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不株守固有常規,技法自然,領略自然,具備形象, 擴大觀念領域,如此便不為過去成物所束縛、拘牽,章法囿限,自自由由地,意之所向,構想、造型皆可 隨心所欲,而成就尺幅千里之圖畫。」 - 余承堯 《繪畫自述》
二十世紀以降,一眾中國畫家不囿于師法先人,走上了 基於傳統的多樣創新之路。是次佳士得很榮幸在“不凡 – 宋代美學一千年”專場呈現台灣現代山水大師余承堯 的宏篇鉅制《大江憶寫圖》(拍品8014),洋洋灑灑 十二米長卷,層疊渲染出畫家胸中的千里江山,實為貫 通古今的經典之作。
余承堯一八九八年生於福建,青壯年時戎馬倥傯之際,常寫詩自娛。退伍後,隻身來到台灣經商,至一九五四年,年過中年的他厭棄商界生活,遂隱居台北一陋巷,以讀書、寫字、研究南管樂為樂,并開始提筆作畫。與同樣中年才提筆作畫,主張「師造化、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養」的金農一般,余承堯既無師承,又無粉本,僅以年青時「遊觀之詠,微吟之詩」入畫,正是如此,他的畫具有顯著的個人風格,山水樸素真實,畫面結構尤其突出。
受軍旅時期行遍大江南北經歷的影響,華山與長江成為余承堯畫中常見的主角。一九四五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余承堯由四川重慶乘船東歸,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最終抵達南京,在此見證長江入海。長江兩岸綿延三千里的無限風光令余承堯眼界大開,沿途奇峰峻石叫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為其後來的山水創作埋下種子。在餘後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里,余承堯共創作山水畫百餘件,僅兩件超過十公尺的長卷巨構,均為長江所作,一件為私人收藏的《長江萬里圖》,另一件即是次登臨晚拍的《大江憶寫圖》,足見長江壯遊帶給他的心靈震撼。
《大江憶寫圖》創作於一九八四年,其時距長江壯遊已隔近四十年,身寓台灣的余承堯再次將長江千里奇景還原紙上。整個長卷,一條大江貫穿全局,迂迴穿行於兩岸綿延的奇山、怪石與汀州之間,成為本卷構圖的紐帶;大山臨江與桑田親水相映成趣,完美展現了長江流域不同的地貌風景,令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對比一九七三年所作的同題材長卷《長江萬里圖》,《大江憶寫圖》保留了余承堯山水中一貫的雄厚塊面,同時在鋪陳上則更為流暢寫意,山樹岸汀組織得恰到好處,賓主相從,錯落有致,節奏韵律厚重明快。畫家用自創的「亂筆」皴法,運用短線和點進行描繪,再借排列間的疏密產生明暗變化,層層疊疊刻畫出長江沿岸不同的山水景致──山石結構與峰巒層次猶如雕刻般剛健明確,肌理可觸,與遠處色彩渲染的煙嵐互相映襯,盡顯長江山水氣勢磅礴又不失嫵媚的獨特美感。「群山萬壑赴荊門」的氣韻,叫人想起北宋王希孟千古名卷《千里江山圖》,而余承堯畫中大膽賦彩,從樹木與丘陵蔓延的鮮明綠色基調到橙黃、朱紅、鈷藍的細密點綴,無疑是對青綠山水傳統的一種現代化轉譯。
作為中國第一長河,長江自古受文人騷客偏愛。現代畫史上,吳冠中七十年代在紙上創作的油畫手卷《一九七四年長江》,將傳統中國書畫的佈局、用光、意境借西畫的技法表達,雪域高原、天府梯田,乃至濱江燈火,全部入畫,以俯覽視角展現了大好江山的連綿動勢,全篇雲霧繚繞、水氣蒸騰,畫面靈動清逸,作品的敘事性與美感相得益彰。余承堯的長江圖則是另一番景致,緻密純粹的山水描摹,重山輕水,突出蜀道的奇險壯闊。也許正是因其年青時的從戎經歷,令其對地形學有深入研究,與傳統中國畫法不同,畫家尤其著重筆墨中的層次經營,以山水層次表現人在真山真水中感受到的位置關係。在構圖上,余承堯則在俯視視角下採用了多重視點,隨著江面兩岸距離拉開,群山平原遠近變換,創造出步景移換的視覺效果,觀者可隨著畫面尋幽攬勝,聘懷寄意。
遙想清初,畫僧石濤曾在雲遊京師後奮筆揮就曠世奇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借多種筆墨皴法,層疊點染出浩瀚江山中的景致變換,氣勢撼人。余承堯秉承了這一創作理念,他的藝術源於自己的親身經驗,卻又不只是真實場景的重現,將胸中的「大山大水、真山真水」直現筆底,於畫面中作出了完美的結構詮釋。延續了文人山水素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講究,如其所言:「追念前塵,萍蹤已渺,然微吟草稿,尚在手邊,展而視之,有如對坐,始知遊觀之詠,均有畫意存在。」
二十世紀以降,一眾中國畫家不囿于師法先人,走上了 基於傳統的多樣創新之路。是次佳士得很榮幸在“不凡 – 宋代美學一千年”專場呈現台灣現代山水大師余承堯 的宏篇鉅制《大江憶寫圖》(拍品8014),洋洋灑灑 十二米長卷,層疊渲染出畫家胸中的千里江山,實為貫 通古今的經典之作。
余承堯一八九八年生於福建,青壯年時戎馬倥傯之際,常寫詩自娛。退伍後,隻身來到台灣經商,至一九五四年,年過中年的他厭棄商界生活,遂隱居台北一陋巷,以讀書、寫字、研究南管樂為樂,并開始提筆作畫。與同樣中年才提筆作畫,主張「師造化、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養」的金農一般,余承堯既無師承,又無粉本,僅以年青時「遊觀之詠,微吟之詩」入畫,正是如此,他的畫具有顯著的個人風格,山水樸素真實,畫面結構尤其突出。
受軍旅時期行遍大江南北經歷的影響,華山與長江成為余承堯畫中常見的主角。一九四五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余承堯由四川重慶乘船東歸,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最終抵達南京,在此見證長江入海。長江兩岸綿延三千里的無限風光令余承堯眼界大開,沿途奇峰峻石叫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為其後來的山水創作埋下種子。在餘後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里,余承堯共創作山水畫百餘件,僅兩件超過十公尺的長卷巨構,均為長江所作,一件為私人收藏的《長江萬里圖》,另一件即是次登臨晚拍的《大江憶寫圖》,足見長江壯遊帶給他的心靈震撼。
《大江憶寫圖》創作於一九八四年,其時距長江壯遊已隔近四十年,身寓台灣的余承堯再次將長江千里奇景還原紙上。整個長卷,一條大江貫穿全局,迂迴穿行於兩岸綿延的奇山、怪石與汀州之間,成為本卷構圖的紐帶;大山臨江與桑田親水相映成趣,完美展現了長江流域不同的地貌風景,令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對比一九七三年所作的同題材長卷《長江萬里圖》,《大江憶寫圖》保留了余承堯山水中一貫的雄厚塊面,同時在鋪陳上則更為流暢寫意,山樹岸汀組織得恰到好處,賓主相從,錯落有致,節奏韵律厚重明快。畫家用自創的「亂筆」皴法,運用短線和點進行描繪,再借排列間的疏密產生明暗變化,層層疊疊刻畫出長江沿岸不同的山水景致──山石結構與峰巒層次猶如雕刻般剛健明確,肌理可觸,與遠處色彩渲染的煙嵐互相映襯,盡顯長江山水氣勢磅礴又不失嫵媚的獨特美感。「群山萬壑赴荊門」的氣韻,叫人想起北宋王希孟千古名卷《千里江山圖》,而余承堯畫中大膽賦彩,從樹木與丘陵蔓延的鮮明綠色基調到橙黃、朱紅、鈷藍的細密點綴,無疑是對青綠山水傳統的一種現代化轉譯。
作為中國第一長河,長江自古受文人騷客偏愛。現代畫史上,吳冠中七十年代在紙上創作的油畫手卷《一九七四年長江》,將傳統中國書畫的佈局、用光、意境借西畫的技法表達,雪域高原、天府梯田,乃至濱江燈火,全部入畫,以俯覽視角展現了大好江山的連綿動勢,全篇雲霧繚繞、水氣蒸騰,畫面靈動清逸,作品的敘事性與美感相得益彰。余承堯的長江圖則是另一番景致,緻密純粹的山水描摹,重山輕水,突出蜀道的奇險壯闊。也許正是因其年青時的從戎經歷,令其對地形學有深入研究,與傳統中國畫法不同,畫家尤其著重筆墨中的層次經營,以山水層次表現人在真山真水中感受到的位置關係。在構圖上,余承堯則在俯視視角下採用了多重視點,隨著江面兩岸距離拉開,群山平原遠近變換,創造出步景移換的視覺效果,觀者可隨著畫面尋幽攬勝,聘懷寄意。
遙想清初,畫僧石濤曾在雲遊京師後奮筆揮就曠世奇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借多種筆墨皴法,層疊點染出浩瀚江山中的景致變換,氣勢撼人。余承堯秉承了這一創作理念,他的藝術源於自己的親身經驗,卻又不只是真實場景的重現,將胸中的「大山大水、真山真水」直現筆底,於畫面中作出了完美的結構詮釋。延續了文人山水素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講究,如其所言:「追念前塵,萍蹤已渺,然微吟草稿,尚在手邊,展而視之,有如對坐,始知遊觀之詠,均有畫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