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連點成線: 追求無限可能性
「具體派美術協會」作為日本戰後最具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團體,由吉原治良創立於1954 年,旨在「以具體的形式為物質注入生命,表達人類精神的自由」。在堂本尚郎(Hisao Domoto) 的介紹下,著名法國藝評家米榭.塔皮耶(Michel Tapié) 對具體派藝術感到興趣萬分,促使他於1957 年專程到日本與具體派藝術家親身交流。他將當時盛行於歐洲的「不定形畫派」(Art Informel)與「具體派」聯繫起來,在世界各地以至美國為兩個當時顛覆歐亞藝壇的組織宣傳。那時美國正盛行「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及「即興藝術」(Happening Art),全球的戰後藝術運動亦對彼此互相呼應,而當中共通之處,則是將藝術由形式化轉為更自由的表達,衝破畫面的限制。
田中敦子正在這個時代背景中脫穎而出,她於1955 年加入具體派,且在隨後的六十多年藝術生涯中不斷拓展,終成具體派運動最初一批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具體派解散後,她成為首位在海外舉辦個人展覽、並在全球博物館舉辦最多回顧展的具體派成員,展覽遍佈美國、奧地利、英國以至西班牙等地,部分作品更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弔詭的抽象空間
正值五十二歲的田中敦子於1984 年創作此幅大型作品《'84A》( 拍品編號40), 當年正是她與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 受邀參展古根漢國際頒獎展覽會(Guggenheim International Award Exhibition) 後二十載,田中那時已是國際舞台上享負盛名的藝術家,《'84A》亦是她成熟時期精彩難得之作。根據書冊記載,是次呈獻拍品的尺幅浩大,可謂她八十年代作品中第二大平面作品之一。田中敦子的創作源於早期《舞台服》、《電氣服》、《作品( 電鈴)》等裝置藝術,後續由《電氣服》延伸出來繪畫作品,圓狀燈泡與交錯的電線便成為她畢生創作的標記。著名美國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也常採用燈管和空間作為題材,用裝置藝術及實體的燈管塑造出嶄新的抽象空間。
在空間的處理上,田中敦子採用色彩繽紛的圓狀和線條,超越傳統畫作二維平面上的解讀。她摒棄了傳統的正負空間、遠近、大小的處理,讓觀者無法辨別圓狀及線條的前後放置,創造出抽象空間的新領域。相比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如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理性地表達空間,田中並沒有用客體去突顯出某個主體。對藝術家而言,每一個圓狀能通往另一個圓狀、每一條電線也能連繫到新領域,而整個過程和軌跡亦不可預知,與其說這是亂中有序,不如說秩序並非田中所關注的議題。整個自由放任的創作旅程和路徑,這種半控制、半隨機的方法,帶領田中沿途走上更有意義的新方向。正如藝術家自述:
「在構思或創作過程中,無論我是有否特定的方向,我必須知道如何透過創作去表達我的觀點,而這一切也超越我在創作前可以想像和理解。」
為物質注入生命
具體派的宗旨首在「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並著重探討身體興物質的關係,本信通過融合人的特質與事物的屬性,便能具體地理解抽象空間。《'84A》運用橫幅水準構圖,以鮮豔奪目的色彩呈現出炫光繽紛的視覺觀感,各式圓狀彷彿是展現彩色燈泡、霓虹燈管,並與錯綜複雜的電線相交反應,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不論畫幅大小,田中敦子作畫時均甚少豎立起畫布,一來是免卻了顏料淌下,更重要的是她更看重自己身體與畫布的物理性接觸,透過持續的創作探索自我的邊界。藝術家首先在畫面上以大小各異的圓形設置前後,再於圓面上加上交纏的、粗幼不一的線條。圓圈和線條形成複雜的結構,令人分不清哪裡是起始,哪裡是終止,展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田中敦子及多位具體派成員多受領袖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 所啟發,勇於嘗試嶄新和互動的創作手法,甚至邀請觀者進行互動,在蘆屋市公園讓孩童用畫筆自由的繪畫作品。田中敦子頗為欣賞孩童繪畫及世界觀,她直言「父母不應將成人對藝術和美學的概念強加予孩童身上」, 祟尚單純真摯的童趣。《'84A》自由放任的線條令人聯想起胡安.米羅(Joan Miró) 對線條靈巧俏皮的處理方法,用黑色硬實的條線帶動整個畫面,創造神秘的宇宙世界。米羅收起成人世界的理性思維,展示這種孩童式的歡欣畫面,如斯自由自在的狀態又見於眼鏡蛇派(CoBrA) 代表藝術家卡雷爾. 阿佩爾(Karel Appel) 中色彩繽紛、童真洋溢的作品。米羅與阿佩爾雖以抽象風格作畫,但幾處具像的物象輪廓亦有跡可尋,田中則採用純抽象、更概念性的手法作畫,以當時五十年代背景可謂非常前衛大膽。
藝術家在1957 年開始使用合成樹脂作為主要平面創作媒材,有別於傳統油彩、壓克力等顏料,她認為合成樹脂更能表達統一、流暢的畫面和線條,大膽探索新的媒材和工具,貫徹具體派的創新精神。合成樹脂本多為工業用原料,其特質比油彩大為流暢,不容易被藝術家的繪畫姿勢和力度所影響。如此一來,田中敦子可以一邊自由地創作,一邊又可以讓顏料維持原來的物理特性,讓「物質」、「生命」、「物理性」達到完美平衡。
田中敦子對科技、各種藝術媒材及形式均十分著迷。她標誌性的圓狀和線條成為她的畢生創作的專屬符號,頻見於她的素描簡圖及畫作之中,就像草間彌生的網點和南瓜,映射她的世界和宇宙觀。田中在進行平面創作時,邊繪畫邊思考電線電路的可能性,對她而言創作不僅是繪畫,反而更像人生日記般,記錄自己的邏輯與思考和印證她不斷開發、挑戰、突破自己的真實記錄。
「具體派美術協會」作為日本戰後最具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團體,由吉原治良創立於1954 年,旨在「以具體的形式為物質注入生命,表達人類精神的自由」。在堂本尚郎(Hisao Domoto) 的介紹下,著名法國藝評家米榭.塔皮耶(Michel Tapié) 對具體派藝術感到興趣萬分,促使他於1957 年專程到日本與具體派藝術家親身交流。他將當時盛行於歐洲的「不定形畫派」(Art Informel)與「具體派」聯繫起來,在世界各地以至美國為兩個當時顛覆歐亞藝壇的組織宣傳。那時美國正盛行「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及「即興藝術」(Happening Art),全球的戰後藝術運動亦對彼此互相呼應,而當中共通之處,則是將藝術由形式化轉為更自由的表達,衝破畫面的限制。
田中敦子正在這個時代背景中脫穎而出,她於1955 年加入具體派,且在隨後的六十多年藝術生涯中不斷拓展,終成具體派運動最初一批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具體派解散後,她成為首位在海外舉辦個人展覽、並在全球博物館舉辦最多回顧展的具體派成員,展覽遍佈美國、奧地利、英國以至西班牙等地,部分作品更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弔詭的抽象空間
正值五十二歲的田中敦子於1984 年創作此幅大型作品《'84A》( 拍品編號40), 當年正是她與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 受邀參展古根漢國際頒獎展覽會(Guggenheim International Award Exhibition) 後二十載,田中那時已是國際舞台上享負盛名的藝術家,《'84A》亦是她成熟時期精彩難得之作。根據書冊記載,是次呈獻拍品的尺幅浩大,可謂她八十年代作品中第二大平面作品之一。田中敦子的創作源於早期《舞台服》、《電氣服》、《作品( 電鈴)》等裝置藝術,後續由《電氣服》延伸出來繪畫作品,圓狀燈泡與交錯的電線便成為她畢生創作的標記。著名美國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也常採用燈管和空間作為題材,用裝置藝術及實體的燈管塑造出嶄新的抽象空間。
在空間的處理上,田中敦子採用色彩繽紛的圓狀和線條,超越傳統畫作二維平面上的解讀。她摒棄了傳統的正負空間、遠近、大小的處理,讓觀者無法辨別圓狀及線條的前後放置,創造出抽象空間的新領域。相比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如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理性地表達空間,田中並沒有用客體去突顯出某個主體。對藝術家而言,每一個圓狀能通往另一個圓狀、每一條電線也能連繫到新領域,而整個過程和軌跡亦不可預知,與其說這是亂中有序,不如說秩序並非田中所關注的議題。整個自由放任的創作旅程和路徑,這種半控制、半隨機的方法,帶領田中沿途走上更有意義的新方向。正如藝術家自述:
「在構思或創作過程中,無論我是有否特定的方向,我必須知道如何透過創作去表達我的觀點,而這一切也超越我在創作前可以想像和理解。」
為物質注入生命
具體派的宗旨首在「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並著重探討身體興物質的關係,本信通過融合人的特質與事物的屬性,便能具體地理解抽象空間。《'84A》運用橫幅水準構圖,以鮮豔奪目的色彩呈現出炫光繽紛的視覺觀感,各式圓狀彷彿是展現彩色燈泡、霓虹燈管,並與錯綜複雜的電線相交反應,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不論畫幅大小,田中敦子作畫時均甚少豎立起畫布,一來是免卻了顏料淌下,更重要的是她更看重自己身體與畫布的物理性接觸,透過持續的創作探索自我的邊界。藝術家首先在畫面上以大小各異的圓形設置前後,再於圓面上加上交纏的、粗幼不一的線條。圓圈和線條形成複雜的結構,令人分不清哪裡是起始,哪裡是終止,展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田中敦子及多位具體派成員多受領袖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 所啟發,勇於嘗試嶄新和互動的創作手法,甚至邀請觀者進行互動,在蘆屋市公園讓孩童用畫筆自由的繪畫作品。田中敦子頗為欣賞孩童繪畫及世界觀,她直言「父母不應將成人對藝術和美學的概念強加予孩童身上」, 祟尚單純真摯的童趣。《'84A》自由放任的線條令人聯想起胡安.米羅(Joan Miró) 對線條靈巧俏皮的處理方法,用黑色硬實的條線帶動整個畫面,創造神秘的宇宙世界。米羅收起成人世界的理性思維,展示這種孩童式的歡欣畫面,如斯自由自在的狀態又見於眼鏡蛇派(CoBrA) 代表藝術家卡雷爾. 阿佩爾(Karel Appel) 中色彩繽紛、童真洋溢的作品。米羅與阿佩爾雖以抽象風格作畫,但幾處具像的物象輪廓亦有跡可尋,田中則採用純抽象、更概念性的手法作畫,以當時五十年代背景可謂非常前衛大膽。
藝術家在1957 年開始使用合成樹脂作為主要平面創作媒材,有別於傳統油彩、壓克力等顏料,她認為合成樹脂更能表達統一、流暢的畫面和線條,大膽探索新的媒材和工具,貫徹具體派的創新精神。合成樹脂本多為工業用原料,其特質比油彩大為流暢,不容易被藝術家的繪畫姿勢和力度所影響。如此一來,田中敦子可以一邊自由地創作,一邊又可以讓顏料維持原來的物理特性,讓「物質」、「生命」、「物理性」達到完美平衡。
田中敦子對科技、各種藝術媒材及形式均十分著迷。她標誌性的圓狀和線條成為她的畢生創作的專屬符號,頻見於她的素描簡圖及畫作之中,就像草間彌生的網點和南瓜,映射她的世界和宇宙觀。田中在進行平面創作時,邊繪畫邊思考電線電路的可能性,對她而言創作不僅是繪畫,反而更像人生日記般,記錄自己的邏輯與思考和印證她不斷開發、挑戰、突破自己的真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