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重要大理國鎏金觀音立像
這尊觀音菩薩立像端凝靜穆,此乃大理國 (公元937至1253年) 製品,斷代為公元十一世紀末或十二世紀初,其造型淳雅動人,且罕貴之極、意義非凡。此類手持淨瓶楊柳的鎏金銅觀音像屈指可數,就風格和外觀而言,這批作品無不密切相關;本拍品通高57.2公分 (221/2吋),在近似例中尤為可觀。此像經手者赫赫有名,其中之一是名收藏家羅格琳 (Grace Rainey Rogers,1867至1943年),根據羅氏的鑑藏記錄,本尊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已流入美國。此外,它更是知名古董商盧芹齋 (1880至1957年) 庋藏之物,早於1924年已見於著錄。
本尊為觀音造像,其全稱是「觀世音菩薩」,又名「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觀音被視為阿彌陀佛之應化身,故其鑑別特徵是寶冠前的一尊小化佛。菩薩左手所持寶瓶盛放的應是甘露,即味甘如蜜的不死神藥,梵文曰「amrita」,中文音譯為「啞密哩達」;另外,這也可能是淨瓶,即水陸法事中醮灑聖水之器具;但無論是淨瓶或甘露瓶,兩者均為觀音的造像特徵。觀音右手位置略高,原先所執楊柳枝現已折損殆盡,僅餘一小截殘枝。楊枝用於灑施甘露,在中國是消災除病的古老象徵。它跟淨瓶、甘露瓶一樣,均屬觀音的造像儀軌。作為觀音的身份標識,楊枝最早見於公元六世紀末中原,公元八世紀後儼然已成定制,尤以東亞為然,而印度或東南亞藝術則另當別論。1
手持楊柳淨瓶的觀音造象通稱「楊柳觀音」,此類形象其實是中原而非印度的產物;大理國的楊柳觀音間或亦名「藥王」,語出梵文「Bhaisajyaraja Avalokiteshvara」,蓋因楊枝有袪病延年之功。此類造像 (以鎏金銅者居多) 肇始於公元六世紀末隋朝 (公元581至618年) 年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館藏號12.161a–c) 現藏一例。2 這批早期造像日後終演變為觀音諸多法象之一,在大理國尤為盛行。
「觀音」出自梵文「Avalokiteshvara」,意謂「觀察世間音」,指觀音循聲救苦、有求必應。觀音作為阿彌陀佛應化身,在賢劫佛釋迦牟尼離開之後與未來佛彌勒降世之前守護娑婆眾生。《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又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佛門要典之中流傳至廣,文中描述的觀音慈悲為懷,不辭勞苦地救渡身經苦厄而呼叫其名的芸芸眾生。
佛教諸多神祗中,觀音位列地位尊崇的菩薩,其胸懷悲愍樂施,雖已證菩提,但卻捨己為人,發願渡盡有情眾生始入涅槃。「菩薩」意謂覺者,矢志幫助眾生證悟佛法,使之免遭輪迴之苦。
菩薩的穿着打扮繁複精細,多作早期印度王子打扮,借指悉達多‧喬達摩 (相傳生卒年約為公元前563至483年) 成為賢劫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俗世身份,暗示既然皇太子悉達多能修得正果,菩薩渡盡眾生後亦可成佛。菩薩衣飾華美,長髮常綰為頂髻,側有髮綹垂拂肩頭,其高髻有時佩飾寶冠,本尊便是一例。菩薩身披帔帛與織錦半裙,渾身滿飾瓔珞,頸項、臂腕和足踝大多佩寶釧。菩薩跟佛陀一樣雙耳長垂,但與佛陀不同的是,菩薩以佩戴耳璫者居多。
此像原先配有蓮座,供奉於壇上。由於近似的大理國傳世銅像中,仍具原配座子者幾近於無,故此本拍品原有蓮座的具體外觀已無從稽考。即便如此,本尊的底座有可能類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元十二世紀大理國阿嵯耶觀音 (館藏號42.25.28) 的仰覆蓮座。3 此外,它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近似的楊柳觀音像之座子或許也有共通之處,4 但台北故宮座子更接近明 (公元1368至1644年)、清 (公元1644至1911年) 二代的風格,所以可能是原座佚失後另行配製。 (圖1)
本尊在廟中供奉之際,身後應有頭光或背光,蓮瓣形的光環代表神祇身體煥發的光芒,以彰顯其神聖地位。就本拍品及相關實例而言,其後腦或肩胛骨之間皆無固定身光的榫眼,這意味着雕花身光應是靠已佚失的底座來固定或承托,或直接繪於觀音像背後的墻上。1978年,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內發現一尊公元八或九世紀金阿嵯耶觀音像,其鏤空雕花銀身光為本拍品身光的原貌提供了線索。
觀音背部上方開一方孔,四邊微彎,由此可一窺中空的內膛;如無意外,孔洞原用一塊鎏金銅板封護,其裝飾與周邊的紋飾格局脗合。這塊金屬板用作掩蓋塑像內膛,妥為封存開光儀式中裝入的各式供品。佛像的開光儀式謹嚴繁瑣,一切步驟皆須遵循典籍內的細則執行。相關儀式至關重要的是為雕像裝藏,一般慣例是在內膛放入小巧的紙本經文和經卷、玻璃珠、織物殘片、小銅章、金屬或木胎小像、種籽及形形色色的特殊供品。據稱,此類秘藏供品能賦予造像靈氣和法力。
這尊高貴典雅的觀音像及其近似例,皆源自公元十一世紀末或十二世紀初大理國。大理國地處中國西南,是個崇尚佛教的獨立王朝,國祚與宋朝 (公元907至1279年) 相若,疆域則與當今雲南省大致相同。中國南方的獨立政權南詔於公元902年滅亡,其後短時期內江山三度易幟,段思平 (公元893至944年) 終於在937年建國,國號大理。南詔與唐朝 (公元618至907年) 關係緊張,相比之下,大理國與宋室則禮尚往來,大大促進了藝術和文化交流。無論是段思平及其繼任者,或是大理百姓,無不以漢人自居,這不僅有助加深與宋朝的關係,更鞏固了大理國屬於中原正統之說。
大理國和遼國均承襲了唐代風格,而宋、遼、大理之間的相互影響,又交織出一個錯綜複雜的藝術環境,因此就視覺和風格而言,大理、宋代和遼代造像頗多重疊之處。正是這些重疊之處,使這批風格密切相關的觀音像呈現出諸多微妙的差別;誠然,觀乎各大收藏和館藏中的五代 (公元907至960年)、大理國、宋代、遼代實例,其造像特徵皆不盡相同。
可將本拍品及相關實例定性為大理國製品的風格特徵不勝枚舉,諸如觀音俱臉方頦窄,杏眼狹長,雙目凝視前方,頭戴滿飾雲紋的華美寶冠 (或綴以花卉、珠寶),冠側雙耳上方繫結寶繒,下有飄帶或珠串垂拂雙肩,菩薩渾身珠寶瓔珞 (如精美別緻的項鏈,其下串飾垂掛於胸前,並在腰間結為團花),所披帔帛細密層疊,而且造像前後皆拋光細膩,菩薩身前和身後的帔帛、瓔絡、衣褶無不精工打造。凡此種種,亦見於相關的近似例,如日本新田舊藏大理國楊柳觀音鎏金銅像,此像原為新田棟一 (原名彭楷棟,1912至2006年) 庋藏之物,現已入藏台北故宮;5 另一例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千手千眼鎏金銅觀音菩薩像 (館藏號56.223)。6 尤須一提的是,本尊身披的斗蓬狀天衣,下身所着的低腰半裙,胸前懸掛的項鏈瓔珞,以及腰間的團花珠串,俱與昆明的雲南省博物館公元十二世紀大理國菩薩坐像遙相呼應。7
同類型的大理國鎏金銅像少之又少,相關實例分別見於日本鳥取縣西伯郡大山寺 (高37 公分)8 、於亞洲藝術博物館(柏林國立博物館)藏博物館展出的觀音立像 (圖二)、上海博物館 (高23公分)9 (圖三) 、美國弗吉尼亞藝術博物館 (高48 公分)10 、日本新田舊藏 (高46.2公分)11 、台北故宮 (高53公分)12 、以及香港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高34公分,館藏號2018.07) 之珍藏。
此尊楊柳觀音的展覽和著錄記錄驕人,且源遠流長、身世顯赫,不愧為大理國造像中的稀世奇珍;誠然,稱之為中國造像的巔峰之作亦不為過。相關的近似例少如鳳毛麟角,本拍品是體量最高的傳世品之一,在隋代開創的這一造像範式中,本尊誠可謂為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的標竿之作。
毛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1 雷蒂珀 (Denise Patry Leidy) 及史唐娜 (Donna Strahan) 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頁86編號12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及倫敦:耶魯大學出版社,2010)。
2 前述2010年雷氏與史氏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頁86-88編號12。
3 前述2010年雷氏與史氏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頁137編號32。
4 圖見線上《佛光山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https://arts.fgs.org.tw/fgs_arts/tw/keyword_search_detail.php?arg=QkVMCO9ZkwlsKb1rN1nS8ERdqx%2F8bxQc3iGehhUo4BbzWXeLVF%2B%2FLkaeDwo。
5 香港佳士得編著的《梵華古韻》(香港:佳士得,2019年5月29日) 頁47-49拍品編號2710。
6 前述2010年雷氏與史氏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頁138-140編號33。
7 前述2010年雷氏與史氏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頁140圖100。
8 松原三郎著作《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卷三之「唐‧五代‧宋」圖版817 (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9 前述松原三郎1995年著作《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卷三圖版818。
10 Hugo Munsterberg著作《Chinese Buddhist Bronzes》圖56及56b (佛蒙特州拉特蘭市,1967);另可參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撰的《海外遺珍:佛像》編號145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此外,亦可參考《歷代觀音寶像》第一版頁138 (北京:中國書店,1998)。
1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撰的《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頁186, 圖版90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另可參見香港佳士得編撰的《Arts for the Emperors, Visions of the Buddhist Paradise, and Fine Chinese Works of Art, 26 April 1998》拍品編號603 (香港:佳士得,1998)。
12 圖見線上《佛光山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https://arts.fgs.org.tw/fgs_arts/tw/keyword_search_detail.php?arg=QkVMCO9ZkwlsKb1rN1nS8ERdqx%2F8bxQc3iGehhUo4BbzWXeLVF%2B%2FLkaeD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