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SHANZI (1882-1940)
ZHANG SHANZI (1882-1940)
ZHANG SHANZI (1882-1940)
9 更多
ZHANG SHANZI (1882-1940)
12 更多
張心嘉珍藏書畫 (LOTS 1101-1111)
張善孖

臨姚綬花鳥冊

細節
張善孖
臨姚綬花鳥冊
設色紙本 冊頁二十三開 一九三四年作
每開27 x 13 cm. (10 5/8 x 5 1/8 in.)
題識:
1.
墅草失故綠,天空將肅霜。
蛙聲傍殘葉,煙雨滿秋塘。逸史。
2.
玄蟬幻化初,未解鳴高樹。
飡風飲露餘,一日當飛去。逸史。
3.
螳勇瞋雙目,草頭何所尋。
蟬唯食風露,相害亦何心。逸史。
4.
霜草擁石根,秋蟲響機織。
惰婦夜貪眠,生憎鳴唧唧。逸史。
5.
撲捕昔遣使,瘞焚徒自忙。
豐年今屢頌,何地復生蝗。逸史。
6.
枯荷帶煙渚,脊令飛且鳴。
西風吹落日,重此急難情。逸史。
7.
傑哉霜下鞠,粲粲黃金花。
共我一杯酒,南山秋日斜。逸史。
8.
紫芬葉 褷,莖碧味辛辣。
併送入冰壺,醉吻香且滑。逸史。
9.
花攢蜀錦窠,開落南風裏。
一寸向陽心,天涯幾千里。逸史。
10.
有雀無羅網,秋風木葉黃。
分明寫清景,孤坐送斜陽。逸史。
11. 剛哉蠆尾蜂,么蝶相趁逐。
石攤紅蓼花,亦尔又歷陸。逸史。
12.
甲戌(1934年)冬日雪窓無事,
檢雲東逸史花鳥蟲草冊十二幅,
並對題呵凍臨之,藉以消寒,
虎癡善子於吳門網師園殿春簃。
鈐印:蜀人張澤
更多詳情
素箋錦書憶別離:張心嘉珍藏書畫手跡
張心嘉,又名嘉德,1928年生於北京紫禁城,是張大千二哥張善孖的幼女。依照張家習俗,張氏昆仲子侄輩排行分男女,心嘉在女孩中排行第八,故大千稱其為嘉德八姪。心嘉自幼天資聰穎,雖身材嬌小,但性格大膽,甚得叔父喜愛。1930年代初,張善孖、張大千舉家客居蘇州網師園,將殿春簃改作畫室。張善孖號虎癡,在網師園中養虎寫生作畫;心嘉與虎兒朝夕相伴,毫無懼色。當時同寓網師園的還有書畫金石大家葉恭綽(1881-1968),吳門文人雅士時常雅集於此,心嘉亦拜入大風堂門下,在園內跟隨父親及八叔讀書習畫。
1937年,局勢風雲變幻,張善孖攜全家流離轉徙,先到湖北宜昌,最終遷居重慶,旅程歷盡艱辛。張善孖最早贈予心嘉慶祝生日的畫作,即可追溯到此時。1938年,他旋即又遠赴歐美籌款募捐,四處奔波,日久積勞成疾。1940年10月,張善孖回到重慶後因病溘逝。張大千當時已從成都啟程前往敦煌一個多月,收到二哥病故的消息後悲痛萬分,立即率眾人返渝奔喪。是年心嘉僅12歲。自此,張大千對二兄的遺孤慈愛有加,盡力照撫,矢志不渝逾四十載。
張大千於1949年末離開故土,而心嘉隨家人定居上海,叔姪從此天各一方。心嘉大學修讀地質考古,1953年與研讀化工專業的段慶安結為連理,後誕下一對子女段靖、段端。三十年間,張大千的足跡自南美阿根廷、巴西至北美紐約、加州,但叔姪間通信幾乎從未間斷。1970年代初,大千致心嘉及其姐心素的家書中曾寫道:“姪有何需,隨時函告,叔當盡力。”心嘉長子段靖,小名聰聰,1960年代初移居海外,後由大千資助赴加州學醫。因兄妹常年分居两地,又見大千畫心嘉幼女肖像付與聰聰,並題:“這是你的妹妹敏敏”,可見時時掛念。
1977年,張大千遷居臺灣,築建摩耶精舍,此時大陸逐漸開放。1979年,張大千在園中散步時失足跌入池中,“呼喚無人來拽,掙扎逾一小時始得出水腰背皆傷。”經歷大病一場的大千更倍感思親的苦悶,盼望能早日與親人團聚。1979年10月,寄出一封家書:“嘉姪:盼汝速來。申請先到香港徐伯處,然後轉到摩耶精舍,甚易。” 隻言片語間,大千不負二兄臨終之重托、寄望叔姪能團圓之情流諸筆端,躍然紙上。文中徐伯,即與大千相交數十載的香港著名鑒藏家徐伯郊(1913-2002)。心嘉不久即帶著女兒段端來到香港,不料臺灣當局遲遲不允放行,停滯香港數月。經過張大千四處奔波,只有心嘉終於獲得特許,來到外雙溪畔摩耶精舍,一直伴隨大千渡過晚年最後的時光。
來到臺灣後,心嘉協助雯姨,即雯波夫人照顧八叔,無微不至。心嘉是大風堂門人,書畫皆通,在照料大千起居生活之餘,自然挑起了為大千整理文書詩稿的工作。大千交付心嘉的手札內容豐富,均從未對外發表:手稿方面,有巴西八德園集《石門銘》書法,初到美國加州環蓽盦種梅詩稿,1972年美國《張大千回顧展》自序前後二稿,家宴菜單;手札方面,有大千寫給至親家人和摯友的書信原稿,如徐雯波、張群、王濟遠等。在難得的一幀手稿中,更流露大千日常生活的點滴:“辛亥六月二十九,試御隱形眼鏡之第二日。”旁畫有兩位高士顧盼自如,又以精簡數筆勾出美人面貌,並題予嘉姪留之。
時光荏苒,此批書畫手跡自1983年張大千仙遊後,一直由張心嘉悉心珍藏,體現了她對八叔綿綿不絕的懷念與敬意。張大千直接贈畫,多上款嘉德愛姪,也屢有畫作寫贈聰聰、端端外孫,筆墨之中洋溢著濃濃親情。心嘉的一生,自上海、蘇州、重慶至臺灣、美國,見證了一個特殊時代的變遷。是次張善孖、張大千家族珍藏私人書畫手札首次公開亮相,最珍貴的父女、叔姪情誼盡在其中,更豐富了張大千研究的重要史料,異常珍貴。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拍品專文

本冊頁是為數極少張善孖臨摹古人花鳥作品,實為畫家留在家中把玩之作。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