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的藝術承續了中國宋元山水畫的美學精粹,同時 融會西方藝術中表現色彩、光影的優點,演化為一種嶄 新、抽象的表達方式,在中西美學融合的探索上,體現 了最完美的匯合及範例。相對於他在60 年代至70 年代 初期作品中的激烈筆觸、充滿力道和動勢的磅礡畫面, 70 年代中期以後,趙無極的繪畫進入另一階段,其油畫 技巧的運用上更臻嫺熟,色彩也變得綺麗明亮,畫面中 可見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 的要素,更具有風景的意涵。今次夜拍呈現的《8.11.79》 ( 拍品編號 32) 為一見證趙無極於此創作階段的代表 作,呈現藝術家在其抽象繪畫的漸變過程中,自中期承 接至晚期的風格特色。
1970 年代以後趙無極的創作,雖仍以宇宙、空間、動 勢為主題,但畫風有明顯的改變,應源自於他運用中國 媒材水墨的經驗。他在1971 年開始重拾中國的紙墨作 畫,起初只是藉此遣懷,但不久後發現中國紙墨作為藝 術創作的潛力,於此時期創作了為數不少的水墨作品。 當時畫家提到︰「不經意的紙痕和摻了水的墨紙上渲染 成出人意表的效果。水墨一與紙接觸,便隨著手肘運轉 的壓力和速度,透過白色紙面,形成變化無窮的黑色、 白色、還有灰色、成千種不同層次的灰色。」
觀看趙無極此時期的作品,他以水墨畫的方式處理油彩 顏料,並在油彩滲和大量的松節油,於畫布上呈水墨暈 染的效果,使得色彩更有霧氣氤氳、煙嵐繚繞之態。也 因為趙無極重新探討中國繪畫的根本,他的畫作構圖開 始有了變化,有時留出大片的白或僅著淡彩,佔據著畫 面中央,色彩和形象環繞邊緣或四角,呈現「空靈」、 「純淨」的美感境界,如藝術家曾說的「在大片空白中 找到休息,在大塊的色彩中重得安寧與清靜」。
在1979 年創作的《8.11.79》中,畫面以橫向三段式的 空間構圖。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間像似地平線下的平靜湖 面,中段以黑色、褐色、黃綠、與閃爍其中的紅棕色、 白色、藍紫、紫紅等色舖展出自左向右延伸的空間,令 人聯想到傳統風景畫中置於中景層疊的綿延山巒和蓊鬱 樹林。上方則以水平刷揉、乾擦、流淌等技法交錯,在 細微的色彩變化中暗示了光線的穿透,彷彿是天空中日 光正要透出雲朵的晨曦時光。右方中段稀釋後的黃綠色 油彩流淌而下,對照左方以水平刷揉出輕柔透亮的明亮 色彩,一動一靜,虛實之間相互映襯;地平線分隔出的 上下空間,又彷若是陽光透過晨霧、越過山巒輕洩而下, 翠綠山影倒映在湖面上,正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 陽光灑落下的波光粼粼反射出煙雲迷濛的山水景觀,也 蘊含東方藝術空靈、冥思的精純意境。
畫面自左到右出現的黑色色塊,同樣取自藝術家在70 年代重拾水墨的嘗試。中國水墨畫雖然只用到了黑色, 但千百種濃淡枯潤的變化,使得畫面有了空間層次,這 些創作理念也被靈活融合到趙無極70 年代以後的創作 中,這樣的黑色斑塊也常出現於趙無極此時期的畫中。 這些黑色的塊面具有密實的結構,粗獷的筆觸,吸收了 光線,但也同時平衡了畫面中的白色及淡色處,一方面 鎮定了畫面,也與畫面中間筆力遒勁、律動揮灑的線條 相互呼應,豐富了筆觸的質感和美感。趙無極曾自言從 1973 年開始,他的畫風又見轉變;不同於早期作品的 恢宏氣勢,60 年代的強烈線條與色彩在此時期的作品 中暈染而淡化開來,成為水墨般濃鬱淡幽的優雅筆觸, 畫面也洋溢著一種寧靜優雅的山水氛圍。
「我寧愛平靜的湖面,帶幾許神秘,製造出無窮的色彩 變化。」
年輕時在杭州美專修讀美術時, 趙無極便常於西湖流 連,觀賞自然,從小橋亭台或是具體花鳥等表面的形相 看出了時辰推衍、季節嬗遞的變化無窮。他同時也著迷 於水波的瀲灩、光的靈動、水天之間的煙嵐,他曾說︰ 「要看的是空間︰空間的伸展、扭轉,我常在心裡揣摩 的是︰ 如何畫風? 怎樣表現空白? 表現光的明朗、純 淨?」從自然看出「明朗」、「純淨」、「時辰古今」, 要求畫家的自由聯想、具詩意的審美感受,見其大度、 跨越古今的哲理想像方式,而這都是中國文化中致力追 求的藝術境界。
早年初到巴黎後的趙無極,極力汲取西方藝術的偉大精 髓,因不願被扣上「中國畫家」的頭銜,試圖揚棄與中 國相關的事物,決定不再畫水墨;然而人生際遇總難預 料,70 年代重新開始畫水墨畫後,揮灑水墨的同時反而 帶給趙無極愉悅輕快的感受,同時也讓趙無極在創作油 彩繪畫時擺脫了前期畫抽象時的縝密控制,使他臻至自 在而愜意的境界。如他所說「感覺我已自中國走出,使 我能再走向中國」,同樣是以自然萬物入畫,但此時彷 彿是回到了「見山又是山」的境界,一種洞察世事後的 反璞歸真。在《8.11.79》中,可看到趙無極此時期更加 自在熟稔的運用東方和西方美學的意境和技法,同時悠 遊於水墨與油畫的嘗試,不只影響了他這些年的油畫作 品,更是接續地開啟了趙無極自1980 年代開始,以流 動性筆觸營造空間氛圍的晚期作品。
1970 年代以後趙無極的創作,雖仍以宇宙、空間、動 勢為主題,但畫風有明顯的改變,應源自於他運用中國 媒材水墨的經驗。他在1971 年開始重拾中國的紙墨作 畫,起初只是藉此遣懷,但不久後發現中國紙墨作為藝 術創作的潛力,於此時期創作了為數不少的水墨作品。 當時畫家提到︰「不經意的紙痕和摻了水的墨紙上渲染 成出人意表的效果。水墨一與紙接觸,便隨著手肘運轉 的壓力和速度,透過白色紙面,形成變化無窮的黑色、 白色、還有灰色、成千種不同層次的灰色。」
觀看趙無極此時期的作品,他以水墨畫的方式處理油彩 顏料,並在油彩滲和大量的松節油,於畫布上呈水墨暈 染的效果,使得色彩更有霧氣氤氳、煙嵐繚繞之態。也 因為趙無極重新探討中國繪畫的根本,他的畫作構圖開 始有了變化,有時留出大片的白或僅著淡彩,佔據著畫 面中央,色彩和形象環繞邊緣或四角,呈現「空靈」、 「純淨」的美感境界,如藝術家曾說的「在大片空白中 找到休息,在大塊的色彩中重得安寧與清靜」。
在1979 年創作的《8.11.79》中,畫面以橫向三段式的 空間構圖。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間像似地平線下的平靜湖 面,中段以黑色、褐色、黃綠、與閃爍其中的紅棕色、 白色、藍紫、紫紅等色舖展出自左向右延伸的空間,令 人聯想到傳統風景畫中置於中景層疊的綿延山巒和蓊鬱 樹林。上方則以水平刷揉、乾擦、流淌等技法交錯,在 細微的色彩變化中暗示了光線的穿透,彷彿是天空中日 光正要透出雲朵的晨曦時光。右方中段稀釋後的黃綠色 油彩流淌而下,對照左方以水平刷揉出輕柔透亮的明亮 色彩,一動一靜,虛實之間相互映襯;地平線分隔出的 上下空間,又彷若是陽光透過晨霧、越過山巒輕洩而下, 翠綠山影倒映在湖面上,正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 陽光灑落下的波光粼粼反射出煙雲迷濛的山水景觀,也 蘊含東方藝術空靈、冥思的精純意境。
畫面自左到右出現的黑色色塊,同樣取自藝術家在70 年代重拾水墨的嘗試。中國水墨畫雖然只用到了黑色, 但千百種濃淡枯潤的變化,使得畫面有了空間層次,這 些創作理念也被靈活融合到趙無極70 年代以後的創作 中,這樣的黑色斑塊也常出現於趙無極此時期的畫中。 這些黑色的塊面具有密實的結構,粗獷的筆觸,吸收了 光線,但也同時平衡了畫面中的白色及淡色處,一方面 鎮定了畫面,也與畫面中間筆力遒勁、律動揮灑的線條 相互呼應,豐富了筆觸的質感和美感。趙無極曾自言從 1973 年開始,他的畫風又見轉變;不同於早期作品的 恢宏氣勢,60 年代的強烈線條與色彩在此時期的作品 中暈染而淡化開來,成為水墨般濃鬱淡幽的優雅筆觸, 畫面也洋溢著一種寧靜優雅的山水氛圍。
「我寧愛平靜的湖面,帶幾許神秘,製造出無窮的色彩 變化。」
年輕時在杭州美專修讀美術時, 趙無極便常於西湖流 連,觀賞自然,從小橋亭台或是具體花鳥等表面的形相 看出了時辰推衍、季節嬗遞的變化無窮。他同時也著迷 於水波的瀲灩、光的靈動、水天之間的煙嵐,他曾說︰ 「要看的是空間︰空間的伸展、扭轉,我常在心裡揣摩 的是︰ 如何畫風? 怎樣表現空白? 表現光的明朗、純 淨?」從自然看出「明朗」、「純淨」、「時辰古今」, 要求畫家的自由聯想、具詩意的審美感受,見其大度、 跨越古今的哲理想像方式,而這都是中國文化中致力追 求的藝術境界。
早年初到巴黎後的趙無極,極力汲取西方藝術的偉大精 髓,因不願被扣上「中國畫家」的頭銜,試圖揚棄與中 國相關的事物,決定不再畫水墨;然而人生際遇總難預 料,70 年代重新開始畫水墨畫後,揮灑水墨的同時反而 帶給趙無極愉悅輕快的感受,同時也讓趙無極在創作油 彩繪畫時擺脫了前期畫抽象時的縝密控制,使他臻至自 在而愜意的境界。如他所說「感覺我已自中國走出,使 我能再走向中國」,同樣是以自然萬物入畫,但此時彷 彿是回到了「見山又是山」的境界,一種洞察世事後的 反璞歸真。在《8.11.79》中,可看到趙無極此時期更加 自在熟稔的運用東方和西方美學的意境和技法,同時悠 遊於水墨與油畫的嘗試,不只影響了他這些年的油畫作 品,更是接續地開啟了趙無極自1980 年代開始,以流 動性筆觸營造空間氛圍的晚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