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AN (XIE JINGLAN, CHINA, 1921-199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謝景蘭 (中國,1921-1995)

無題

細節
謝景蘭
謝景蘭 (中國,1921-1995)
無題
油彩 綜合媒材 畫布
195 x 130 cm. (76 3/4 x 51 1/8 in.)
1994年作
來源
前歐洲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2013年10月6日 蘇富比 香港 編號52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9年《Lalan 蘭》Thompson, Sophy and Antoine Chen Yen Fon.著 J. M. Beurdeley 曼谷 泰國 (圖版,第106頁)

拍品專文

「繪畫的藝術魅力僅可透過繪畫呈現。如同音樂與詩歌,只有分別透過音樂和詩歌的表達形式方能淋漓盡致。而像謝景蘭( 蘭蘭) 這般純粹的藝術家,以其獨一無二的聲音、強有力且別具匠心的融合創造,使得非具象繪畫煥然一新,則確是愈發難得。正當所有人都認為任何領域都不會再有新意湧現時,卻看到了全新的藝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物,她就是畫家謝景蘭。」- 尤金.伊奧奈斯庫(1909-1994)

謝景蘭, 一代芳華

有鑒於完整見證了大時代的動蕩且身處藝術變革的旋渦中心,謝景蘭在二十世紀抽象繪畫的歷史圖卷上留下了極具個人風格的獨特印記。她的作品,融合了其在詩歌、書法、舞蹈、作曲、音樂及繪畫等諸多領域的出眾才華,在其一生對自身藝術風格果敢不懈的追尋中,呈現出內斂沈靜的力量。在無限的廣度與深度中,其作品不斷在中國傳統根基中挖掘現代性,向其所處的世界傳達一個獨具沖擊力而又普世根本的元素。此幅《無題》( 拍品編號42) 正是謝景蘭藝術巔峰時期一幅成熟恢弘的佳作。1921 年,謝景蘭生於貴陽一書香世家,父母均系出名門,薰陶並鼓勵其步入音樂與書法的藝術殿堂。曾先後就讀於杭州藝專的聲樂專業以及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8 年,謝景蘭隨第一任丈夫趙無極遠赴法國。初抵巴黎,兩人的藝術天賦即刻被活躍前衛的藝術氛圍所激發。在好友皮埃爾.蘇拉吉的影響下,他們首次接觸到了抒情抽象主義繪畫。謝景蘭一方面進入國立巴黎高等音樂暨舞蹈學院進修作曲,同時在「美國文化中心」學習舞蹈表演。受到先鋒派作曲家埃德加.瓦雷茲及現代舞開創者之一瑪莎.葛蘭姆的影響,謝景蘭迅速沈醉於前衛的電子音樂與現代舞,並很快意識到正是這些藝術形式將成為其日後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並不滿足於扮演趙無極的藝術繆斯,謝景蘭以作曲家及編舞家的身份參與了多種形式的藝術合作,以極大的熱情在多個嶄新的領域探索,並逐步斬獲巨大的影響力。即便身處蓬勃喧囂的藝術中心,謝景蘭卻一直緘默,直至1956 年短暫的歸國之行後,與趙無極離婚,並在1958年與藝術家馬賽.范甸南開啟她第二段婚姻後,才更名「蘭蘭(Lalan)」開始自己的繪畫創作。而先前鋪就的現代音樂與舞蹈的諸多實踐,使得她自然而然地選擇抽象繪畫作為其自由精神的藝術表達。


謝景蘭的藝術風格: 融匯中西

縱觀其藝術生涯,謝景蘭的作品遊移於抽象與具象風格之間、在形體表達與平面視覺藝術之間穿梭轉換,完美融合了中西方之藝術精髓。跨越時間的桎梏,透過其完美精準的肢體語言與深厚堅實的書法功底,她的畫作呈現了動感與生命力的終極表達——前者得益於其對西方現代表演風格的探索,而後者則源於其自幼習字的多年錘煉。1956 年,謝景蘭短暫的歸國之行成為其加強與自身文化背景羈絆的契機。1968 年,謝景蘭再次回到中國沈浸於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反思與挖掘:她停止了一切藝術創作,開始在中國傳統藝術及道家哲學中汲取養分,以全新的視角反觀中國傳統繪畫的山水描摹,賦予其日後作品中含蓄有力的書法線條( 圖1)。為了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尋求新的突破,謝景蘭嘗試將音樂、舞蹈及繪畫相糅合,創作了一系列「綜合藝術」( 圖2)。她的表演融合了電子音樂、現代舞蹈與繪畫。而謝景蘭的好友喬治.馬修則激發了她徹底打破傳統藝術的藩籬( 圖3)。這幅創作於1994 年的《無題》,正是在謝景蘭殞身車禍猝然離世的前一年完成。彼時,她已能完美平衡多種不同藝術語彙,自然嫻熟地遊走於音樂的韻律與肢體表達之間。這幅美麗攝人心魄的作品,採用垂直構圖,透過畫面中淺色部分與中心大面積的棕色與灰色筆觸的對比,營造出立體的浮雕式效果。飛速流暢的獨特書法線條隱約其間,極富動感,則是由大自然的美麗與抒情得到的靈感。這樣的線條表達只有對於能精確掌控肢體律動與大自然相融合一,且極具經驗的藝術家才能信手拈來。該幅作品無疑充分展現了謝景蘭對現代藝術精髓的完美詮釋,與其將中國傳統繪畫意境和西方抽象視覺表達相融合的獨特風韻。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