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 YU (B. 1981)
XIA YU (B. 1981)
XIA YU (B. 1981)
2 更多
夏禹 (1981年生)

桃園

細節
夏禹
夏禹 (1981年生)
桃園
坦培拉 鋁板(四聯作)
每聯:300 x 150 cm. (118 1⁄8 x 59 in.) (4)
整體:300 x 600 cm. (118 1⁄8 x 236 1⁄4 in.)
2020年作
款識:
桃園 夏禹 四幅之一 2020(第一聯畫背);
桃園 夏禹 四幅之二 2020(第二聯畫背);
桃園 夏禹 四幅之三 2020(第三聯畫背);
桃園 夏禹 四幅之四 2020(第四聯畫背)
來源
北京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2024年《夏禹: 浮光與沉璧》于非編輯 北京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圖版,第233頁;著錄,第267頁)
展覽
2020年7月18日-8月19日「山魯佐德的救贖:新一代繪畫備忘錄」北京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夏禹是中國80後新一代繪畫的代表藝術家,在創作中充分利用坦培拉媒介本身的物質屬性,力圖構建出一個東方美學體系。夏禹依著對坦培拉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性應用,通過不斷實驗與革新,將這一古老繪畫媒介與當代審美相融合,創造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繪畫語言。

創作於2020 年的《桃園》是夏禹十二園系列的第二件,作為藝術家迄今為止最大尺幅的作品,是夏禹繪畫風格成熟後的核心作品之一。自2017 年《蘋果園》作為此系列中的第一件作品開始,作品的創作深受方峻道勁、樸拙奇肆的魏碑影響,體現在這件作品中,是桃樹枝椏的外方內圓,整體畫面的外剛內柔。他從宋代花鳥畫中體悟到主觀的明暗構成,是一種將物像的立體感轉化為平面之間壓疊關係的方法,他偏愛的青綠色調也源自對傳統經典的繼承,在坦培拉的底色之上恍然顯示出玉璧般的暗沉和透明。夏禹對於光影變化組成的結構關係有著細緻的考量,留白的色塊錯落在畫面產生一種具有韻律節奏感的視覺體驗,色塊與桃樹的枝幹配合,形成類似於拼貼創作的壓疊感的空間關係。

夏禹在坦培拉技法的探索過程中發現,坦培拉上色暈染疊加留白的過程,與水墨畫中的留白有著相通之處,夏禹將這種帶有手工痕跡的製作感視為自身繪畫表達中重要的一部分。事實上,選擇坦培拉作為自我表達的媒介,已然意味著他對這種材料能傳達的獨特美感與光感,有著明確的偏好,同時也意味著一個不斷演練的過程。他的創作開始於2009 年底,此後經歷了個人技術的持續改進,通過更換新的石粉,並且調整其與膠的配比,讓白底變得更光滑細膩,也更好附著,由此罩染上去的那些色層得以更充分地透現。夏禹對坦培拉底層亮白底胚的極致打磨,使作品表面呈現出如膠片影像般的顆粒感與光暈效果,這一技法上的突破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表現力。同時,他對光影的極致追求和精妙控制,使得畫面中的光影流轉與時空交錯成為了一種視覺上的奇觀。

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一個廣闊、深遠的宇宙層次,空氣和風在其中自由呼吸和流動。在十二園系列代表作品《桃園》中,形象的體積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具有鮮明的美學特徵,畫面虛實相生,動靜相宜,疏密產生節奏變化,擺脫了客觀物象的束縛。獨特的繪畫語言造就的形式感,給觀賞者強烈而美妙的視覺衝擊,顯示了一種優雅之美。繪畫在這裡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具有夢幻意味,是一種詩意的抽象和文人精神。

作為一位80後藝術家,夏禹個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生活軌跡似乎總能在他的畫面中找到某種平行參照,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夏禹的藝術追求與創作理念,感受他筆下那份對生命本質的執著探索與不懈追求。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坦培拉這一古老繪畫媒介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煥發出的新生命與無限可能。策展人朱朱曾引用范仲淹詩句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美學關係來形容夏禹筆下半透明坦培拉營造出的碧透、光感與東方氣質。

這件長達六米的四聯作《桃園》是夏禹對中國美學傳統的大膽回應。他希望自己能夠在浩如煙海的繪畫視覺經驗中貢獻一點點獨特性。夏禹相繼在北京松美術館、香港K11 MUSEA舉辦了大型個展,作品被龍美術館、松美術館、K11 Art Foundation、Tanoto Art Foundation、Longlati Foundation等重要美術館、基金會收藏。作為一位聚焦于時代的藝術家,夏禹和他作品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