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思蜀》創作於1994年,屬吳冠中晚年傑出作品之一。據藝術家全集所錄,吳冠中在二十世紀90年代只創作共四件以蜀地為主題的油畫作品。而《思蜀》是這時期最早創作的一幅作品。同年,藝術家曾撰文自述其油畫風格嬗變之歷程,直言自己內心對於人間的種種誘惑和顧慮都消退,再次回復青年時代的赤裸之心。(引自吳冠中,《永無坦途:吳冠中自述》,長沙,2015年,第272頁)。承言,早在1974年,吳冠中便開始利用速寫的方式構思此作,卻到了1994年才提筆作畫,既是以油畫對速寫作品重新創作的嘗試,又是藝術家對於蜀地江邊山城樓閣的重訪,對於濃烈青春韶華的深情回望。吳冠中曾言:「歲月流逝,年華匆匆,青春留蜀中。」(引自《吳冠中精選畫集》,新加坡,1996年,第46頁)。
繪畫《思蜀》時吳冠中已經將近十年未曾踏足蜀地(四川)。此作真摯地表現了藝術家對蜀地的情懷:尋常人家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自江邊拾階而上,白墻黛瓦,遠山蜿蜒,人間烟火,如臨仙境。觀者仿佛立於江上遠眺,視線不斷延伸至畫布之外,隨吳冠中一道重返他內心深處的蜀地。細觀畫面,雖然使用的是屬性相對厚重的油彩,但在吳冠中筆下卻輕盈而靈活,渲染與凌厲的筆觸共存,具有書法式的美感。藝術家方向多變,深淺不一的筆觸處理為其抽象性的畫作增添具象化的紋理。點彩散佈於畫面之上,為黑白灰為主色調的畫作增添一抹亮色,既像隨著風飄揚的衣物,又似隨性分佈的花卉,抑或是穿梭其中的行人。靈動的煙火氣躍然紙上,令人浮想聯翩,似有溫度般,展現藝術家對於蜀地的繾綣之思。
《思蜀》吳冠中一生曾踏足天南地北寫生采風,卻尤其對於蜀地(四川)情有獨鐘——它非但是藝術家青年時代居住了五年之地,也是藝術家經常與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同遊的地方,他更在此遇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 吳冠中曾回憶道:「憶及蜀中風物人情,仿佛第二故鄉,故曾多次入蜀寫生,每入蜀,情思脈脈,年光倒流。」(引自吳冠中,《畫外文思》,北京,2005年,第90頁)俗語蜀後主劉禪「樂不思蜀」,而吳冠中則是千帆過盡,心中永葆蜀地之淨土。
繪畫《思蜀》時吳冠中已經將近十年未曾踏足蜀地(四川)。此作真摯地表現了藝術家對蜀地的情懷:尋常人家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自江邊拾階而上,白墻黛瓦,遠山蜿蜒,人間烟火,如臨仙境。觀者仿佛立於江上遠眺,視線不斷延伸至畫布之外,隨吳冠中一道重返他內心深處的蜀地。細觀畫面,雖然使用的是屬性相對厚重的油彩,但在吳冠中筆下卻輕盈而靈活,渲染與凌厲的筆觸共存,具有書法式的美感。藝術家方向多變,深淺不一的筆觸處理為其抽象性的畫作增添具象化的紋理。點彩散佈於畫面之上,為黑白灰為主色調的畫作增添一抹亮色,既像隨著風飄揚的衣物,又似隨性分佈的花卉,抑或是穿梭其中的行人。靈動的煙火氣躍然紙上,令人浮想聯翩,似有溫度般,展現藝術家對於蜀地的繾綣之思。
《思蜀》吳冠中一生曾踏足天南地北寫生采風,卻尤其對於蜀地(四川)情有獨鐘——它非但是藝術家青年時代居住了五年之地,也是藝術家經常與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同遊的地方,他更在此遇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 吳冠中曾回憶道:「憶及蜀中風物人情,仿佛第二故鄉,故曾多次入蜀寫生,每入蜀,情思脈脈,年光倒流。」(引自吳冠中,《畫外文思》,北京,2005年,第90頁)俗語蜀後主劉禪「樂不思蜀」,而吳冠中則是千帆過盡,心中永葆蜀地之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