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TREMELY RARE BLUE AND WHITE AND COPPER-RED DECORATED 'LOTUS' DOUBLE-GOURD VASE
AN EXTREMELY RARE BLUE AND WHITE AND COPPER-RED DECORATED 'LOTUS' DOUBLE-GOURD VASE
AN EXTREMELY RARE BLUE AND WHITE AND COPPER-RED DECORATED 'LOTUS' DOUBLE-GOURD VASE
3 更多
AN EXTREMELY RARE BLUE AND WHITE AND COPPER-RED DECORATED 'LOTUS' DOUBLE-GOURD VASE
6 更多
望星樓藏清代官窯瓷器
清雍正 青花釉裹紅纏枝蓮紋綬帶耳葫蘆尊 雙圈六字楷書款

YONGZHENG SIX-CHAR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青花釉裹紅纏枝蓮紋綬帶耳葫蘆尊 雙圈六字楷書款
10 1⁄2 in. (26.6 cm.) high
來源
黃熙治女士(1922-1999)於1948年前自父親黃郛(1883-1936)及母親沈亦雲(1894-1971)獲得
黃熙治女士府邸珍藏,康涅狄格州
紐約佳士得,2000年3月21日,拍品351號
出版
Robert Jacobsen, 葉佩蘭及朱湯生:《清代康雍乾宮窯瓷器:望星樓藏瓷》 ,香港,2004年, 78至82頁,圖版25號
展覽
借展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2003-2020年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綬帶耳葫蘆瓶,在清宮又稱雙喜寶珠瓶。據《梨花伴月收存不在印檔瓷器清冊》記載,光緒三十年(1904)十二月,「素尚齋東順山房存雍正年款……葉裡紅花雙喜寶珠瓶五件」,很有可能就是與本器同類的青花釉裏紅葫蘆瓶。

此類造型之綬帶耳葫蘆瓶始見於雍正朝,另有青花及各類單色釉品種,但以青花釉裏紅例子最為稀罕,存世量最少,當中與釉裏紅燒製艱難不無關係。由於銅紅料極不穩定,所以無論是氧化銅的製備和密度,抑或是釉料成份、窯溫及還原程度,乃至於窯燒時擺放的位置,皆須一絲不苟。明永樂、宣德二朝曾出現質量上乘的釉裏紅御瓷,但因成功率極低,曇花一現後便停產,直至康熙一朝才復燒,但銅紅發色效果仍然不穩定,時呈灰澀或暈散之態。本瓶青花發色明麗、銅紅柔美,相得益彰,是難能可貴的上乘例子。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一件造型及紋飾均一致的雍正青花釉裏紅葫蘆瓶,著錄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瓷》,香港,1993年,圖版146。南京博物院另藏一件較小例子(23.5公分),著錄於《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圖128 (圖一)。香港蘇富比亦曾拍賣一例,1994年11月1-2日,拍品178號。

另可參考一尺寸較小的雍正青花例子(22.9公分),原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後於香港佳士得拍賣,2001年4月29日,拍品559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兩件單色釉例子,瓶身模印纏枝蓮紋,著錄於《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圖版100及123。

更多來自 燦若繁星 – 望星樓藏清代官窯瓷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