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大都會博物館 (Met) 購物袋與亞洲藝術界完全脫節。亞洲有許多The Met 的商店但沒有大都會博物館 –- 這意義何在 ?」 - 納堤·尤塔瑞
文化根源、圖像呈現、記憶措置是納堤·尤塔瑞作品中持續拷問的主題。深入探究納堤·尤塔瑞作品的語境時,我們會發現貫穿其作品始終自然而感性的主線。他的視覺象徵乾淨利落,使用常見之物(玩具、書、紀念品等)進行大膽隱喻。但藝術家的終極目標,是建立自己的藝術話語,並審視後殖民主義、社會政治議題、以及個人與民族身份問題。同時,他引經據典,引入西方繪畫傳統與歷史事件,來呈現他自己的世界宏觀。「2006 年夏,我開始畫靜物,我選擇的物件都能被視作『媒介』而傳達豐富意涵。」
這一季佳士得隆重呈現尤塔瑞作於 2007 年的靜物《大都會博物館 1》。尤塔瑞的靜物以其豐富的層次著稱,這是其職業生涯中的標誌性作品。該畫曾於2007 年末展出於朱拉隆功大學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夢、希望、完美的樂趣」。畫中,尤塔瑞反思「資本主義衝擊下,亞洲藝術近五年來的處境」。這也是他以此為主題的第一幅大型畫作。2007 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在曼谷開設零售店,它並不歸屬於任何一個美術館,而僅僅只是一家博物館的商鋪。這激發了他對當今藝術的商業本質的思考,反思物品背後的意涵。
大都會博物館的紅色紙袋立於灰色混凝土地面上,佔據了整個畫布。紙袋以45 度角微傾,在畫面右下方投下陰影。紙袋上有深紅色的褶痕,與光滑的背景形成對比。形式、色彩、技術的單一,引人要一探這幅畫意義的究竟。以單一物件為呈現主題,讓人聯想起安迪·沃荷的《金寶湯之蕃茄濃湯》。該畫作於 1962 年,正值美國戰後經濟復蘇,波普藝術運動應運而生。尤塔瑞在形式上的引經據典,以大都會紙袋的系列畫作來反思後殖民主義時代,以全新的方式來呈現當今藝術的商業性本質。這一系列還包括後續三幅畫作——《大都會博物館 2》(2007 年作,畫幅較小,呈現紙袋的半身特寫)、《大都會博物館紙袋(藍)》(2008 年作)、《黃色大都會博物館(2007)》。
尤塔瑞無疑是東南亞當代藝術的先驅,他的作品曾在新、馬、泰、意、挪威、香港、日本、瑞、韓、德、中國等地展出。他的精湛傑作,展現著他的超群技藝與深入思索,在今日的藝術世界中尤為引人注目。
「我希望賦予畫作虛實難辨的氣質。它並不指向具體的時間或空間,卻有一束無比真實的光照亮它。卡拉瓦喬和維米爾就是這樣做的。」 - 納堤·尤塔瑞
文化根源、圖像呈現、記憶措置是納堤·尤塔瑞作品中持續拷問的主題。深入探究納堤·尤塔瑞作品的語境時,我們會發現貫穿其作品始終自然而感性的主線。他的視覺象徵乾淨利落,使用常見之物(玩具、書、紀念品等)進行大膽隱喻。但藝術家的終極目標,是建立自己的藝術話語,並審視後殖民主義、社會政治議題、以及個人與民族身份問題。同時,他引經據典,引入西方繪畫傳統與歷史事件,來呈現他自己的世界宏觀。「2006 年夏,我開始畫靜物,我選擇的物件都能被視作『媒介』而傳達豐富意涵。」
這一季佳士得隆重呈現尤塔瑞作於 2007 年的靜物《大都會博物館 1》。尤塔瑞的靜物以其豐富的層次著稱,這是其職業生涯中的標誌性作品。該畫曾於2007 年末展出於朱拉隆功大學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夢、希望、完美的樂趣」。畫中,尤塔瑞反思「資本主義衝擊下,亞洲藝術近五年來的處境」。這也是他以此為主題的第一幅大型畫作。2007 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在曼谷開設零售店,它並不歸屬於任何一個美術館,而僅僅只是一家博物館的商鋪。這激發了他對當今藝術的商業本質的思考,反思物品背後的意涵。
大都會博物館的紅色紙袋立於灰色混凝土地面上,佔據了整個畫布。紙袋以45 度角微傾,在畫面右下方投下陰影。紙袋上有深紅色的褶痕,與光滑的背景形成對比。形式、色彩、技術的單一,引人要一探這幅畫意義的究竟。以單一物件為呈現主題,讓人聯想起安迪·沃荷的《金寶湯之蕃茄濃湯》。該畫作於 1962 年,正值美國戰後經濟復蘇,波普藝術運動應運而生。尤塔瑞在形式上的引經據典,以大都會紙袋的系列畫作來反思後殖民主義時代,以全新的方式來呈現當今藝術的商業性本質。這一系列還包括後續三幅畫作——《大都會博物館 2》(2007 年作,畫幅較小,呈現紙袋的半身特寫)、《大都會博物館紙袋(藍)》(2008 年作)、《黃色大都會博物館(2007)》。
尤塔瑞無疑是東南亞當代藝術的先驅,他的作品曾在新、馬、泰、意、挪威、香港、日本、瑞、韓、德、中國等地展出。他的精湛傑作,展現著他的超群技藝與深入思索,在今日的藝術世界中尤為引人注目。
「我希望賦予畫作虛實難辨的氣質。它並不指向具體的時間或空間,卻有一束無比真實的光照亮它。卡拉瓦喬和維米爾就是這樣做的。」 - 納堤·尤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