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1974年的夏洛特·貝里安。相片:Pernette Perriand-Barsac / Adagp Images. © Adagp, Paris, 2020. 夏洛特·貝里安 1903-1999,特別定制書櫃,約1954年製。2016年5月25日於佳士得巴黎售出,成交價361,500歐元。藝術作品:©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0
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是一位法國建築師及設計師,乃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工作室中最著名的成員之一。貝里安曾經設計建築、內飾和家具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椅子,她一生創作風格多變,要歸因於其政治觀點、二十世紀中期的動盪局勢和她因此不得不接受的行程變動。
貝里安的作品深諳人性,她相信優秀設計應該擁有多種功能、價格合宜而且能夠在室內的機械空間和室外的自然世界中架起橋樑(她曾經在諾曼底海灘上流連忘返,拍下海水侵蝕過的浮木與岩石,以尋求靈感。)
貝里安熱愛戶外健美體操,她為1935年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設計的「青年之家」(House for a Young Man)中,引體向上拉桿和其它運動器材佔據了一半空間,另一半則佈置了書房區域。無論是從思想、實體還是美學角度,貝里安的作品都打破了固有的界限與傳統。
1. 更好的設計=更好的生活
貝里安一生一直堅持優秀的設計應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可以用來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在1981年的文章《生活藝術》中,她寫道:「建築藝術的延伸就是生活的藝術,是一個人內心最深的驅動力的平衡,是和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憧憬的生活的平衡」。
2. 她曾師從於亨利·拉賓與毛利斯·迪福雷納
貝里安出生於巴黎一個充滿設計氛圍的家庭,父母都是裁縫。她在學校就展現出異乎尋常的藝術天賦,受到鼓勵入讀裝飾藝術中央聯合學校(Ecole de L’Union Centrale des Arts Decoratifs),自1920-1925年間修讀家具設計專業。期間有一樁趣事值得一提,據說貝里安打扮成一管顏料參加聚會,也許意味著她注定不會完全遵循清醒極簡主義。
求學過程中,貝里安先後師從多位知名教授,包括裝飾藝術插畫家亨利·拉賓(Henri Rapin),以及La Maitrise家具工作室的毛利斯·迪福雷納(Maurice Dufrêne)。22歲時,貝里安的作品已經參與國際博覽會,並在巴黎老佛爺高檔百貨公司中展出壁掛作品。
3. 《屋簷下的吧台》令她一炮而紅
貝里安的《屋簷下的吧台》(Le bar sous le toit)一經面世便備受矚目,這是她於1927年為秋季沙龍準備的作品。當年大部分設計師作品都以實木為材,成品總是過於繁複,令人眼花繚亂。然而此作以鋁材、鉻材和玻璃製作,原型是貝里安在自己公寓頂樓上建起的房間。
由皮質靠墊和鍍鎳表面可以看出,此作乃機器美學的未來化身,看上去更像是香榭麗舍大道上的汽車展廳,而非巴黎傳統的舊式裝飾藝術。
4. 貝里安首次與勒·柯布西耶會面時的情景並不樂觀
貝里安首次見到勒·柯布西耶的手跡後大受震動。「它們打破了……我所學的一切。」她後來表示道。他的風格突破了她曾經在學校中接受過的所有與裝飾藝術有關的教育。
然而當她於1927年十月申請在勒·柯布西耶工作室工作時,卻收到輕蔑回复:「我們這裡不是給靠墊繡花的地方」。好在貝里安作品仍於秋季沙龍中展出,而勒·柯布西耶親眼見到其作品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開始與貝里安一同工作。
5. 她早期的椅子作品是優雅極簡主義的視覺象徵
貝里安開始在勒·柯布西耶工作室與其堂弟皮耶·讓納雷(Pierre Jeanneret)並肩工作,二人更互生情愫,成為一對戀人。當年工作室條件艱苦,捉襟見肘,她工作時不得不用報紙蓋住雙腿才能抵抗寒冷。但她亦有機會認識到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意人才,包括兩位日本建築師前川國男(Kunio Maekawa )和坂倉準三(Junzo Sakakura ),以及瑞士建築師阿爾弗雷德·羅斯(Alfred Roth )。
貝里安設計出兩款扶手椅(B301供交談之用,LC2 Grand Confort則用來放鬆)、小型扶手轉椅「Siège Pivotant」,以及B306長椅(上圖)。
後者以現代時尚設計重現了18世紀的「fainting couch」(暈厥沙發),不過重量更輕,而且去掉女性化元素。長椅以自行車內胎製成,包裹馬皮,是優雅極簡主義的視覺象徵。
6. 貝里安在政治上左傾,因此更多關注實用性而不是理論
貝里安與柯布西耶在賽夫勒的工作室一直合作至1937年,由於極端主義席捲歐洲,她的政治觀點和創意思維中融入更多社會元素。她參與的大型項目包括法國救世軍庇護城、國際大學城瑞士館等,同時更積極參與設計批量生產的廉宜家具。
當代建築與設計需要與社會問題接壤,貝里安在自己的作品中詳細闡明這一點,她更多關注實用性而不是理論,以價格更低的物料、預製材料和傳統技術,設計出多種類型的作品,包括浴室設備,乃至法國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應急避難所,她一直堅持「不管用什麼材料,都能創作出真誠的設計作品」。
7. 她離開法國前往日本,卻流落中南半島
戰爭爆發後,貝里安與讓·普魯威(Jean Prouvé)(他被柯布西耶尊稱為「建造者」)一同合作,設計軍用營房和預製板材臨時住房。1940年,她受到日本商工省邀請,前往指導家具製造,二人的合作關係暫告一段落。
貝里安趕在納粹到來之前坐船離開馬賽,安全抵達東京,但日本轟炸珍珠港事件卻令她無法照原定計劃取道美國返回法國,不得不流落中南半島(今越南)。
她在當地與第二任丈夫雅克·馬丁(Jacques Martin)結婚,並育有一女佩內特(Pernette,她與貝里安並肩合作逾25年之久),見證了美國入侵、反帝國主義的越南獨立同盟,以及日本襲擊等難忘歷史。
8. 貝里安在遠東的經歷對其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
貝里安在世界各地的經歷對其審美理念有著深遠影響。她著迷於日式設計、物料與工藝,深受岡倉覚三(Kakuzo Okakura)《茶之書》的影響,為書中的簡潔樸素思想所打動,在後來的設計作品中不斷參考回顧,90歲高齡時還為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花園設計了一座日式茶室。
戰爭結束後,貝里安回到巴黎,開始探索實驗各種新式、混合及廉價物料,譬如防火膠板以及膠合板等。
9. 貝里安堅持以迅捷高效而持久的方式建造公共空間
貝里安在商業上可謂十分成功,她亦設計了一系列知名的公眾建築,並指明應以迅捷高效而持久的方式建造。她的公共作品包括日內瓦國際聯盟大樓、法國航空公司位於倫敦、巴黎及東京的辦事處,以及法國滑雪勝地梅里貝爾(Meribel)的度假村。
貝里安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1968-1979年間設計的三座萊薩爾克(Les Arcs)建築,位於法國塔朗泰斯山谷薩伏伊的高山滑雪度假區。來到這裡的遊客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享受滑雪樂趣,因此她為極簡主義的房間配備超大尺寸的窗戶和標準浴室及廚房,十分方便安裝。
從外面看去,階梯式的建築彷彿正落向山脈,隱入皚皚白雪間——這一震撼人心的背景亦成為2014年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電影《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的取景點。
貝里安將自然融入設計的風格亦可見於其早期(1950-51年)於布雷阿島(Isle of Brehat)為普魯埃船屋私人住宅設計的木製家具,以及1957-59年為巴黎大學城打造的巴西小屋中。
10. 貝里安的作品市價不斷上揚
巴黎近期舉辦的一場展覽受到廣泛好評,以華麗方式再現貝里安的設計傑作,對細節的關注令人生出敬意。展覽首次將設計作品與畢加索、雷傑和卡爾德等藝術家作品同場呈獻。貝里安與雷傑和卡爾德私交甚篤,他們的藝術風格對她的家具設計亦產生影響。
佳士得專家Flavien Gaillard認為,夏洛特·貝里安的設計作品備受藏家追捧的原因在於「其簡潔明了的禪宗特質」,完美體現當代建築美學。除此之外,專家亦提醒我們注意,貝里安在設計領域「開闢了獨特道路」——除她之外,沒有任何一位女性設計師曾與當年所有知名大師並肩合作過——包括普魯威、勒·柯布西耶及讓納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