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吳冠中的《嶗山新屋》創作於1975年,以嶗山石為主題。嶗山石以三種不同的形式分別在畫作的遠、中、近景演繹。從分析構圖著手,畫作出現團塊結構,用石塊組合起來。吳冠中在呈現景觀時,造型意識十分強烈,追求直接的視覺效果,從客觀景物提煉出造型美感,其理念與馬列維奇幾何抽象表現主義相接近。前景的石塊,被去掉突兀的體積,簡化成大大小小的幾何色塊平面,在相連重疊間組成結構關係。每一色塊的形態各異,與背景中、扭曲的、奇詭的山石相呼應。色塊之間併疊、左右交錯,表現了層層推移的空間變化和深遽感,一如吳冠中所說「簡單的幾何排列構成了無限豐富的形式感」。畫面雖以大面積分割處理,卻帶富韻味的節奏,節奏由塊面輪廓邊線構成,造成一種連貫畫面的視覺線。
吳氏以寫意花鳥畫的運筆方式,勾勒石塊、石磚的形狀、石隙中生長的松樹枝幹,更以刮除法的油畫技巧局部地刮出細節,又用畫刀造出細緻的肌理,以視覺上流動的線條貫穿全畫。為了達到形式的美,吳冠中予以創造,對景物補充,「移花接木」、「移山倒海」,試著把分散的事物或不同視角下的景觀剪裁在一起。正如徐虹曾對〈嶗山新屋〉撰文:「而左下角一大塊用財色花崗岩拼接的基石,……使本來三等分的痙面構圖,重心位置起了變化,視覺上產生豐富感。……但正由於它的存在,才避免畫面的平淡和分散,它協調朋畫面各部份的形式,也使之更豐富。」(徐虹,「從『寫生』中尋找繪畫形式美—吳冠中20世紀50-70年代的水彩和油畫」,《吳冠中全集2》,長沙,2007年,第22頁)。 吳冠中創作《嶗山新屋》包含有寫實主義與表現主義兩個層面,融匯為一,其理念與費寧格的抽象表現主義相接近,既真實呈現了具東方感與青松怪石,鬱鬱蔥蔥的嶗山風景,也同時探索風景底下所隱藏的造形美感。他的創作成功把具象風景畫類提高到「抽象表現」的層次和高度,在「風景畫類」這一創作脈絡有著獨特的貢獻。在表現抽象形式美的同時,也同時達到中西融合的高度,他的幾何色塊受西方美學所啟發;但線條、色點和黑白皴擦的筆觸紋理則來源自東方的書畫藝術,在吳冠中的統馭下,相互配合,彼此提振,達致各自深化。
191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縣的吳冠中,畢業於林風眠所創辦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46年考取公費前往巴黎留學,1950年吳冠中決心回中國創作屬於自己民族的油畫。由於政治的因素,吳冠中回國後便集中創作客觀的風景題材。他的風景繪畫的靈感源自對象所激發起的形式美感,著重形式的美。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形式主義時,吳氏關注中國文化環境和受眾的實際情況,做到「群眾點頭,專家鼓掌」。吳冠中的藝術正如他所歸納:「我愛繪畫中的意境,不過這意境是結合在形式中,首先通過形式才能體現。用繪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這就是我藝術生涯的核心。」(徐虹,「從『寫生』中尋找繪畫形式美—吳冠中二十世紀50-70年代的水彩和油畫」,《吳冠中全集2》,長沙,2007年,第14頁) 。吳冠中為尋找風景畫的創作靈感經常到名川大山實地寫生。1975年夏天,吳冠中偕幾位青島的友人去嶗山寫生,卻誤入深山後迷途,幸得搜救隊救援,最終脫險。為記念此事,吳冠中的案頭仍放置那塊刻上「誤入嶗山」的嶗山石。吳冠中就曾撰文:「嶗山最予我強烈印象的,不是山,不是海,而是石,巨石遍野,方圖突兀,色分墨,白、灰、紫,或橫卧,或矗立、或斜倚,人生百態,盡在其中矣,如畢卡索至此,當嘆觀止。」
吳氏以寫意花鳥畫的運筆方式,勾勒石塊、石磚的形狀、石隙中生長的松樹枝幹,更以刮除法的油畫技巧局部地刮出細節,又用畫刀造出細緻的肌理,以視覺上流動的線條貫穿全畫。為了達到形式的美,吳冠中予以創造,對景物補充,「移花接木」、「移山倒海」,試著把分散的事物或不同視角下的景觀剪裁在一起。正如徐虹曾對〈嶗山新屋〉撰文:「而左下角一大塊用財色花崗岩拼接的基石,……使本來三等分的痙面構圖,重心位置起了變化,視覺上產生豐富感。……但正由於它的存在,才避免畫面的平淡和分散,它協調朋畫面各部份的形式,也使之更豐富。」(徐虹,「從『寫生』中尋找繪畫形式美—吳冠中20世紀50-70年代的水彩和油畫」,《吳冠中全集2》,長沙,2007年,第22頁)。 吳冠中創作《嶗山新屋》包含有寫實主義與表現主義兩個層面,融匯為一,其理念與費寧格的抽象表現主義相接近,既真實呈現了具東方感與青松怪石,鬱鬱蔥蔥的嶗山風景,也同時探索風景底下所隱藏的造形美感。他的創作成功把具象風景畫類提高到「抽象表現」的層次和高度,在「風景畫類」這一創作脈絡有著獨特的貢獻。在表現抽象形式美的同時,也同時達到中西融合的高度,他的幾何色塊受西方美學所啟發;但線條、色點和黑白皴擦的筆觸紋理則來源自東方的書畫藝術,在吳冠中的統馭下,相互配合,彼此提振,達致各自深化。
191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縣的吳冠中,畢業於林風眠所創辦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46年考取公費前往巴黎留學,1950年吳冠中決心回中國創作屬於自己民族的油畫。由於政治的因素,吳冠中回國後便集中創作客觀的風景題材。他的風景繪畫的靈感源自對象所激發起的形式美感,著重形式的美。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形式主義時,吳氏關注中國文化環境和受眾的實際情況,做到「群眾點頭,專家鼓掌」。吳冠中的藝術正如他所歸納:「我愛繪畫中的意境,不過這意境是結合在形式中,首先通過形式才能體現。用繪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這就是我藝術生涯的核心。」(徐虹,「從『寫生』中尋找繪畫形式美—吳冠中二十世紀50-70年代的水彩和油畫」,《吳冠中全集2》,長沙,2007年,第14頁) 。吳冠中為尋找風景畫的創作靈感經常到名川大山實地寫生。1975年夏天,吳冠中偕幾位青島的友人去嶗山寫生,卻誤入深山後迷途,幸得搜救隊救援,最終脫險。為記念此事,吳冠中的案頭仍放置那塊刻上「誤入嶗山」的嶗山石。吳冠中就曾撰文:「嶗山最予我強烈印象的,不是山,不是海,而是石,巨石遍野,方圖突兀,色分墨,白、灰、紫,或橫卧,或矗立、或斜倚,人生百態,盡在其中矣,如畢卡索至此,當嘆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