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NANDO ZÓBEL (SPAIN-PHILIPPINES, 1924-1984)
西班牙私人收藏
費南度‧索維爾 (西班牙/菲律賓,   1924-1984)

马尼拉桥

細節
費南度‧索維爾 (西班牙/菲律賓,   1924-1984)
马尼拉桥
油彩 畫布
61 x 91.5 cm. (24 x 36 in.)
1956年作
款識:Zobel 7.56 (左上)
來源
原藏者在1950年代得自藝術家本人
現由原藏家家屬收藏
西班牙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費南度.索維爾.德.阿亞拉.蒙塔荷,以他晚期的簡約 抽象主義馳名,此風格創作表現出了細緻與淡色的薄彩, 《針》(Saeta) 及《黑》(Serie Negra) 系列中對黑色的運 用形成強烈對比。佳士得本季榮幸呈獻這位西班牙裔菲律 賓大師的一幅極為罕見,色彩斑斕的早年作品。繪於1956 年,極具表現力的《馬尼拉橋》( 拍品編號6) 有著《針》 系列早期特色,雖然有著多彩的鈷藍與赭色,但交錯的黑 色線條,彷佛預兆了他晚期以皮下注射針在畫布上施加厚 彩以形成網格的技巧。

《馬尼拉橋》是一幅有著強烈表現力色彩及大膽線條的半具 象作品,就如現在于阿亞拉美術館展出,亦是館藏中最早的 索維爾作品《查理河 IV》一樣。《查理河 IV》以麻省查理 河為題,是索維爾求學于哈佛大學時的創作。在以極優等榮 譽畢業後,藝術家在霍頓圖書館的平面藝術部擔任助理館 長數年,在這期間他培養了對視覺物象與平衡及結構留心。

繪於1956 年,《馬尼拉橋》中對色彩的聚焦,以及透過色 彩表現一系列情緒的方法已經表現出色域繪畫對其作品的 影響。誠然在1954 年,當他在羅德島設計學院的時候,索 維爾參觀了當時其中一位最主要的色域繪畫提倡者,美國 畫家馬克.羅斯科的重要展覽。在欣賞《馬尼拉橋》時, 我們清楚意識到這個展覽對此作的影響,河上的藍綠二色, 透過橋的互補顯得更加鮮明,這或許是受羅斯科色彩啟發 的一個實驗。使用互補色是色彩理論的一個很基礎的技巧, 透過色彩互相之間的對比,營造出動感,並表現其穩定性 與構圖的力量。營造出的效果,是一個令人目眩的畫面, 捕捉了陽光在水上反照躍動的金光粼粼。

索維爾《馬尼拉橋》中大膽的分割構圖,一般會使作品看起來平面缺乏深度。然而作為一個大膽創新的藝術家,索維爾透過調和的色彩模仿觀看遠景的意象,營造出空氣透視的效果。畫面被解構成五彩斑斕的色塊,使人想到在西班牙科多巴的清真寺及教堂牆上,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索維爾經常造訪當地,甚至在他繪畫《馬尼拉橋》時在當地租了一個畫室作畫。

有趣的是,索維爾作品亦受中國書法深厚影響,自從五十年代初,他便開始學習東方書法。對他來說,書法是他去體會及創作他形體表現的重要一環。索維爾認為,中國書法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有著獨有的能力,可以捕捉到藝術家運筆時的速度,你可以在這個藝術風格之中看出停頓、節奏及音樂韻律。」在他晚年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理念如何成為他藝術背後的思想所在。然而在《馬尼拉橋》一作中,我們已經看到它的雛形,以非常乾枯的畫筆在畫面上劃成的玄黑線條架構,營造出類同的效果,從深淺不一的地方,看出他重壓下筆之處。

《馬尼拉橋》及其色彩充沛的運用,是索維爾天才橫溢的象徵的好例子。同時此作在索維爾的作品之中,亦十分重要,它包含了藝術家的風格雛形,象徵了他一系列作品中重要的轉捩點,亦是史上最重要的現代菲律賓畫家、菲律賓藝術文化的重要旗手的一個預告。在《馬尼拉橋》一作,索維爾不獨單單描繪一座大橋,而是透過此作去表達情感的烈度,同時帶出我們作為人的情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