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AO CHIN (XIAO QIN, TAIWAN, B. 193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蕭勤 (台灣,1935年生)

太陽系列

細節
蕭勤
蕭勤 (台灣,1935年生)
太陽系列
壓克力 畫布
200 x 200 cm. (78 3/4 x 78 3/4 in.)
1966年作
款識:HSIAO勤 1966 (中下)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66年《蕭勤》展覽圖錄 法拉濟克 (Falazik) 畫廊 波洪 德國 (黑白圖版, 無頁數)
展覽
1966年11月11日-12月1日 「蕭勤」法拉濟克 (Falazik) 畫廊 波洪 德國

拍品專文

《太陽》系列源於蕭勤在1960 年代初內省靈修,研究西藏密宗、印度壇城派等宗教。藝術家深受啟發,以眾生能量之源──太陽──創作出一系列作品。《太陽系列》( 拍品編號37) 更是《太陽》系列中罕見之200 號尺幅,足見藝術家傾力而為,難能可貴。

力量與虛實
《太陽系列》的圖像可被理解為「太陽」的象徵。太陽中心用稀淡、未來感重的鮮豔橘橙、綠松石綠環遞構成,點以半透明的白點,予人虛實不定之感。半透明的力量內核,與線條筆直、顏色沉實的太陽射線互相對照。馬克斯.恩斯特《黑太陽》( 或《地震》) 的太陽以暗黃環狀線條,和背景的深藍色圓形中心組成。有趣的是,儘管兩幅作品均以太陽為象徵,藝術家不僅要觀者思考此象徵的意義,更重要是,為何此象徵於當世語境下會被詮釋成此等意義?力量之源(太陽中心圓球)或虛或實,力量之所弗屆( 太陽射線) 俐落清晰。蕭勤的「太陽」刺激觀者思考自然科學中的萬物主宰──太陽──的本質。中國老莊學說中,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的「道」是無限,自然之主宰「太陽」的定位到底如何?蕭氏以顏色、形狀探討太陽所彰顯的力量、虛實,以太陽為切入點去了解宇宙的界限。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主體,又應如何於無限宇宙中,感悟己身和外物的有限,何以自處?


奇異幻象化太陽
1960 年代中期,「歐普藝術」( 或譯「視幻藝術」) 使用光學的技術塑造出奇偉的光效,甚至是視覺的幻覺。此藝術思潮其中一個代表人物,英國藝術家布裏吉特.萊利的作品如《Blaze》震撼西方藝術界對光暗、形狀、線條的定義,重新審視視覺經驗之為何物。《太陽系列》的條條光線同以類近的角度扭向左方,有如螺旋盤繞,使靜止的畫面產生旋轉、抖動的運動性。精準的線條外展角度,輔以此種切入點與圓心的互動,令觀者的眼睛隨之轉動,造成一種無為而有的律動性。歐普藝術與蕭勤的藝術語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借迴環不息、六六無窮的動感,為觀者帶來獨特的美感經驗,引導他們反思抽象藝術的深層意味。


弭耳俯伏於奧秘太陽
「太陽」不只是能量的代表,於古今中外文明也是神話、靈衹的主角,如:中國神話太陽之母「羲和」、古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等等。《太陽系列》的形式與迄今傳世最符合周禮祭天儀禮的陝西天壇「圜丘遺址」頗有相似之處。「圜丘遺址」為隋唐祭天之址,是天人連結之界。十二面台階均勻地由中心圓台向四周展開,呈「十二辰」分布。蕭氏的《太陽系列》同樣把圓心置中,以對比色彩配搭吸引觀者的注意力。作品直挺而距離平均的外伸直線,感覺寧和而超然,表現一種高於象徵、達至空靈的精神。這種超乎物外的氛圍,令人聯想到大自然與萬物的關係,是相濡以沫?是闔門卻掃?是天人合一?《太陽系列》以近乎宗教式的精神加深了藝術家藉微物向混沌太空俯首臣服的涵意。醉心探索宇宙萬象、性靈造化的蕭勤,以簡明的幾何線條、高於象徵的圖像,於《太陽系列》表達其對乾坤大地的明徹洞見,見證藝術家揉合中西藝術技巧、哲理文明的成就。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