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NTE SILVA MANANSALA (PHILIPPINES, 1910-1981)
美國 私人收藏
維參特‧馬南薩拉 (菲律賓,1910-1981)

摏米圖

細節
維參特‧馬南薩拉
維參特‧馬南薩拉 (菲律賓,1910-1981)
摏米圖
油彩 畫布
98 x 86 cm. (38 5/8 x 33 7/8 in.)
1949年作
款識:MANANSALA 49 (右下)
來源
原藏者得自藝術家本人
從此由現藏者收藏
美國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作為「戰前十三現代主義畫家」之一,以及戰後的新現實主義畫家中多產的一員,維參特.馬南薩拉被推崇為菲律賓現代藝術界其中一位影響力最深遠的藝術家。建基於社會及民族主題,他把握著國家與其內在底蘊,表現出一個菲律賓現代主義的意象。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馬南薩拉在日治時期逃到邦板牙省的馬山道,在那邊的生活圍繞着諸如打魚及種田等農活。在此期間,如農田景致,稻米的收割及揚穀等的鄉郊景致與風俗主題,開始在馬南薩拉的畫作中出現。

然而1945 年,飽經戰亂,滿目瘡痍的馬尼拉,使菲國人緬 懷昔日,戰前日子就如失落的伊甸園一樣。正如「美好年 代」代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失落的光輝過去,對 戰前菲律賓的追憶,亦為時人珍重,認為是來自信念與群 體之希望所在。

正是在戰後變革及其不穩的氣候之下,馬南薩拉在1949 年 創作出《摏米圖》( 拍品編號8) 。此作感人至深,歌頌為 了食物與生存,在土地勞動耕種的菲律賓人的艱辛與力量, 同時配以畫家對未受文明污染的豐饒鄉郊景色的描繪。此 作的高度寫實的風格,與畫家有名的「透明立體主義」畫 風大異奇趣。此作是馬南薩拉罕見的早期作品,創作於他 於1949 年,在聯合國藝術資助支持下到加拿大美術學院學 藝之前凡的一段日子。這次對他來說是藝術生涯最重要的 一個旅程,在那邊他學到並涉獵立體主義,對後來作品有 深遠影響。

在《摏米圖》之中,畫家呈現了一群在米的農婦。米是一個把米脫殼或打成食用的粉的過程。她們圍繞着一個由樹根刻成的臼,馬南薩拉把畫面中央的這三個人物描繪得極度雄偉,引導觀者的目光及注視聚焦到這富戲劇張力的場面,赤腳的婦女堅實沉穩的站在地上,交替地以沉重的木杵打在臼中的米。以極度的專心專注,最左方的女人的婦女以雙手抓着木杵,高高上揚準備勞動,而她的朋友則一手緊緊的抓着臼邊,另一隻手拉後準備打擊。在這莊嚴的場景中,不只充滿着力量,還有沉穩。為了家庭,她們任勞任怨,默默的工作。安靜地坐在勞動的婦女後面,是一位年紀較大的婦女,她平靜地把新打好的米篩分,努力忙碌地工作。透過這個場景,馬南薩拉表現了菲律賓文化的不同面向,強而有力者與平靜安穩者和衷共濟,建立一個鄉村的人間樂土。

作品緊密的構圖,同時亦有着艾爾‧ 葛雷柯對其對象生動 攝人表現之風味。就如劇場表現一般,婦女們看來就像在 畫面中演演出,複雜的光影,加強了畫家主要描繪對象的 重要性。馬南薩拉筆下風格化的線條,表現了舂米這一行 為中內在的能量與力量。流逸的筆觸,則同時展現了在這 三個健壯的婦女的女性美,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賦予了她 們一份優雅。

馬南薩拉在1948 年至1949 年對畫家卡洛斯.V.「波通」. 法蘭斯高的欣賞之情,亦對他描繪之對象有重要影響,特 別是他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的人物構成。然而,此作最震 撼的,不獨是他的人物,還有馬南薩拉對空間精心絕倫的 處理、形象之間深思熟慮的關係,以及啟發了法蘭斯高的 保羅.高更的回溯

其中馬南薩拉在《摏米圖》一作中富詩意的色彩選擇與調和,令人想起高更使用的強烈的藍、綠、黃、赭紅等色彩,這些原色之所以被使用,並非因為他們能忠實呈現真實色彩,而是在於他們表達情感強度的力量。誠然,正如馬南薩拉思考道:「真正創造作品的其實是在我的內心。當我作畫的時候,一件重要的事發生。在我面前有描繪的對象、畫布與及畫具,但在我心中發生的才是創作之所在。我開始有一個感覺。我看到一些東西,而如果我對此有足夠強烈的感情,我會想出一個捕捉它的辦法。我畫的不是我看到的,而是我感到的。」當觀者的目光徘徊在朝陽輕灑在粉色的婦女身上的內斂的陽光,以及使照耀土地的暖紅光時,以快塗描上的淺藍表現了天和雲,在任何觀賞此美景的人心,營造出空間的深度,以及戲劇性與深刻感。

藝術技巧與情感表達的微妙平衡在此作中得到呈現,馬南薩拉在建立一個新的民族意識同時,表現了他對祖國與其人民的熱愛。此作是由畫家本人致送給本身是一位熱切的藝術收藏者的現任藏家。《摏米圖》是自然與色彩的協奏,融和了對尋常菲律賓百姓的力量與堅忍的情思,他們團結一致,為國家的未來而奮鬥。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