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類雙鴞相背造型的青銅卣大多製作於商代,主要有兩類形制,一類器面滿布紋飾,另一類則如此器光素簡潔。
第一類鴞卣的紋飾細密,以羽毛紋及雷紋為主,偶見小型的鳥紋。R.W. Bagley著1987年出版《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中收錄了三件此類例子,一件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弗瑞爾美術館,見頁371,編號63.4;一件藏於京都泉屋博物館,頁115,編號154;一件藏於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頁371,編號63.3。布倫岱奇珍藏中亦見一例,見《Ancient Chinese Bronzes》,三藩市,1966年,圖版XVIII(B)。
另有一種介於第一類及第二類之間的鴞卣,其器身如第一類滿布羽毛紋及雷紋,但效果趨於平面,而翅膀的形狀也與第二類較為相似,如湖南省株州徵集一件,見《文物》,1960年第3期,頁29,圖2;及哈佛藝術博物館內溫斯羅普珍藏中一件,見R.W. Bagley著前揭書,頁115,圖153。前者喙向下勾,後者則如此器一樣上翹,兩者皆有繩形提梁。
第二類鴞卣的器形與第一類並無差別,但器面光素無飾,使得翅膀及五官更顯突出。此器即屬第二類。第二類近似例中與此器最為相近的一例應為湖北應城市博物館藏品,其高度與此近乎相同(高25公分),眉毛亦見如同梳理過的效果,見《中國青銅器全集-4-商》,北京,1998年,頁152,圖版156號,但雙角呈C形,不見此器上的龍形角。另比較上海博物館所藏一件較小的徙鴞卣(高16.7公分),其眉毛未見細節處理,亦無龍形角,見《上海博物館珍藏中國青銅器香港藝術館展覽圖集》,香港,1983年,頁68-69,圖版16(圖一)。
第二類鴞卣中還有一種喙下勾而且五官更寫實的例子,如紐約佳士得2004年9月21日拍賣一例,拍品145號(圖二);山西博物院藏一例,見1974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The Genius of China》展覽圖錄,圖版81號;紐約懷古堂1996年9月15日至1996年10月26日展覽一例,見圖錄49號;辛辛那提博物舘藏一例,見《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1997年,頁15、33,圖版7號。
第一類鴞卣的紋飾細密,以羽毛紋及雷紋為主,偶見小型的鳥紋。R.W. Bagley著1987年出版《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中收錄了三件此類例子,一件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弗瑞爾美術館,見頁371,編號63.4;一件藏於京都泉屋博物館,頁115,編號154;一件藏於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頁371,編號63.3。布倫岱奇珍藏中亦見一例,見《Ancient Chinese Bronzes》,三藩市,1966年,圖版XVIII(B)。
另有一種介於第一類及第二類之間的鴞卣,其器身如第一類滿布羽毛紋及雷紋,但效果趨於平面,而翅膀的形狀也與第二類較為相似,如湖南省株州徵集一件,見《文物》,1960年第3期,頁29,圖2;及哈佛藝術博物館內溫斯羅普珍藏中一件,見R.W. Bagley著前揭書,頁115,圖153。前者喙向下勾,後者則如此器一樣上翹,兩者皆有繩形提梁。
第二類鴞卣的器形與第一類並無差別,但器面光素無飾,使得翅膀及五官更顯突出。此器即屬第二類。第二類近似例中與此器最為相近的一例應為湖北應城市博物館藏品,其高度與此近乎相同(高25公分),眉毛亦見如同梳理過的效果,見《中國青銅器全集-4-商》,北京,1998年,頁152,圖版156號,但雙角呈C形,不見此器上的龍形角。另比較上海博物館所藏一件較小的徙鴞卣(高16.7公分),其眉毛未見細節處理,亦無龍形角,見《上海博物館珍藏中國青銅器香港藝術館展覽圖集》,香港,1983年,頁68-69,圖版16(圖一)。
第二類鴞卣中還有一種喙下勾而且五官更寫實的例子,如紐約佳士得2004年9月21日拍賣一例,拍品145號(圖二);山西博物院藏一例,見1974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The Genius of China》展覽圖錄,圖版81號;紐約懷古堂1996年9月15日至1996年10月26日展覽一例,見圖錄49號;辛辛那提博物舘藏一例,見《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1997年,頁15、33,圖版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