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尹亨根以他簡潔卻又極富冥想性質的作品著稱,他的畫讓人想起藝術中的自然概念,即是傳統亞洲水墨畫的核心。這次晚拍除了展示朴栖甫和鄭相和的作品,也包括了尹亨根—單色畫運動中另一名舉足輕重的角色。受朝鮮時期書法家金正喜以及亞洲水墨畫傳統影響,尹亨根在作畫時運用了驚人的自律和節制,盼能將他自己主觀的美學意象從畫中統統滌除。在上了層層的顏料後,他讓畫布上的作品直站乾燥,讓地心引力的有機效果將顏料深深透入亞麻畫布的紋理。在論及這種極為耗時耗力的藝術工法時,尹亨根解釋,他想要「抹去眼睛在當下所看到的一切。在時間輾轉前行後,我用新的視野檢視作品。一旦我發現了新的事物,我會做幾項改變。在多次重複這個過程後,我的作品就完成了。」尹亨根讓人神遊冥思的作品深受唐納德.賈德喜愛,作品中界線有致的美麗色條,在觀者的眼前以單一、抑揚頓挫的連續
體出現:它們並非為幾何狀的構建物,而是如漸然脫落的秋葉或水波,轉眼即逝。
尹亨根的作品以這種方式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自然,毫無做作矯飾。他處理藝術作品的過程,顯示了一種有為及不為的狀態;而結果在已完成、和未完成之間構建了一個藝術特徵。尹亨根對於自然和藝術所懷抱的最終哲學,是其作品與西方抽象畫明顯區隔的最重要因素:後者強調藝術家的人為過程,而非確立與自然的關係。尹亨根在進入最「自然」的自我狀態那一刻,最能發掘泉湧的藝術洞察,這有別於西方那些從非凡時刻和氣場追求靈感的藝術家。尹亨根的創作目標,在於將所有人造或強迫性的影響,從自己的作品瀝淨。至於與自然同處,或是與自然合一,尹亨根有一次承認:「我想要創造出觀者永不看膩的作品,與大自然一樣。這是我對藝術的最高追求。」
在尹亨根超過六十年的藝涯中,金煥基—韓國抽象畫史上最顯要的先驅、同時也是尹的岳父—是他另一名良師益友,金煥基對藝術的物質性看法,對尹亨根的啟發甚多。尹亨根從使用濃重質地的顏料,漸漸轉換手法,僅在表面輕輕覆上薄彩而展現亞洲水墨畫的餘韻;他1971年的作品—《藍色》—明確地展現了這種轉折:從1960年代初期畫作中運用濃厚的顏料,變為一種稀釋、讓色彩完全為畫布所吸收的藝象,使顏彩如同水墨一般,在紙上褪去。早在1973 年,尹亨根開始實驗他獨到的上色巧技,使用兩種油彩象徵地球;焦赭色代表了地球,而淺佛青色相當於海洋。
是次上拍的《焦赭和深藍》( 拍品編號41) 是尹亨根創作於1992 年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兩種顏料的獨特混合技法,讓顏色能發揮更大的延展幅度和深度,而尹亨根偏好稱這顏色為「腐葉之彩」。與厚重油彩的蓄意上色法恰恰相反,這種稀釋過的薄彩,自然而然地促使尹亨根摒棄控制顏料而順應自然所呈現的質感。更重要的是,這手法使尹亨根能將時間的概念加入他的作品中。
尹亨根自1970 年代早期即孜孜不倦地進行藝術和技巧實驗,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顏色和風格。在《焦赭和深藍》中,閃爍微光的色彩長條直接滲入亞麻畫布的表面,赭藍成了尹亨根抽象畫系列的一個發光幻影。作品上了多層的顏色,再經松木油所稀釋,形成屬於藝術家的特有焦赭色和深藍顏,待畫布下的纖維完全浸潤,流溢變暗,成為一種拋光過的深濃色塊。畫面上深棕色的柱狀看上去像漸漸在褪去,彷彿融入了四周的空間,好像宣立了它曾經的存在,讓我們想起生命的無常短暫。
尹亨根的個展展出地點包括了德法邊境史特拉斯堡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羅伊特林根市的美術工藝博物館,美國德州瑪爾法市的齊納提基金會,以及紐約的唐納德賈德基金會。他的作品在以下這些地點的公共藏品區也看得到:韓國果川市的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首爾市的三星現代藝術博物館、日本福岡市的福岡藝術博物館、北九州市的北九州市立藝術博物館、廣島市的市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州瑪爾法市的齊納提基金會、香港的M+ 博物館等。
「這世上每個有生息的萬物,遲早會歸回塵土。當我想到我和我的作品在宇宙定時也會化為無有,我不禁感覺:這世上沒有一件事是那麼大不了的。但是在同時,在我有限的有生之年,我還是可以做個紀錄—我僅能做的,也就是為每日的流逝留下記載,為我這一生留下的火焰痕跡作為明證。」- 尹亨根
體出現:它們並非為幾何狀的構建物,而是如漸然脫落的秋葉或水波,轉眼即逝。
尹亨根的作品以這種方式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自然,毫無做作矯飾。他處理藝術作品的過程,顯示了一種有為及不為的狀態;而結果在已完成、和未完成之間構建了一個藝術特徵。尹亨根對於自然和藝術所懷抱的最終哲學,是其作品與西方抽象畫明顯區隔的最重要因素:後者強調藝術家的人為過程,而非確立與自然的關係。尹亨根在進入最「自然」的自我狀態那一刻,最能發掘泉湧的藝術洞察,這有別於西方那些從非凡時刻和氣場追求靈感的藝術家。尹亨根的創作目標,在於將所有人造或強迫性的影響,從自己的作品瀝淨。至於與自然同處,或是與自然合一,尹亨根有一次承認:「我想要創造出觀者永不看膩的作品,與大自然一樣。這是我對藝術的最高追求。」
在尹亨根超過六十年的藝涯中,金煥基—韓國抽象畫史上最顯要的先驅、同時也是尹的岳父—是他另一名良師益友,金煥基對藝術的物質性看法,對尹亨根的啟發甚多。尹亨根從使用濃重質地的顏料,漸漸轉換手法,僅在表面輕輕覆上薄彩而展現亞洲水墨畫的餘韻;他1971年的作品—《藍色》—明確地展現了這種轉折:從1960年代初期畫作中運用濃厚的顏料,變為一種稀釋、讓色彩完全為畫布所吸收的藝象,使顏彩如同水墨一般,在紙上褪去。早在1973 年,尹亨根開始實驗他獨到的上色巧技,使用兩種油彩象徵地球;焦赭色代表了地球,而淺佛青色相當於海洋。
是次上拍的《焦赭和深藍》( 拍品編號41) 是尹亨根創作於1992 年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兩種顏料的獨特混合技法,讓顏色能發揮更大的延展幅度和深度,而尹亨根偏好稱這顏色為「腐葉之彩」。與厚重油彩的蓄意上色法恰恰相反,這種稀釋過的薄彩,自然而然地促使尹亨根摒棄控制顏料而順應自然所呈現的質感。更重要的是,這手法使尹亨根能將時間的概念加入他的作品中。
尹亨根自1970 年代早期即孜孜不倦地進行藝術和技巧實驗,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顏色和風格。在《焦赭和深藍》中,閃爍微光的色彩長條直接滲入亞麻畫布的表面,赭藍成了尹亨根抽象畫系列的一個發光幻影。作品上了多層的顏色,再經松木油所稀釋,形成屬於藝術家的特有焦赭色和深藍顏,待畫布下的纖維完全浸潤,流溢變暗,成為一種拋光過的深濃色塊。畫面上深棕色的柱狀看上去像漸漸在褪去,彷彿融入了四周的空間,好像宣立了它曾經的存在,讓我們想起生命的無常短暫。
尹亨根的個展展出地點包括了德法邊境史特拉斯堡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羅伊特林根市的美術工藝博物館,美國德州瑪爾法市的齊納提基金會,以及紐約的唐納德賈德基金會。他的作品在以下這些地點的公共藏品區也看得到:韓國果川市的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首爾市的三星現代藝術博物館、日本福岡市的福岡藝術博物館、北九州市的北九州市立藝術博物館、廣島市的市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州瑪爾法市的齊納提基金會、香港的M+ 博物館等。
「這世上每個有生息的萬物,遲早會歸回塵土。當我想到我和我的作品在宇宙定時也會化為無有,我不禁感覺:這世上沒有一件事是那麼大不了的。但是在同時,在我有限的有生之年,我還是可以做個紀錄—我僅能做的,也就是為每日的流逝留下記載,為我這一生留下的火焰痕跡作為明證。」- 尹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