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GHLY IMPORTANT MAJESTIC PAIR OF WOOD FIGURES OF STANDING BODHISATTVAS
A HIGHLY IMPORTANT MAJESTIC PAIR OF WOOD FIGURES OF STANDING BODHISATTVAS
A HIGHLY IMPORTANT MAJESTIC PAIR OF WOOD FIGURES OF STANDING BODHISATTVAS
7 更多
A HIGHLY IMPORTANT MAJESTIC PAIR OF WOOD FIGURES OF STANDING BODHISATTVAS
10 更多
妙法自在木胎菩薩立像一對毛瑞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來自五代 (公元907至960年) 和北宋 (公元960至1127年) 的木雕寥若晨星,而是次拍賣的這對上乘木雕不僅倖存至今,且仍以配對之姿出現,益顯難能可貴,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瑰寶。兩尊雕像早於1924年已見於著錄,1 其工藝考究、法相莊嚴,堪稱中國佛教雕像的圭臬之作。 二像均作古印度王子打扮,衣飾華貴,以菩薩造型出現。2 菩薩慈悲為懷,雖已證菩提,但卻捨己為人,發願渡盡有情眾生始入涅槃。3 故此,菩薩體現了大乘佛教普渡眾生的無私精神。菩薩多衣飾繁縟,或坐或立,長髮常綰為頂髻,側有髮綹垂拂肩頭,一應特徵皆見於本拍品。除帔帛和織錦半裙外,菩薩更滿飾瓔珞,頸項、臂腕和足踝大多佩有寶釧。以本拍品為例,二菩薩均飾帔帛與項鏈,高髻環佩寶冠一頂。雖然菩薩以跣足者居多,樣式與本拍品相同,但早期的印度和中國造像之中,也有腳踏芒鞋或草鞋的例子。4 二像各有所指,一者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或簡稱觀音菩薩,另一尊是象徵智慧的大勢至菩薩。時至唐代 (公元618至907年),兩者常以阿彌陀佛左右脅侍的形象出現。實際上,觀音乃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標誌是其寶冠前的小化佛。另一尊菩薩寶冠前的長頸水瓶 (或飾以蓋瓶) 則象徵智慧,亦點明其身份為大勢至菩薩。5 「觀音」出自梵文Avalokiteshvara,意謂「觀察世間音」,指觀音循聲救苦、有求必應。觀音作為阿彌陀佛應化身,在過去佛釋迦牟尼離開之後與未來佛彌勒降世之前守護娑婆眾生。《妙法蓮華經》(梵文為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 是公認最早闡述觀音法門的要典,相關記載見於第二十五品。6 此章又名,其中對觀音有專門的論述,7 將之形容為慈悲為懷的菩薩,芸芸眾生若遭苦厄,稱其名即得解脫。據稱觀音共有三十三應身,當中有女身,也有多面多臂的形象。長期以來,該品獨立成篇,以《觀世音經》的形式廣為流傳,在東亞佛寺中廣為吟誦。 「大勢至」是指「得無上力」,代表智慧之力量,而大勢至菩薩能喚醒人們脫離輪迴的願望。大勢至、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並列,即「阿彌陀三尊」,觀音體現的是阿彌陀佛之悲愍,而大勢至則向世人弘揚阿彌陀佛之智慧。與之有關最早的佛經記載,是著成於公元一、二世紀的《大阿彌陀經》(即Longer Sukhavativyuha Sutra)。8 大勢至被視為佛之守護者與護法神。根據《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勢至菩薩自述當年是以修行與念佛證果,故彰顯了修行與誦經對佛教徒的重要性。早期的大乘佛經雖有提及大勢至菩薩,可是印度信眾甚少供奉或為之造像,但在東亞大乘佛教的地位卻舉足輕重。 兩尊菩薩原應供於神壇之上,為佛陀的左右脅侍,構成「一鋪三尊」的格局。佛陀或坐或立,如無意外應是阿彌陀佛。佛陀一般居中,從觀者角度來看,觀音通常侍立左側,大勢至侍立右方,但孰左孰右可以調換。群鋪組合中或許尚有別的神祇,各按尊卑等級對稱而列。譬如,佛陀與二菩薩之間可以各加插一名高僧或尊者,左右外沿亦可安設守護神。此外,可能還有類似西方天使的飛天在上方盤旋,以敬拜佛祖、奏樂、進獻供品或花果之姿出現。 日本古董商早崎孝一 (1874至1956年) 舊藏三例八世紀初浮雕石刻,它們描寫的俱是佛陀和觀音、大勢至兩位脅侍菩薩的三尊組合,其呈現方式可能正是本拍品原來的佈局。10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石碑背面有三個龕窟 (館藏號30.122),11 各刻一坐佛,右右各有一名菩薩和高僧侍立,本拍品若來自一鋪多尊,當年或許也是以此方式排列;至於其他可能適用於本拍品的一鋪多尊格局,還可參照波士頓美術館藏隋代 (公元581至618年) 青銅祭壇 (館藏號22.407),12 以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隋代或唐初鎏金銅祭壇 (館藏號B60 B8+)。13 菩薩雖可單體造像,但泰半以配對的方式呈現,以陪襯特定的佛陀,亦即「一鋪三尊」。故此,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一般位於阿彌陀佛兩側,而過去佛釋迦牟尼的左右脅侍則是文殊和普賢菩薩,而伴隨藥師佛的則是日光和月光菩薩。 註明尊號的菩薩,一般有特定的造像儀軌。作為阿彌陀佛的應化身,觀音的鑑別特徵是其寶冠或高髻前的小化佛。大勢至的標誌是其頂髻或寶冠前的蓋瓶或長頸瓶。觀音和大勢至常執蓮苞或蓮花,觀音泰半左手執花,蓮花多近左肩,而大勢至則以右手執花。 宋代 (公元960至1279年) 之前,中國佛教造像以石刻或銅鑄者居多。公元845年及846年初,由於朝廷大舉禁佛,除了沒收寺廟的土地財產,對佛門的稅賦減免亦大幅削減,並敕令大批僧尼還俗,所以九世紀中葉以降,中國佛教勢力大不如前。鑑於寺廟的累計財富和年度收入銳減,所以自九世紀末葉起,木材成為了造像的上上之選,因為它比青銅廉宜,也比石刻易於駕馭 (故價格較低)。宋代之前,雖然也有製作木胎佛像,但鮮能流傳至今,所以存世的中國木胎佛像泰半是十世紀以降的作品。 本拍品跟絕大多數早期佛教石刻和木雕造像一樣,原應飾以鮮艶的礦物顏料,一般來說,衣袍和帔帛多用橘黃、藍和綠色,珠串瓔珞大多鎏金,肌膚採用粉紅或白色,頭髮則以黑色或偶爾用藍色呈現。實際上,不少作品皆殘留了彩繪及其白色膩子的痕跡。(塗膩子既可確保木石表面平整,灰白底色也能使顏料益發鮮艷和清晰。) 中國早期造像之中,原有彩繪保存得最好的例子,當屬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但不少來自宋代 (960至1279年)、遼代 (907至1125年)、金代 (1115至1234年) 及元代 (1279至1368年) 的木胎佛像,亦殘留了彩繪的痕跡,就此可證諸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納爾遜-亞特金斯藝術館藏著名的南海觀音像。14 當初在廟中供奉時,三尊背後應各自襯以頭光或背光,蓮瓣形的光環代表神祇身體煥發的光芒,以彰顯其神聖地位。(頭光是指神祇頭後的圓形或盤狀光輪,以全身為背景的光輪則為背光,兩者皆為神祇標識。) 在兩尊菩薩的肩胛之間與腦後,均無安裝雕作而成的背光所需的插榫,可見其光輪應繪於其身後的墻上。這種繪畫與雕塑結合的形式,正是傳統佛寺的裝飾特色之一。此類光環泰半糅合了曼妙的纏枝花紋,或在每像頭後飾一朵正面盛開之蓮花。 兩件拍品原來的底座均已散失,現存底座為二十世紀添加。由於宋代木雕底座幾無傳世例子,故難以斷定本拍品原配蓮座的外觀;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一對十至十一世紀北宋 (公元960至1127年) 菩薩立像 (館藏號39.76.1-2),其底座與本拍品底座上半部極為接近,為推想底座的原貌提供了線索。15 此外,大都會尚有一尊根據銘文斷代為公元1282年作的元代木雕觀音立像 (館藏號34.15.1),其底座也與本拍品底座的上半部大同小異。16 2018年9月,紐約佳士得拍出一對唐代 (公元618至907年) 石灰巖觀音及大勢至立像 (拍品編號1123及1124),17 其相對而立的姿態與本拍品如出一轍,可見同類型的雕像確是脫胎於唐代作品。紐約大都會尚珍藏一例七世紀中至晚期石灰巖碑,其上刻一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館藏號30.122),18 其對立的身姿也與佳士得本季推出的菩薩十分接近,再次證明本拍品之造型確與唐代雕像一脈相承。 然而,本拍品的造型略顯敦實厚重,例如頸項偏短,按身軀比例來說其頭部偏小,且身形頎長 (腿的比例尤為修長),從種種跡象看來,這對華美的雕像應是北宋 (公元960至1127年) 甚或早至五代 (公元907至960年) 的作品。再者,兩位菩薩臉形方正,與大多數唐代雕像面如滿月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其寶冠樣式及帔帛從腰間繞至手肘 (帔帛或可當作雙臂的棖子或支撐構件) 的格局,亦與十至十二世紀風格吻合。本拍品的「網狀」瓔珞比常見的唐代款式更為繁縟,但卻與北宋木雕不謀而合,後者可參照紐約大都會珍藏的一例脅侍菩薩立像 (館藏號28.123)。19 與本拍品最接近的例子,當屬京都市藤井有鄰館尚未發表的一尊彩繪木雕。有鄰館雕像的面容與本拍品相若,但其體型略為敦厚,軀幹更形豐滿,雙腿比例不及本拍品修長。三者的「網狀」瓔珞大同小異,沿腿垂拂而下的裙褶亦如出一轍。以風格和整體外觀而言,有鄰館藏品與本拍品十分接近,意味着三者很可能是同一作坊甚或同一批工匠的製品。 1 請見山中商會編著的《支那古美術大觀》編號149 (大阪:山中商會,1924)。 2 「菩薩」乃梵文bodhisattva音譯「菩提薩埵」之簡稱。 3 關於各類菩薩及觀世音菩薩的資料,可參見:Robert E. Buswell, Jr.及Donald S. Lopez, Jr.合著的《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出版社,2013);A.L. Basham所撰,載於Leslie S. Kawamura著作《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勞雷爾大學以加拿大宗教研究中心名義出版,1981);Leslie S. Kawamura著作《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勞雷爾大學以加拿大宗教研究中心名義出版,1981);Paul Williams所著《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第二版,收錄於《Library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系列 (紐約:Routledge,2009);于君方所著《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1)。 4 何恩之 (Angela Falco Howard) 等合著的《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頁228 (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5 關於佛教神祗及其造像特徵的圖示參考,請見佐和隆研編著的《仏像図典》增補版 (東京:吉川弘文館,1962)。 6 《妙法蓮華經》在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二世紀之間著成,由竺法護 (公元233年生) 於公元286年首次譯成中文。 7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據稱撰著於公元150年。 8 雖然《大阿彌陀經》中譯本首見於公元147年,但現存年代最早的是支謙 (活躍於公元222至252年) 於公元223至252年間完成的譯本。 9 《大佛頂首楞嚴經》的著成年份頗具爭議,但中譯本應出自公元八世紀初,有人認為是印度中部一位名叫Shramana Paramiti的高僧於公元705年譯成,也有人說是高僧懷迪與一位佚名梵僧於公元713年的譯作。 10 Osvald Sirén著作《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Over 900 Specimens in Stone, Bronze, Lacquer and Wood, Principally from Northern China》圖版396A-B及圖版397 (倫敦:E. Benn,1925)。 11 雷蒂珀 (Denise Patry Leidy) 及史唐娜 (Donna Strahan) 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頁92-95編號15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及倫敦:耶魯大學出版社,2010)。 12 參見https://www.mfa.org/collections/object/altarpiece-with-amitabha-and-attendants-45930。 13 Rene-Yvon Lefebvre d’Argence等合著的《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頁192-193編號92館藏號B60 B8+ (三藩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1974)。 14 Colin Mackenzie等合著的《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頁80-81編號20館藏號34-10 (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2011)。 15 雷氏與史氏合著並於2010年出版的《Wisdom Embodied》頁143-146編號35。 16 雷氏與史氏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頁179編號A42及A43。 17 佳士得2018年9月13-14日《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編號NIRVANA-15706) 圖錄頁64-89拍品編號1123及 1124 (紐約:佳士得,2018)。 18 雷氏與史氏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頁92-95編號15。 除了上述的有鄰館藏品,倫敦大英博物館也有兩尊五代菩薩木雕 (館藏號1987,1221.1-2),20 其風格也與本拍品雷同,堪可視為將本拍品斷代為五代 (約公元十世紀) 雕像的佐證。但兩批作品的差別在於,大英博物館藏木雕缺乏特定的造像儀軌,而且兩位菩薩的雙臂姿勢相同,即右臂垂放,左臂舉手當胸,看來應是有多位菩薩的一鋪多尊組合,而非簡單的一鋪三尊。縱然如此,大英博物館藏菩薩的身姿跟本拍品一樣略顯頎長,其衣褶沿腿飄垂而下的樣式幾無二致。 本拍品的近似例除了前述有鄰館與大英博物館的珍藏,還有四尊紐約大都會館藏木雕。其中二例是一對脅侍菩薩,它們曾被斷代為唐代作品,21 但現已更正為公元十至十一世紀的北宋木雕 (館藏號39.76.1-2)。22 第三例近似的大都會館藏是前述佩戴「網狀」瓔珞的菩薩立像 (館藏號28.123),其斷代為公元十至十一世紀,風格也與本拍品一脈相通;第四例是一尊遊戲坐文殊菩薩像,斷代為公元十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 (館藏號42.25.6)。23 本季推出的菩薩像早於1924年已見於著錄,其造型雍容華貴,誠為中國佛教雕像的圭臬之作。它們完美地詮釋了宋初風格,既印證了八世紀唐代雕像對後世的影響,亦預示了新風格的誕生與嬗變;明乎此,則知這兩件作品不僅是中國雕像史上的典藏之作,在世界雕像史上亦作如是觀。 (如欲參閱文章註釋,請瀏覽christies.com) 19 雷氏與史氏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頁179編號A41。 20 參見https://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collection_object_details.aspx?objectId=253218&partId=1&searchText=1987,1221.1-2&page=1。 21 詳見Alan Priest著作《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圖版XCIV及XCV圖錄編號50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44)。 22 雷氏與史氏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頁179編號A42及A43。 23 雷氏與史氏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頁180編號A44。
五代/北宋 十/十一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一對

FIVE DYNASTIES-NORTHERN SONG DYNASTY, 10TH-11TH CENTURY

細節
五代/北宋 十/十一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一對
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各一尊,菩薩立姿,微呈三屈式。一手舉胸前,另一手執飄帶。下身繫兜提,上身袒露,穿帶珠寶瓔珞,臂繫飄帶。雙眼垂視,髮髻高聳,觀音五葉冠上有阿彌陀佛造像,大勢至五葉冠上有寶瓶紋飾。面容祥和靜穆、妙相莊嚴。
Guanyin: 56 ¾ in. (144 cm.) high; overall height including stand: 67 1/2 in. (171.5 cm.) high
Mahasthamaprapta: 57 1/8 in. (145 cm.) high; overall height including stand: 68 1/8 in. (173cm.) high
來源
山中商會,東京,大正十三年(1924)以前入藏
美國私人珍藏
香港蘇富比,1996年11月6日,拍品937號
出版
山中商會,《支那古美術大觀》,大阪,1924年,圖版149號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此對立像經Paleo Labo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測試編號PLD-31409及PLD-31410;2016年4月8日),證實與本圖錄之定年符合。

更多來自 梵華古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