如宋代王希孟的《千 里江山圖》,多種空間交錯成一種大自然的層次,不再 屈於「風景」的窠臼。土黃背景的光影玄奧變化,與黑、 藍、啡三色的組合構成無窮盡的空間、色彩趣味。《千 里江山圖》亦是在棕黃色背景之上,以黑、藍、綠三色, 創造曲折離奇的空間、色彩變化。趙氏於畫面上黑線主 導的部分,運用掃、擦、染多種技法表現了豐富的光影 轉化。黑線團塊之間又偶爾間有藍線勾勒、棕啡擦筆, 當中的亮曙焞燿相間,帶給觀者光影婆娑的感覺。正如 藝術家所言:「我也發現,不必像以前那樣,在空間中 畫物體、畫符號,符號與色彩間不必有界限,我也從不 同色調的結合中,發覺空間深度的問題。於是,我不需 要再創造這些符號,這些符號是了解繪畫時的指標、也 是限制,我的靈感源頭是我的內在世界,隨著我的好惡, 通過各種色彩的運用,表達出來」。潛藏在作品中一絲 一絲或是強烈、或是惻隱的情感,大自然種種黭幽之事, 由變幻多端的黑、藍、啡、黃筆觸,觸發觀者的無限聯 想。

《小樹林》是趙氏踏入1960 年代半抽象、全面抽象時 期前的重要作品,見證藝術家竭力思索繪畫語言的階段 性成果,盛載於藝術家而言別具意義的「樹/ 林」題材, 實為不可多得的藏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