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 JIA (1501-1583)
小聽颿樓選萃 (Lots 174-195)
明 文嘉(1501-1583)

遠逋歸帆圖

細節
明 文嘉(1501-1583)
遠逋歸帆圖
水墨金箋 扇面鏡框 一五五八年作
17 x 49 cm. (6 ¾ x 19 5⁄8 in.)
題識:戊午(1558年)七月為可泉作。文嘉。
鈐印:文嘉印、文休承印
藏印:
汪繼美(16世紀):汪繼美印
吳榮光(1773-1843):筠清□軒
潘正煒(1791-1850):季彤翰墨
孔廣陶(1832-1890):少唐審定
潘佩裳(19-20世紀):佩裳平生真賞

註:吳榮光,字伯榮,號荷屋、可庵,晚號石雲山人,別署拜經老人,廣東南海佛山人。清代官員、詩人、書法家、藏書家、嶺南著名的書畫金石鑒藏家。著有《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帖》、《辛丑銷夏記》等。
出版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二卷:亞洲及歐洲篇》,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1998年11月15日,第II-156,II-397頁,圖版S34-039-4。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聽颿餘芳:小聽颿樓書畫選萃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家族如廣州潘氏家族般能將商業、文化和慈善事業融為一體,既超出同群且影響深遠。潘氏家族原籍福建泉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遷居廣東番禺。他們不但深深地融入廣州地區之社會及經濟,更加廣泛地參與了劃時代性的中西方交流,在文化、教育和慈善領域烙下歷史性的印記。
潘氏家族人才輩出,匯集文人、學者、詩人、藝術家、收藏家、官員及儒商。當中潘振承(1714-1788)是18世紀廣州貿易體系中 的傑出人物。家族擁有的同文行是當時廣州十三行中最大的外貿公司,作為公行(清朝授權予西方國家進行貿易的同業公會)其中 一位最強大的商家,致力推動中國之全球商業往來。1760-1788 年在他的領導下,同文行發展蓬勃,傳承至他第四子潘有度(1755- 1820)後,家族生意蒸蒸日上,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到了19世紀,潘氏家族的影響力已從商界擴展到文化保育領域。第三代傳人潘正煒(1791-1850年)是聽颿樓的主人,聽颿——意為“聽帆聲”——喚起了行商的宏偉氣勢和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潘正煒是一位用心專注的中國藝術收藏家和鑒賞家,他收藏了大量古代書畫,並與當時廣東地區眾多文人交往,其中包括政治家兼藝術鑒賞家吳榮光(1773-1843年),他為潘氏的許多珍藏作品題跋。潘正煒精心編撰《聽颿樓藏書畫》五卷及《聽颿樓詩集》,向世人證明了他致力於保育中國藝術遺產的決心。
儘管公行制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瓦解,潘氏家族的知識和文化遺產仍得以傳承。後世子孫走上截然不同但相輔相成的道路,崇尚知識、文化保育和社會福利。
至20世紀初,潘氏家族成員定居香港,恪守家族傳統對藝術和文化的崇敬依然堅定不移。其中著名建築師潘祖堯(1942-2022年)繼承了部分聽颿樓藏品,並進一步擴充收藏。他曾任敏求精舍主席,致力在香港和海外舉辦藝術展覽。為了表示謙卑和對祖先的敬意,他將自己的收藏命名小聽颿樓,英文為The Canton Collection,用以紀念歷代祖先為他奠定深度欣賞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基礎。
今季佳士得有幸呈獻潘氏家族珍藏的書畫選萃,見證他們跨世代的收藏藝術收藏。這些非凡的藏品包括明諸家小楷書法冊頁、王鐸的綾本書法,以及祝允明、文徵明、文嘉、陳淳等大師的精美扇面作品。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