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PERB AND VERY RARE GE FOLIATE DISH
A SUPERB AND VERY RARE GE FOLIATE DISH
A SUPERB AND VERY RARE GE FOLIATE DISH
4 更多
A SUPERB AND VERY RARE GE FOLIATE DISH
7 更多
臨宇山人珍藏重要中國瓷器
南宋/元 哥窯葵口盤

SOUTHERN SONG-YUAN DYNASTY (1127-1368)

細節
南宋/元 哥窯葵口盤
5 ½ in. (14 cm.) diam., fitted cloth box
來源
姚昌復(1884-1963)珍藏,紐約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珍藏
美國私人珍藏;紐約佳士得,2004年3月24日,拍品編號151
千秋庭,東京
臨宇山人珍藏
出版
H. Trubner,《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hrough Ch'ien Lung: A Loan Exhibition from Collections in America and Japan》,洛杉磯,1952年,頁69,編號111
千秋庭,《中國美術蒐集》,東京,2006年,頁48,編號57
佳士得,《古韻天成:臨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覽》,香港,2012年,頁188-191,編號80
蘇玫瑰,「Chinese Classic Wares from a Japanese Collection: Song Ceramics from the Linyushanren Collection」, 《Arts of Asia》,2014年3/4月刊,頁97-108,圖22
展覽
洛杉磯郡藝術館,「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hrough Ch'ien Lung: A Loan Exhibition from Collections in America and Japan」,1952年3月14日至4月27日
東京,千秋庭,「創立十周年紀念展覽會」,2006年
佳士得,「古韻天成:臨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覽」,香港,2012年11月22至27日;紐約,2013年3月15至20日;倫敦,2013年5月10至14日

榮譽呈獻

Rufus Chen (陳嘉安)
Rufus Chen (陳嘉安) Head of Sale, AVP, Specialis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View Condition Report

拍品專文

賞鑒千年:南宋哥窯盤

蘇玫瑰 獨立學者


哥窯瓷器清雅絕塵,宋人什襲而藏,今人神往如昔,追捧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片紋斑駁的千年細器,豈止風靡古今藏家,更受歷代皇帝珍視清代雍、乾兩帝的宮廷繪畫,早為此留下詳實記錄。蔚爲大觀的雍正《古玩圖》,洋灑繪記宮廷瑰寶,内有諸如本品的宋元葵口小盤,珍存自傳世僅二卷的雍正六年(1728)繪、寄存大英博物館的大維德爵士珍藏一卷,以及雍正七年(1729)繪、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之另一卷。圖見羅友枝(E.S. Rawski)J.羅森(J. Rawson)等編:《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倫敦,2005年,頁253(下排右三)(圖一)、頁254(上排右二)。

乾隆皇帝對這類宋元小盤的熱愛,從多幅化身成風雅文士的宮廷畫作中可見一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繪《弘曆觀畫圖》軸,見乾隆皇帝悠然端坐,身旁一案古物琳琅,有玉器、青銅器、明代中葉單色釉瓷,以及一件狀如本品的宋元葵口盤,圖見前述著錄,頁 282,編號194。同爲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三卷佚名《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圖》軸(圖二),亦有相類陳設,几案床榻上盡是書籍古玩,當中即有同類小盤。一卷圖見《The Qianlong Emperor —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蘇格蘭國立博物館,愛丁堡,2002年,頁112,編號59。

這類宋元開片雅器,自古在日本備受推崇,至近代名震歐美,二十世紀著名美國收藏家史蒂芬(伊斯特凡).瓊肯三世(Stephen(István)Junkunc III,約 1904—1978年)即其主人之一。(圖三)瓊肯三世約在1904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童年隨父史蒂芬.瓊肯二世(1873—1948年)舉家移居美國芝加哥。1918年,瓊肯二世在市內南亞伯丁街創辦通用機械製造公司(General Machinery & Manufacturing Company,簡稱GMMCO),其後遷址北基勒街,現由家族第四代後人執掌,至今仍屹立該址。GMMCO以銷售工具與模具起家,在二次大戰前已是全美棺槨金屬飾件衝壓商巨頭。戰時公司轉營軍工援仗,包括承辦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為福特汽車製作航太機械項目。GMMCO以精工取勝,獲普惠公司持續賞識,戰後1950年代受委託為新型噴氣發動機製造專用燃油噴頭。

回顧瓊肯三世的收藏生涯,1950至60年代是高峰期,1930年代則是萌芽期,與中國藝術結緣自一本書。他此後藏書日富,填滿府邸和辦公室,儼然如中國藝術藏書閣。他手不釋卷,潛心研讀,擅用閑暇博覽群書,更對漢語產生濃厚興趣。1940年代,身爲GMMCO經理兼合夥人的瓊肯三世,開始著力蒐購中國藝術品。瓊肯三世的藏品數量驚人,巔峰時高達2000件,涵蓋陶瓷、佛教藝術、玉雕、青銅器,以至繪畫等諸多範疇。

時任紐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艾佛雷.薩爾莫尼(Alfred Salmony,1890—1958年),是蜚聲國際的中國玉器權威。1950年2月,薩爾莫尼觀賞瓊肯三世的高古玉器珍藏,二人惺惺相識。前者有意把部分玉器載入其即將刊印、分錄成上下冊的百科全書式巨著《Chinese Jades of All Period》,可惜夙願未嘗,在海上卒然身故。按書信記錄,薩爾莫尼付託瓊肯三世和英國收藏家德斯蒙.古雷(Desmond Gure,1905—1970年)完成遺作。1963年,上冊《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問世,收錄大批瓊肯珍藏。

薩爾莫尼筆下表示,瓊肯三世早在收藏肇始,便對中國陶瓷深感著迷,慎重而藏的精神始終如一。事實上,瓊肯只會經業界翹楚嚴選佳品。1928年,著名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在芝加哥開設業務,打開瓊肯對中國藝術的知識大門。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山中商會遭美國政府清盤。1944年,前商會經理永谷寿三(1905—1994年)自立門戶,創辦永谷會社。三十年來,永谷對瓊肯影響最巨,經他手入藏的中國藝術品恆河沙數。與此同時,瓊肯珍藏的精闢來源也涵蓋二十世紀中葉各路藝壇巨擘。在紐約包括盧芹齋(1880—1957)及其接班人法蘭克.卡羅(Frank Caro)、通運公司、華倫.E.寇斯(Warren E. Cox,1895—1977)及愛麗絲.龐尼(Alice Boney,1901—1988年);在倫敦有史帕斯(Sparks)、布魯特父子商行(Bluett & Sons)、H.R.N.萊爾頓(H.R.N. Norton)和望特街巴林公司(Barling of Mount Street)等等。1935年,瓊肯信洽倫敦狄勤森父子商行(D. Dickinson & Sons),流露早年鍛煉銳眼的決心。他著對方蒐羅康熙、雍正年製單色釉瓷,強調只要「博物館級」的「曠世絕品」。翌年,他向布魯特父子商行發出同類書函。1936年,瓊肯去信H.R.N.萊爾頓物色藏品,包括「一流的清代單色釉瓷、彩繪瓷」,以及「貫徹華夏美學」的明瓷,諸如「纖巧精細的高足盃、應有盡有的瓶器」,切忌「色濁無光、紋樣粗率的次品」。

瓊肯雅好的陶瓷品類,在1930年代聚焦清代,至1940年代上推至宋明時期。除本哥窯盤外,瓊肯還蓄有兩件百年難遇的汝極品,其一在1941年購自盧芹齋,後由鑒藏家區百齡入藏。瓊肯精益求精,目光如炬,是名副其實的收藏大王。

1950年代初,瓊肯的珍藏規模已極爲可觀,絕大部分存於伊利諾州橡樹園家中的二戰地下防空洞。1952年9月7日,《芝加哥論壇報》比喻洞庫為「地下王國」,盡是「琳琅滿目的數百年中國藝術精華」。記者以奇詭文辭寫道:「瓊肯猶如蜘蛛,蟄伏在縱橫四方的網絡中心。藏寶洞主身懷絕技,具備外交官的機智、跨國間諜的膽識、長跑選手的韌度。蒐羅東方藝術是神秘國度裏的棘手競技,等閒之輩只能瞠乎其後。」作者未免誇張,但確能點出瓊肯的成功之道——糅合個人品味、鑒賞能力與鴻鵠大志。上述汝窯名器、本哥窯盤足証所言非虛。

瓊肯樂於行善,對藝術機構貢獻良多,長期借出珍貴藏品公開展覽,包括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1940至60年代)、費城《Ming Blue—and—White Exhibition》展覽(1949年)和洛杉磯歷史科學藝術博物館(現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Arts of the T’ang》展覽(1956年),更把大量珍藏慷慨捐贈美國多家博物館。

此哥窯盤來源顯赫,在瓊肯三世入藏之前,為姚昌復(又名姚叔來,1963年卒)所有(圖四),1952年展出於洛杉磯縣立博物館《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hrough Ch’ien Lung: A Loan Exhibition from Collections in America and Japan》展覽,見同名展覽圖錄,頁69,編號3。姚氏在上世紀活躍於美國的中國藝術圈,姐夫為民國時期政商界風雲人物張靜江(又名張人傑,1877—1950年)。1905年,張氏在巴黎創辦名震一時的通運公司,銷售中國藝術品,又先後在1925、1946年於紐約第五大道、東57街5號開設分店,1950年去世後由姚氏接管業務。

這類宋元細器自古地位超然,至今仍被奉為圭臬,近半世紀受學者爭相研究。它們器形優雅,色淨質純,呈青、白、灰諸調,裂紋斑駁,宜古宜今。狀若蟹爪的裂紋開片,可媲美矜貴玉璞的天然脈紋,是官、哥名窯的一大特色,歷來評價極高。古人以鱔血形容裂紋色澤,現今學界通稱「金絲鐵線」,比喻色黃如金的幼紋、色褐如鐵的粗紋相互交織,本品即絕佳範例。

宋代官窯窯址可按古籍溯源,「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格古要論》)、「後郊壇下別立新窯」(《垣齋筆衡》)等云之「修內司」、「郊壇下」兩窯遺址,近年在杭州鳳凰山北老虎洞、玉皇山南出土。「哥窯」一詞雖錄史冊,但背景未名。有説是浙江處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於龍泉各主一窯燒造,「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窯」(《陶說》)。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薛應旂等纂《浙江通誌》也有如此説法,惟資訊有限。已故學者汪慶正為哥窯端本清源,仔細翻查典籍,在〈官、哥兩窯若干問題的探索〉中表示「哥窯」一名在宋代文獻未見,待至元代孔齊(又名孔克齊)約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約1365年)著成的《至正直記》,方有「哥哥洞窯」或「哥哥窯」之説。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著《格古要論》亦記「哥哥窯」。明宣德三年刊(1428年)《宣德鼎彜譜》出現「哥窯」一詞,為現存文獻最古。各書用字雖略有差異,但總算一脈相承,所指窯爐該同,惟地點尚難辨識。

考古發掘方面,迄今出土的官、哥窯瓷器雖然極少,但1970年,南京舊中央門外發現之汪興祖墓,為學界提供莫大裨益。碑文記載墓立於洪武四年(1371年),內藏11件片紋花口小盤。見李蔚然:〈南京明汪興祖墓清理簡報〉,《考古》,1972年,卷4, 頁31—33。現藏南京博物館的一盤圖見蘇玫瑰:〈Guan or Ge Ware? A re—examination of some piec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Oriental Art》,1993年夏,39期,編號2,頁21,圖版17、18。汪興祖(1338—1371年)是明初開國名將,隨朱元璋征戰有功。其墓葬價值連城,多件出土瓷器被斷為宋或元製。哥窯類被學者引用作元瓷之斷代依據,用之對照宋瓷雖罕,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後者的意義。

事實上,哥窯的斷代問題一直衆説紛紜,有些學者認為哥窯出自元代而非南宋,官、哥窯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長久備受爭論。乾隆皇帝曾爲宮藏片紋瓷器題詩銘文,惟對官、哥窯分類有矛盾直之嫌。乾隆皇帝對官、哥瓷器的熱愛,從前述畫像、宮藏實例中可見端倪。文獻方面,乾隆皇帝之《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更載有相關的御題詩句。帶御題詩的傳世例子,現藏於大維德爵士基金會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可參考前引蘇玫瑰文,頁19—20。大維德爵士珍藏一例與本品十分相似,其色偏黃,典藏編號69,圖見同文,圖版14、15右下。 (圖五及圖六)

大維德爵士另藏一葵口紋片小盤,底銘「乾隆乙未春御題」,即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題,又記「春風堂不觀隨筆,那識哥窯所得名」,同句載於《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四集卷26。《春風堂隨筆》由明朝中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深(1477—1544)所撰。典藏編號14,圖見同文左上。(圖七及圖八)大維德爵士珍藏中另有一葵口盤,按造坯與釉色與本品對照,幾乎如出一轍。其底銘「鐡足冰紋火氣蠲,口分六出體規圓,較於瓶斝猶多見,華者脆和樸者堅」,載於《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四集卷89。末記「乾隆丙申夏御題」,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御題。典藏編號13,圖見同文左下。(圖九及圖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數例,其一就形制與釉色而言,皆本品非常相似,載於《故宮藏瓷:哥窯》下冊,香港,1962年,編號52。兩者底部相異,該盤為圈足平放燒造,本盤則以支釘承托。院藏官窯例子採支釘燒的可參考《宋官窯特展》圖錄,臺北,1989年,編號118—124;平足燒的見同書,編號125—131。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同形制、支釘燒的官、哥盤中,最接近本品一例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冊,1996年,頁100,編號91,其色略深。(圖十一)

1992年10月,汪慶正教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為期三天的哥窯學術座談會,期間展出館藏一件較大的紋片葵口盤,展開他所認爲哥窯實分兩類的理論研討。該盤的紋片佈局與本盤雷同,但僅一色,非本盤之金絲鐵線」雙色。該釉偏藍,被定為哥窯。圖見 Shelagh Vainker〈Ge Ware Conference Report〉,《Oriental Art》,1993 年夏,卷 39,2 期,頁5,圖 1。

明朝年間,宋瓷地位無與倫比,帝皇貴族、騷人墨客一概對其趨之若鶩。明人推許「官、哥、汝、鈞、定」為「五大名瓷」,五瓷聲名昭然若揭。五窯大美盈累千年,古韻濬哲積厚流光,本哥盤盡得其髓,堪稱模範。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藝術暨高曼珍藏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