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重要戰國青銅人物故事圖方壺
毛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本青銅方壺為酒器,器身飾敍事場景,左右繫環耳,很可能鑄造於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至256年)。此壺形制典雅,它有一件大同小異的近似例,現藏瑞士蘇黎世里特貝格博物館 (館藏號RCH 9A),1 兩者均來自一組密切相關的方壺,這批作品雖僅有寥寥五例,但五者之間息息相關;它們既體現了戰國奢華之物的審美意趣,亦彰顯了當時對新的裝飾技巧所作之探索;此外,這批方壺的敍事場景更呈現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生活細節,我們可以藉此一窺當代畫風,鑑於傳世的戰國繪畫幾近於無,所以此類信息益發彌足珍貴。
壺用於貯存或盛放美酒,是商代 (約公元前1600至1046年) 最早製作的青銅禮器之一,起初其梨形器身一般承以圈足,器表多飾圖紋 (饕餮紋居多),間或連蓋。雖然部份酒器在商亡周起 (約公元前1046年) 之後逐漸銷聲匿跡,但壺在周乃至漢代 (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 仍長盛不衰,其造型雖迭有嬗更,但一直是最流行的器形之一。即便標準壺式 (即鼓腹直頸者) 在西周 (約公元前1046至771年) 製作不斷,但同一時期亦見證了方壺的興起,其重要性自戰國至漢有增無減。西周和春秋時代 (公元前771至476年) 的方壺採用圓角設計,而戰國創製的樣式則改用線條明快的方角,壺壁以直角相接。
商代青銅禮器用於祭祖一類的喪葬儀式。時至西周,鑄造青銅器通常是為了紀念和祭祀用途,其銘文相對較長,內容各異,如記述戰功,或獲天子封地賞賜等。由於戰國器物逐漸向皇親貴冑的日常用器過渡,其器表紋飾愈加富麗堂皇,且泰半鑲嵌金銀、黃銅、綠松石及孔雀石,或像本方壺般,在減地的紋飾背景嵌入玻璃質填料,以彰顯凸起但表面平整的圖像紋母題。青銅器鑲嵌貴重金屬之工藝,肇興於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後於戰國年間日漸普及。雖有少量商代青銅器會在鑄紋的細陰線內嵌以黑色碳質填料 (或為映襯甚或突顯主紋飾),但這一做法應不是戰國鑲嵌青銅的前身。
戰國鑲嵌類青銅器的陰紋元素 (有人物、動物或抽象圖案) 以鑄紋居多,減地紋飾則錯金屬或嵌石;但以本方壺這類作品為例,其平整的浮雕圖案方為鑄紋,地子則飾陰紋,洵為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創舉。就減地陰紋鑲嵌物所作的科學分析發現,除黏合劑之外,當中至少混合了五種礦物質 (包括石英),可見應屬於玻璃質填料。相關的礦物質很可能來自石粉。顯微鏡研究亦顯示,外層礦物質的表面極為平整,這意味着減地陰紋的填料變硬後曾予以打磨。雖然無法確定青銅器的填料有否經過窯燒,但學界多持否定意見,認為器物僅靠某種黏合劑來固定填料並使之黏附於器表。殘餘的填料現已軟化易碎,但成品填料竟能經受打磨的力度,足見當年的硬度應媲美水泥。填料如今色呈棕褐,其原色雖已無從稽考,但想必應與青銅器陽紋之色澤 (氧化後現呈紅綠) 珠輝玉映、相得益彰。
觀乎是次拍賣的珍罕方壺,戰國時期誠為創意勃發的年代,除了引入前所未見的裝飾技巧,紋飾類別與風格亦一新耳目。相形之下,較早的器物僅飾饕餮紋和別的寫意獸紋或抽象題材,但無特定的地點或清晰可辨的場景,而本拍品及相關實例皆有圖像化場景,呈現了各色人等在建築內部及其他場景的活動。除此之外,這類紋飾更蘊含敘事內容,即具有故事情節,雖則故事主題已無從得知。再者,由於相關的描寫是以同時期的繪畫 (傳世品幾近於無) 為基磫,所以這些圖像化器物也反映了當時快速演變的畫風。
本拍品四面皆飾繁複的圖像紋場景,以水平分層或帶狀紋飾的方式呈現,青銅紋飾狀若浮雕,表面平整,減地背景仍殘留了大量原先鑲嵌的填料,如無意外應為玻璃質地。壺身毗連兩面為一組,各飾兩組不同的圖像;換言之,器身前後紋飾不一,帶環耳的左右兩側亦圖像各異。
誠如《懷古堂》圖錄創刊號 (1996年春第1期) 撰著者所言,此器的裝飾圖案可解析如下:
組圖一 (毗連兩面,由上至下)
三層樓臺 (正面透視) 之上,左右各飾太陽、月亮,室內有數人,並設有諸般飲食器皿,一樓的人們正從座子上的壺舀出飲料、注入盃內,二樓的人舉盃敬酒;
樂師們敲奏懸於簨簴的一組鐘磬,架子兩端以神獸承托,旁立一名鼓手,正敲擊一面碩大的建鼓 (即懸掛於柱上的鼓);
一排八名舞孃,皆身穿長袍,手揮拂塵及其他道具;
此乃弋獵場面,獵人們或手執弓箭長矛,或駕御旌旗飄揚的四馬車具,或徒步行進,合力追捕鳥、鹿、野兔、野猪和老虎;
圖中有一座殿堂 (正面透視),垂脊兩端各棲一鳥,室外的守衛凝神戒備,殿內二人正隆而重之地交換 (或合捧) 一璧,正下方有一排四馬及馬伕,再往下是四隻被綑綁的猛虎,所放虎血滴落下方烹鼎;
最下方為一座單層建築 (正面透視),或是廚房,內有數口烹鼎,僕役正執棍錘打鼎內食材。
組圖二 (毗連兩面,由上至下)
一排高大魁梧、手執矛戈的戰士;
戰士手執矛、戈與盾,酣戰之際短兵相接,正中一人已身首異處;
同屬攻戰場面,正中二人或已俯首投降,其盾放在左右兩旁,側有兵士看守;
畫面有三乘四馬戰車,御者身後旌旗飄揚,側有手執兵器的步兵,合力衝鋒殺敵;
船分兩層,上層士兵並列,下層的人執槳劃船,上有一人敲擊建鼓,以鼓舞士氣和指揮劃槳快慢;
桑林內有多人 (或為婦女) 身着長袍,正採擷桑葉 (用於餵蠶);
單層建築 (正面透視),室內有人及各式器物,另有身穿長袍者 (或為婦女) 在室外操持,據說是用機杼織布。
雖然故事確切的主題無從得知,但各式場景將人們從事的諸般活動明確加以區分,如攻戰、樂舞、烹調、宴飲等等,正如畫中巧用不同的姿態和裝束來辨別人物的身份。此外,人物背景亦不盡相同,如車馬、戰場、船、桑林或樑柱式建築 (層數各不相同)。該等場景更穿插了豐富的圖像細節,諸如矛與戈,以至車馬和船,或是猛虎、野兔、鹿、鳥,乃至林林總總的貯存和烹調器具;此外,我們還能從中一窺殺虎放血等古老 (甚或現已式微) 的習俗。2 再者,畫面中尚有飛鳥、逃避獵人的動物、劃槳者、車馬、翩躚的舞孃與擊鼓鳴鐘的樂師,其生動傳神鮮見於較早的青銅紋飾。
據古董商柯綺思 (Gisèle Croës) 所言,3 殿內二人合捧或移交盤狀物的場面,或是描寫膾炙人口的戰國典故 ——「完璧歸趙」。若然如此,此物應是著名的「和氏璧」,其名來自「卞和」,相傳卞和於公元前八世紀得到一小塊白玉璞,其後玉璞被琢成完美無瑕之玉璧。及至戰國,聞名遐邇的和氏璧已成為各國爭相擁有之物。公元前四世紀,玉璧在楚國被盜,輾轉落入趙王之手。秦王覬覦此物,欲據為己有,聲言願用十五城易之。趙惠文王 (生卒年為公元前310至266年,公元前298至266年在位) 深恐開罪雄霸一方的秦王,故遣足智多謀的大臣藺相如攜璧赴秦,臨行囑之,若秦王反悔,則設法完璧歸趙。其後,剛直不阿且智勇雙全的藺相如認為其中有詐,遂向秦王託辭玉有微瑕,不足以顯君威。最終,藺相如不辱使命,將和氏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4
本方壺及前述里特貝格博物館的雷同之作,均屬於寥寥五例已知的圖像紋方壺,這批作品形制相若、密切相關,其敘事場景無不環環相扣,而且減地俱有殘留的玻璃質填料。(圖一) 紐約J.J. Lally & Co.曾於2006年展出並發表其中一例,5 柯綺思亦於2002年6 及2006年7 分別展出和發表餘下二例。
尚有二例形制稍異的方壺,其減地雖無填料,但敘事場景與本拍品一類的作品頗為相似。其中一例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方壺 (圖二),8 另一例是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連蓋高座方壺 (館藏號B60 B773.a-.b)。9
本季呈獻的方壺充份展示了戰國鑄造工藝的造詣與創意。此外,其青銅紋飾亦成功詮釋了當時的畫風,當中既涵蓋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生活場景,亦反映了當代畫師所面臨的挑戰。本拍品著錄有序,並輔以科學鑑定,以證其真偽與定年,可見此例戰國方壺確是一件匠心獨運的藝術瑰寶。
1 關於里特貝格博物館藏方壺,圖見: https://rietberg.ch/en/collection/online-collection。
2 關於中國古代為動物放血之考釋,詳見劉敦願著〈徐州漢畫像石「擊馬」圖〉,載於《文物天地》1992年第4期頁10-11。
3 柯綺思 (Gisèle Croës) 編著的《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 / Splendor of Yongle Painting, Portraits of Nine Luohan, Brussels March 6–8, 2002 – New York March 18–30, 2002》頁34 (布魯塞爾:Gisèle Croës,2002)。
4 「完璧歸趙」典出司馬遷 (約公元前145或135至86年)《史記》卷八十一,另可參見William H. Nienhauser Jr.編著的《Ssu-ma Ch’ien: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卷七〈The Memoirs of Pre-Han China The Memoirs of Pre-Han China 〉 頁263-273 (布盧明頓及印第安納波利斯:印第安那大學出版社,1994)。
5 J.J. Lally & Co.編著的《Arts of Ancient China, March 27 – April 12, 2006》編號11 (紐約:J.J. Lally & Co.,2006)。
6 前述柯氏編著的《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頁30-37 (布魯塞爾:Gisèle Croës,2002)。
7 柯氏編著的《Inspired Metalwork Part II – Precious Metal Objects in Early Chinese Art, Brussels March 8–11, 2006 – New York March 28–April 6, 2002》頁36-45 (布魯塞爾:Gisèle Croës,2006)。
8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的《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頁216-217圖版77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9 Charles D. Weber著作《Chinese Pictorial Bronze Vessels of the Late Chou Period》圖45:d所示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線描圖 (瑞士阿斯科納: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68)。
毛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本青銅方壺為酒器,器身飾敍事場景,左右繫環耳,很可能鑄造於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至256年)。此壺形制典雅,它有一件大同小異的近似例,現藏瑞士蘇黎世里特貝格博物館 (館藏號RCH 9A),1 兩者均來自一組密切相關的方壺,這批作品雖僅有寥寥五例,但五者之間息息相關;它們既體現了戰國奢華之物的審美意趣,亦彰顯了當時對新的裝飾技巧所作之探索;此外,這批方壺的敍事場景更呈現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生活細節,我們可以藉此一窺當代畫風,鑑於傳世的戰國繪畫幾近於無,所以此類信息益發彌足珍貴。
壺用於貯存或盛放美酒,是商代 (約公元前1600至1046年) 最早製作的青銅禮器之一,起初其梨形器身一般承以圈足,器表多飾圖紋 (饕餮紋居多),間或連蓋。雖然部份酒器在商亡周起 (約公元前1046年) 之後逐漸銷聲匿跡,但壺在周乃至漢代 (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 仍長盛不衰,其造型雖迭有嬗更,但一直是最流行的器形之一。即便標準壺式 (即鼓腹直頸者) 在西周 (約公元前1046至771年) 製作不斷,但同一時期亦見證了方壺的興起,其重要性自戰國至漢有增無減。西周和春秋時代 (公元前771至476年) 的方壺採用圓角設計,而戰國創製的樣式則改用線條明快的方角,壺壁以直角相接。
商代青銅禮器用於祭祖一類的喪葬儀式。時至西周,鑄造青銅器通常是為了紀念和祭祀用途,其銘文相對較長,內容各異,如記述戰功,或獲天子封地賞賜等。由於戰國器物逐漸向皇親貴冑的日常用器過渡,其器表紋飾愈加富麗堂皇,且泰半鑲嵌金銀、黃銅、綠松石及孔雀石,或像本方壺般,在減地的紋飾背景嵌入玻璃質填料,以彰顯凸起但表面平整的圖像紋母題。青銅器鑲嵌貴重金屬之工藝,肇興於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後於戰國年間日漸普及。雖有少量商代青銅器會在鑄紋的細陰線內嵌以黑色碳質填料 (或為映襯甚或突顯主紋飾),但這一做法應不是戰國鑲嵌青銅的前身。
戰國鑲嵌類青銅器的陰紋元素 (有人物、動物或抽象圖案) 以鑄紋居多,減地紋飾則錯金屬或嵌石;但以本方壺這類作品為例,其平整的浮雕圖案方為鑄紋,地子則飾陰紋,洵為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創舉。就減地陰紋鑲嵌物所作的科學分析發現,除黏合劑之外,當中至少混合了五種礦物質 (包括石英),可見應屬於玻璃質填料。相關的礦物質很可能來自石粉。顯微鏡研究亦顯示,外層礦物質的表面極為平整,這意味着減地陰紋的填料變硬後曾予以打磨。雖然無法確定青銅器的填料有否經過窯燒,但學界多持否定意見,認為器物僅靠某種黏合劑來固定填料並使之黏附於器表。殘餘的填料現已軟化易碎,但成品填料竟能經受打磨的力度,足見當年的硬度應媲美水泥。填料如今色呈棕褐,其原色雖已無從稽考,但想必應與青銅器陽紋之色澤 (氧化後現呈紅綠) 珠輝玉映、相得益彰。
觀乎是次拍賣的珍罕方壺,戰國時期誠為創意勃發的年代,除了引入前所未見的裝飾技巧,紋飾類別與風格亦一新耳目。相形之下,較早的器物僅飾饕餮紋和別的寫意獸紋或抽象題材,但無特定的地點或清晰可辨的場景,而本拍品及相關實例皆有圖像化場景,呈現了各色人等在建築內部及其他場景的活動。除此之外,這類紋飾更蘊含敘事內容,即具有故事情節,雖則故事主題已無從得知。再者,由於相關的描寫是以同時期的繪畫 (傳世品幾近於無) 為基磫,所以這些圖像化器物也反映了當時快速演變的畫風。
本拍品四面皆飾繁複的圖像紋場景,以水平分層或帶狀紋飾的方式呈現,青銅紋飾狀若浮雕,表面平整,減地背景仍殘留了大量原先鑲嵌的填料,如無意外應為玻璃質地。壺身毗連兩面為一組,各飾兩組不同的圖像;換言之,器身前後紋飾不一,帶環耳的左右兩側亦圖像各異。
誠如《懷古堂》圖錄創刊號 (1996年春第1期) 撰著者所言,此器的裝飾圖案可解析如下:
組圖一 (毗連兩面,由上至下)
三層樓臺 (正面透視) 之上,左右各飾太陽、月亮,室內有數人,並設有諸般飲食器皿,一樓的人們正從座子上的壺舀出飲料、注入盃內,二樓的人舉盃敬酒;
樂師們敲奏懸於簨簴的一組鐘磬,架子兩端以神獸承托,旁立一名鼓手,正敲擊一面碩大的建鼓 (即懸掛於柱上的鼓);
一排八名舞孃,皆身穿長袍,手揮拂塵及其他道具;
此乃弋獵場面,獵人們或手執弓箭長矛,或駕御旌旗飄揚的四馬車具,或徒步行進,合力追捕鳥、鹿、野兔、野猪和老虎;
圖中有一座殿堂 (正面透視),垂脊兩端各棲一鳥,室外的守衛凝神戒備,殿內二人正隆而重之地交換 (或合捧) 一璧,正下方有一排四馬及馬伕,再往下是四隻被綑綁的猛虎,所放虎血滴落下方烹鼎;
最下方為一座單層建築 (正面透視),或是廚房,內有數口烹鼎,僕役正執棍錘打鼎內食材。
組圖二 (毗連兩面,由上至下)
一排高大魁梧、手執矛戈的戰士;
戰士手執矛、戈與盾,酣戰之際短兵相接,正中一人已身首異處;
同屬攻戰場面,正中二人或已俯首投降,其盾放在左右兩旁,側有兵士看守;
畫面有三乘四馬戰車,御者身後旌旗飄揚,側有手執兵器的步兵,合力衝鋒殺敵;
船分兩層,上層士兵並列,下層的人執槳劃船,上有一人敲擊建鼓,以鼓舞士氣和指揮劃槳快慢;
桑林內有多人 (或為婦女) 身着長袍,正採擷桑葉 (用於餵蠶);
單層建築 (正面透視),室內有人及各式器物,另有身穿長袍者 (或為婦女) 在室外操持,據說是用機杼織布。
雖然故事確切的主題無從得知,但各式場景將人們從事的諸般活動明確加以區分,如攻戰、樂舞、烹調、宴飲等等,正如畫中巧用不同的姿態和裝束來辨別人物的身份。此外,人物背景亦不盡相同,如車馬、戰場、船、桑林或樑柱式建築 (層數各不相同)。該等場景更穿插了豐富的圖像細節,諸如矛與戈,以至車馬和船,或是猛虎、野兔、鹿、鳥,乃至林林總總的貯存和烹調器具;此外,我們還能從中一窺殺虎放血等古老 (甚或現已式微) 的習俗。2 再者,畫面中尚有飛鳥、逃避獵人的動物、劃槳者、車馬、翩躚的舞孃與擊鼓鳴鐘的樂師,其生動傳神鮮見於較早的青銅紋飾。
據古董商柯綺思 (Gisèle Croës) 所言,3 殿內二人合捧或移交盤狀物的場面,或是描寫膾炙人口的戰國典故 ——「完璧歸趙」。若然如此,此物應是著名的「和氏璧」,其名來自「卞和」,相傳卞和於公元前八世紀得到一小塊白玉璞,其後玉璞被琢成完美無瑕之玉璧。及至戰國,聞名遐邇的和氏璧已成為各國爭相擁有之物。公元前四世紀,玉璧在楚國被盜,輾轉落入趙王之手。秦王覬覦此物,欲據為己有,聲言願用十五城易之。趙惠文王 (生卒年為公元前310至266年,公元前298至266年在位) 深恐開罪雄霸一方的秦王,故遣足智多謀的大臣藺相如攜璧赴秦,臨行囑之,若秦王反悔,則設法完璧歸趙。其後,剛直不阿且智勇雙全的藺相如認為其中有詐,遂向秦王託辭玉有微瑕,不足以顯君威。最終,藺相如不辱使命,將和氏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4
本方壺及前述里特貝格博物館的雷同之作,均屬於寥寥五例已知的圖像紋方壺,這批作品形制相若、密切相關,其敘事場景無不環環相扣,而且減地俱有殘留的玻璃質填料。(圖一) 紐約J.J. Lally & Co.曾於2006年展出並發表其中一例,5 柯綺思亦於2002年6 及2006年7 分別展出和發表餘下二例。
尚有二例形制稍異的方壺,其減地雖無填料,但敘事場景與本拍品一類的作品頗為相似。其中一例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方壺 (圖二),8 另一例是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連蓋高座方壺 (館藏號B60 B773.a-.b)。9
本季呈獻的方壺充份展示了戰國鑄造工藝的造詣與創意。此外,其青銅紋飾亦成功詮釋了當時的畫風,當中既涵蓋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生活場景,亦反映了當代畫師所面臨的挑戰。本拍品著錄有序,並輔以科學鑑定,以證其真偽與定年,可見此例戰國方壺確是一件匠心獨運的藝術瑰寶。
1 關於里特貝格博物館藏方壺,圖見: https://rietberg.ch/en/collection/online-collection。
2 關於中國古代為動物放血之考釋,詳見劉敦願著〈徐州漢畫像石「擊馬」圖〉,載於《文物天地》1992年第4期頁10-11。
3 柯綺思 (Gisèle Croës) 編著的《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 / Splendor of Yongle Painting, Portraits of Nine Luohan, Brussels March 6–8, 2002 – New York March 18–30, 2002》頁34 (布魯塞爾:Gisèle Croës,2002)。
4 「完璧歸趙」典出司馬遷 (約公元前145或135至86年)《史記》卷八十一,另可參見William H. Nienhauser Jr.編著的《Ssu-ma Ch’ien: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卷七〈The Memoirs of Pre-Han China The Memoirs of Pre-Han China 〉 頁263-273 (布盧明頓及印第安納波利斯:印第安那大學出版社,1994)。
5 J.J. Lally & Co.編著的《Arts of Ancient China, March 27 – April 12, 2006》編號11 (紐約:J.J. Lally & Co.,2006)。
6 前述柯氏編著的《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頁30-37 (布魯塞爾:Gisèle Croës,2002)。
7 柯氏編著的《Inspired Metalwork Part II – Precious Metal Objects in Early Chinese Art, Brussels March 8–11, 2006 – New York March 28–April 6, 2002》頁36-45 (布魯塞爾:Gisèle Croës,2006)。
8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的《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頁216-217圖版77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9 Charles D. Weber著作《Chinese Pictorial Bronze Vessels of the Late Chou Period》圖45:d所示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線描圖 (瑞士阿斯科納: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