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經常聽到畢加索說,當他作畫時,古往今來所有 畫家都和他同處一室。或甚至在他身後。看著他畫。 過去的那些畫家,現在的那些畫家……藝術家即便獨處,從不孤獨。」
(《畢加索說……》,克里斯汀·特洛洛普譯,倫敦,1969 年,第40 頁)
巴布羅·畢加索於1964 年12 月11 日至18 日創作了《戴帽子的男人》,正值他藝術創造力登峰造極的多產之年。1964 年的最後三個月,畢加索畫思泉湧, 繪製了一系列從前一年就開始縈繞在他腦中的作品,其主題正是藝術家及他的模特。除了組合形式,畢加索亦特別關注了藝術家獨處之時。這位年輕男子常常穿著條紋襯衫,或戴著一個草帽,正如此幅作品所呈現。油彩與瓷漆的筆觸濃厚柔和,瓷漆作為一種工業塗料,可以帶來豐富的厚塗效果,《戴帽子的男 人》正體現了畢加索晚期一揮而就,靈感飛揚的典型風格。當畢加索步入人生 的最後一個十年,他極度渴望通過繪畫抵抗無法停止、分秒流逝的時間,如此緊迫感讓畢加索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創作。這幅作品此前從未見於拍場,是藝術家作為禮物贈給他的一位家庭成員的。隨後它一直珍藏在這個家族收藏中,直到 1980 年代。
這一創作階段,男子及男孩的頭像與半身像突然開始大量出現在畢加索筆下, 或許部分是因為藝術家渴望以此抓住畫中蘊藏的年輕精神活力。每幅男子肖像都各不相同:一些穿著藝術家鐘愛的招牌條紋襯衫,另一些,比如此幅作品, 人物戴著草帽,或許是為了致敬梵高。然而,這群藝術家們因畢加索的創作而集合一起,他們都以正面出現,嚴肅強烈的凝視不僅反映了他們作為藝術家的終生身份認同,更可能是畢加索對自己的思考結果。在這幅作品中,年輕男子從畫面直視觀者,他深邃而睜大的黑眼睛緊緊凝視,令人聯想起畢加索自己廣為人知的「強烈凝視」。
早在職業生涯初期,畢加索就開始創作自畫像,最初他採用傳統方式,作為他開闢自己藝術家之路、探索不同藝術原理時,堅定自己藝術身份的手段。漸漸地,他越來越多地開始以藝術化身的形式描繪自己的身份。他的形象開始變形,先是悲喜交加的小丑,再是臭名昭著的牛頭人身怪米諾陶洛斯,或是嬉戲打趣的半人半羊弗恩,隨後又化身為健壯結實的地中海水手,標誌性的畫家, 到最後成為傳奇歷險的火槍手。畢加索通過這些藝術化身向世界展示自己,探索自己的藝術身份,展現他與生俱來的陽剛之氣,並縱情於自己熱衷表演、變化萬端的天性。
戴著一頂引人矚目的草帽,《戴帽子的男人》證明了畢加索此時與梵高的深厚淵源。這款帽子幾乎成為了梵高的代名詞,在他許多自畫像中赫然出現,以展示梵高與莊稼人和勞動者的深情厚誼。從1963 年夏天起,這一符號開始出現在畢加索的作品中,尤其是主題為畫家與男性人物的繪畫。與畢加索直接對話的其他古典大師不同,例如維拉斯奎茲、德拉克羅瓦或馬奈,畢加索通常基於他們的畫作,以自己無與倫比的風格進行再創作,梵高對畢加索的影響不那麼明顯,但卻更為重要,他與藝術家最為核心的「強烈凝視」有著高度精神聯繫。 對畢加索來說,梵高是「一種極具爆炸性的精神,潛伏在畢加索的靈魂深處,」 據稱畢加索將梵高的一幅自畫像投影在他工作室從地板到天花板的一整面牆上 (《晚年畢加索》展覽圖錄,泰特畫廊,倫敦,1988 年,第34 頁)。
畢加索的傳記作者,約翰·理查德森,如此形容畢加索對梵高的敬慕,「畢加索想要畫面變得更為刺激……帶有一些荷蘭人酒神式的熱情。它奏效了。畢加索的晚期作品帶有一種自由感,一種可塑性,這些特質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實 上和以往任何作品相比,都更具自發性,更富表現力,更充滿直覺」(同上引, 第34 頁)。畫面充滿著變化萬千、激情洋溢的筆觸,《戴帽子的男人》正是這一繪畫風格的集大成者。與同時期的其他男子形象繪畫不同,畢加索將畫面 構圖精簡至最核心元素,以互相聯結的線條與符號塑造人物形象,在此幅作品中,藝術家以更具自然主義風格的手法描繪了這位男孩。藍白相間的筆觸快速 勾勒出他襯衫的線條,他的臉部由更敏感細緻的色調組成,賦予人物既天真又滄桑之感,仿佛畢加索正在嘗試扭轉時間,用畫筆和顏料重新抓住自己的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正如當時畢加索敬慕梵高一樣,當代藝術家如喬治·康多及尚· 米榭· 巴斯奇亞等也如此崇敬畢加索,並將其不屈不撓的肖像化身融入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中。巴斯奇亞作於1984 年的《自畫像》,同樣來自於約阿夫·哈拉普珍藏,與 《戴帽男子》相得益彰。巴斯奇亞繼承了畢加索的藝術遺產,為自畫像注入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並更堅定自己的身份認同,將這一偉大傳統發揚光大。
(《畢加索說……》,克里斯汀·特洛洛普譯,倫敦,1969 年,第40 頁)
巴布羅·畢加索於1964 年12 月11 日至18 日創作了《戴帽子的男人》,正值他藝術創造力登峰造極的多產之年。1964 年的最後三個月,畢加索畫思泉湧, 繪製了一系列從前一年就開始縈繞在他腦中的作品,其主題正是藝術家及他的模特。除了組合形式,畢加索亦特別關注了藝術家獨處之時。這位年輕男子常常穿著條紋襯衫,或戴著一個草帽,正如此幅作品所呈現。油彩與瓷漆的筆觸濃厚柔和,瓷漆作為一種工業塗料,可以帶來豐富的厚塗效果,《戴帽子的男 人》正體現了畢加索晚期一揮而就,靈感飛揚的典型風格。當畢加索步入人生 的最後一個十年,他極度渴望通過繪畫抵抗無法停止、分秒流逝的時間,如此緊迫感讓畢加索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創作。這幅作品此前從未見於拍場,是藝術家作為禮物贈給他的一位家庭成員的。隨後它一直珍藏在這個家族收藏中,直到 1980 年代。
這一創作階段,男子及男孩的頭像與半身像突然開始大量出現在畢加索筆下, 或許部分是因為藝術家渴望以此抓住畫中蘊藏的年輕精神活力。每幅男子肖像都各不相同:一些穿著藝術家鐘愛的招牌條紋襯衫,另一些,比如此幅作品, 人物戴著草帽,或許是為了致敬梵高。然而,這群藝術家們因畢加索的創作而集合一起,他們都以正面出現,嚴肅強烈的凝視不僅反映了他們作為藝術家的終生身份認同,更可能是畢加索對自己的思考結果。在這幅作品中,年輕男子從畫面直視觀者,他深邃而睜大的黑眼睛緊緊凝視,令人聯想起畢加索自己廣為人知的「強烈凝視」。
早在職業生涯初期,畢加索就開始創作自畫像,最初他採用傳統方式,作為他開闢自己藝術家之路、探索不同藝術原理時,堅定自己藝術身份的手段。漸漸地,他越來越多地開始以藝術化身的形式描繪自己的身份。他的形象開始變形,先是悲喜交加的小丑,再是臭名昭著的牛頭人身怪米諾陶洛斯,或是嬉戲打趣的半人半羊弗恩,隨後又化身為健壯結實的地中海水手,標誌性的畫家, 到最後成為傳奇歷險的火槍手。畢加索通過這些藝術化身向世界展示自己,探索自己的藝術身份,展現他與生俱來的陽剛之氣,並縱情於自己熱衷表演、變化萬端的天性。
戴著一頂引人矚目的草帽,《戴帽子的男人》證明了畢加索此時與梵高的深厚淵源。這款帽子幾乎成為了梵高的代名詞,在他許多自畫像中赫然出現,以展示梵高與莊稼人和勞動者的深情厚誼。從1963 年夏天起,這一符號開始出現在畢加索的作品中,尤其是主題為畫家與男性人物的繪畫。與畢加索直接對話的其他古典大師不同,例如維拉斯奎茲、德拉克羅瓦或馬奈,畢加索通常基於他們的畫作,以自己無與倫比的風格進行再創作,梵高對畢加索的影響不那麼明顯,但卻更為重要,他與藝術家最為核心的「強烈凝視」有著高度精神聯繫。 對畢加索來說,梵高是「一種極具爆炸性的精神,潛伏在畢加索的靈魂深處,」 據稱畢加索將梵高的一幅自畫像投影在他工作室從地板到天花板的一整面牆上 (《晚年畢加索》展覽圖錄,泰特畫廊,倫敦,1988 年,第34 頁)。
畢加索的傳記作者,約翰·理查德森,如此形容畢加索對梵高的敬慕,「畢加索想要畫面變得更為刺激……帶有一些荷蘭人酒神式的熱情。它奏效了。畢加索的晚期作品帶有一種自由感,一種可塑性,這些特質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實 上和以往任何作品相比,都更具自發性,更富表現力,更充滿直覺」(同上引, 第34 頁)。畫面充滿著變化萬千、激情洋溢的筆觸,《戴帽子的男人》正是這一繪畫風格的集大成者。與同時期的其他男子形象繪畫不同,畢加索將畫面 構圖精簡至最核心元素,以互相聯結的線條與符號塑造人物形象,在此幅作品中,藝術家以更具自然主義風格的手法描繪了這位男孩。藍白相間的筆觸快速 勾勒出他襯衫的線條,他的臉部由更敏感細緻的色調組成,賦予人物既天真又滄桑之感,仿佛畢加索正在嘗試扭轉時間,用畫筆和顏料重新抓住自己的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正如當時畢加索敬慕梵高一樣,當代藝術家如喬治·康多及尚· 米榭· 巴斯奇亞等也如此崇敬畢加索,並將其不屈不撓的肖像化身融入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中。巴斯奇亞作於1984 年的《自畫像》,同樣來自於約阿夫·哈拉普珍藏,與 《戴帽男子》相得益彰。巴斯奇亞繼承了畢加索的藝術遺產,為自畫像注入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並更堅定自己的身份認同,將這一偉大傳統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