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佛說灌頂經》書法賞析
此經卷末有“佛說灌頂經一卷”,是此經的經題。由此可知這一經卷所書的內容為《佛說灌頂經》第一卷。此經全稱《佛說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經》,收錄於《大正藏》經集部類.密教部類,編號NO.1331,屬藏傳佛教密宗經典。 民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介紹此經說:“佛說灌頂經,十二卷,東晉帛尸梨蜜多譯。自三歸五戒經至生死得度經,集十二部之經者。十二經一一有“佛說灌頂”之四字,故名灌頂經。此就其功德而言,非灑水灌頂之義。”此經流傳的時間約為西元317年—322年。
從書法角度來看,這一經卷書用筆使轉之細膩活脫,點畫之清勁,及其結構的舒展端莊,在寫經中堪稱上品。具體而言,先從起筆方式來看,本卷有順鋒直入與逆鋒頓挫兩種,如“不”與“千”;就形態而言,則有斜切、方形與“S”形的豐富變化,如“一”“鬼”。就結構而言,單字的字形呈方形結體,中宮謹嚴,外部疏放,橫畫取左低右高之勢,撇捺較為伸展,鉤畫穩重有力。在運筆節奏上,輕重、粗細、提按分明,復以連筆的自由運用,使之雖為寫經體楷書,但並不顯得呆板機械,而靈動自然,具行書之韻。捺畫的形態也有尖收與鈍收之別,如“來”“本”。從橫畫下頓的收筆、撇輕捺重、橫細豎粗,以及方折之處棱角分明、鉤的形態而言,此卷與早期尚處於“隸楷”階段的寫經體不同,已經是非常成熟楷書。卧鉤、豎彎鉤、斜捺、反捺的寫法,更是有歐陽率更與褚河南之筆意,且無遜色。
將此《佛說灌頂經》寫本與唐人寫經《善見律》對勘,可見二者用筆皆極精妙,點畫處理的方式、結構安排確乎有相通之處。 如“此、女、今、愛、化”等字。從微觀視角的用筆和形式分析可見,“此”的第一、二筆豎畫皆自左入鋒,後轉筆以中鋒直下;“女”字第一筆撇的起筆運行方式則與“此”字正好相反,為自右下入鋒,而轉筆左行。“今”呈寬扁型結體,撇畫纖細勁健,捺畫沉著;“愛”字的重心上移,撇收捺放,捺角所指方向一致,兩字如出一轍。
復將此經卷與唐代楷書聖手歐陽詢之《化度寺碑》相比較,碑、帖雖有寫刻之別,但同一風格系統的筆意仍則聲氣相通。兩者“光”之橫畫有相同的起筆角度,在結尾時作上翻和提筆處理,使之雖細,但剛勁有力,毫不纖弱。這種微妙的處理,書手控筆能力必極強,方能運用自如;“化”的整體形態,外輪廓方正,右部短撇的位置及方向近乎一致,且此拓本“化”字右部短撇恰未穿過豎彎鉤,與“敦煌本”《化度寺》特徵一致。此外,“乃”字豎彎鉤、“心”字臥鉤已然是楷法成熟期的風貌。
具此可以推斷,此卷《佛說灌頂經》寫本當是楷書成熟期的作品。用筆勁健爽利,鋒穎畢顯,既有法度又顯靈動。結體端穩方正,在規矩中富於變化,使之嚴整而無拘束,端雅而不刻板。其連筆較多,亦恰到好處,彰顯出卓越的駕馭筆毫的能力,細節之處有如馮承素之摹本《蘭亭》。
整體觀之,此卷寫經點畫細緻入微、筆筆精到,結構端穩、佈局精巧,章法流貫自然,和諧妥貼,因而氣韻生動,聲勢迭出。因經文之長,本卷篇幅亦廣,字雖纖小,卻有“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之勢。故綜合來看,此卷《佛說灌頂經》堪為佳構,乃寫經中雍容典雅一路中的上乘之作。
此經卷末有“佛說灌頂經一卷”,是此經的經題。由此可知這一經卷所書的內容為《佛說灌頂經》第一卷。此經全稱《佛說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經》,收錄於《大正藏》經集部類.密教部類,編號NO.1331,屬藏傳佛教密宗經典。 民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介紹此經說:“佛說灌頂經,十二卷,東晉帛尸梨蜜多譯。自三歸五戒經至生死得度經,集十二部之經者。十二經一一有“佛說灌頂”之四字,故名灌頂經。此就其功德而言,非灑水灌頂之義。”此經流傳的時間約為西元317年—322年。
從書法角度來看,這一經卷書用筆使轉之細膩活脫,點畫之清勁,及其結構的舒展端莊,在寫經中堪稱上品。具體而言,先從起筆方式來看,本卷有順鋒直入與逆鋒頓挫兩種,如“不”與“千”;就形態而言,則有斜切、方形與“S”形的豐富變化,如“一”“鬼”。就結構而言,單字的字形呈方形結體,中宮謹嚴,外部疏放,橫畫取左低右高之勢,撇捺較為伸展,鉤畫穩重有力。在運筆節奏上,輕重、粗細、提按分明,復以連筆的自由運用,使之雖為寫經體楷書,但並不顯得呆板機械,而靈動自然,具行書之韻。捺畫的形態也有尖收與鈍收之別,如“來”“本”。從橫畫下頓的收筆、撇輕捺重、橫細豎粗,以及方折之處棱角分明、鉤的形態而言,此卷與早期尚處於“隸楷”階段的寫經體不同,已經是非常成熟楷書。卧鉤、豎彎鉤、斜捺、反捺的寫法,更是有歐陽率更與褚河南之筆意,且無遜色。
將此《佛說灌頂經》寫本與唐人寫經《善見律》對勘,可見二者用筆皆極精妙,點畫處理的方式、結構安排確乎有相通之處。 如“此、女、今、愛、化”等字。從微觀視角的用筆和形式分析可見,“此”的第一、二筆豎畫皆自左入鋒,後轉筆以中鋒直下;“女”字第一筆撇的起筆運行方式則與“此”字正好相反,為自右下入鋒,而轉筆左行。“今”呈寬扁型結體,撇畫纖細勁健,捺畫沉著;“愛”字的重心上移,撇收捺放,捺角所指方向一致,兩字如出一轍。
復將此經卷與唐代楷書聖手歐陽詢之《化度寺碑》相比較,碑、帖雖有寫刻之別,但同一風格系統的筆意仍則聲氣相通。兩者“光”之橫畫有相同的起筆角度,在結尾時作上翻和提筆處理,使之雖細,但剛勁有力,毫不纖弱。這種微妙的處理,書手控筆能力必極強,方能運用自如;“化”的整體形態,外輪廓方正,右部短撇的位置及方向近乎一致,且此拓本“化”字右部短撇恰未穿過豎彎鉤,與“敦煌本”《化度寺》特徵一致。此外,“乃”字豎彎鉤、“心”字臥鉤已然是楷法成熟期的風貌。
具此可以推斷,此卷《佛說灌頂經》寫本當是楷書成熟期的作品。用筆勁健爽利,鋒穎畢顯,既有法度又顯靈動。結體端穩方正,在規矩中富於變化,使之嚴整而無拘束,端雅而不刻板。其連筆較多,亦恰到好處,彰顯出卓越的駕馭筆毫的能力,細節之處有如馮承素之摹本《蘭亭》。
整體觀之,此卷寫經點畫細緻入微、筆筆精到,結構端穩、佈局精巧,章法流貫自然,和諧妥貼,因而氣韻生動,聲勢迭出。因經文之長,本卷篇幅亦廣,字雖纖小,卻有“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之勢。故綜合來看,此卷《佛說灌頂經》堪為佳構,乃寫經中雍容典雅一路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