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與夫妻:藝術家筆下的親密家人

佳士得精選一系列由摯愛身上汲取靈感的藝術家傑作,包括「1:54 Online Powered by Christie’s」展覽中一幅新晉藝術家所繪的感情澎湃之作,以及卡蘿、德‧藍碧嘉、根茲博羅和賈克梅蒂等藝術家的動人作品

頁頂圖片:

路德維克·恩科斯,《星期日》,2020年作(局部)。壓克力 畫布。60 x 48英寸(152.4 x 121.9公分)。由藝術家及都靈Luce Gallery提供

縱觀歷史,不少藝術家都曾為家人作畫、製作雕塑或拍攝照片,原因與現代人為家人拍照無異。他們希望借助省錢又方便的模特兒,展示或磨練自己的技巧。他們致力捕捉某個瞬間,又或心愛之物的精髓,同時也嘗試透過作品作出宣言或探索自己的身份。我們在此介紹九位藝術家,他們均秉持上述原則,在作品中刻劃最親近的家人。

路德維克·恩科斯(Ludovic Nkoth)的《星期日》(2020年作)

生於喀麥隆的藝術家路德維克·恩科斯表示:「繪畫家人能為後輩記錄我們的根源和故事,了解這些歷史背景以及我們作為移民和第一代非裔美國人在美國佔據的位置。我一直對自己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就永遠不會知道該往哪裡去。」

路德維克·恩科斯,《星期日》,2020年作。壓克力 畫布。60 x 48英寸(152.4 x 121.9公分)。由藝術家及都靈Luce Gallery提供

路德維克·恩科斯,《星期日》,2020年作。壓克力 畫布。60 x 48英寸(152.4 x 121.9公分)。由藝術家及都靈Luce Gallery提供

恩科斯於1994年出生,13歲時移居南卡羅萊納州,目前於紐約定居,並在亨特學院取得美術碩士學位。這幅祖母肖像畫是恩科斯特別為1:54展覽(2020年10月8至10日)創作。他表示:「她穿上最喜愛的長裙,戴上最中意的帽子,前往主日崇拜。她一直要求我每個周日也到教堂,感謝神的賜予。」

有三個弟弟的恩科斯表示自己亦曾「無數次」繪畫弟弟:「我很喜歡記錄他們在這個國家的成長經歷,並與我在喀麥隆度過的童年作出對比。」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的《埃絲特的頭像》(1982至1983年作)

盧西安‧佛洛伊德並非一位典型的慈父,他生性風流,兩任妻子和情人都相繼帶同子女離他而去。但其細膩精美的肖像畫主角,往往也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他一生承認的子女多達14位,大部分都曾出現在其肖像畫作中。佛洛伊德曾解釋:「我只繪畫與我親近的人,有誰比我的孩子與我更加親近?」

盧西安‧佛洛伊德(1922-2011),《埃絲特的頭像》,1982至1983年作。油彩、畫布。14¼ x 12¼英寸(36 x 31公分)。此作於2016年2月11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4,786,500英鎊。藝術作品:© The Lucian Freud Archive / Bridgeman Images

擔任模特兒也是佛洛伊德的子女得以認識父親的機會。小說家埃絲特‧佛洛伊德(Esther Freud)是佛洛伊德與貝納汀‧科維利(Bernadine Coverley)的小女兒,上有一姊,她表示:「他會畫畫、說故事、唱歌給我聽,也會給我食物,帶我上館子。他令我很快樂,我的確感到和他很親近。」

2016年2月,這幅埃絲特的小型肖像畫連同另一幅繪畫埃絲特同父異母的姐姐伊索貝爾·博伊特(Isobel (‘Ib’) Boyt)的肖像,於佳士得倫敦以接近500萬英鎊的價格售出。

阿爾伯托‧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安妮特半身像VIII》(1962年作)

阿爾伯托‧賈克梅蒂曾表示:「藝術只是一種觀賞的方式。無論我觀察什麼事物,它總會令我驚喜和困惑。」賈克梅蒂致力捕捉他所見的事物,並不斷為妻子安妮特(Annette)和弟弟迪亞哥(Diego) 繪畫並製作雕塑。

阿爾伯托·賈克梅蒂(1901-1966),《安妮特半身像VIII》,1962年構思,1965年鑄造。青銅、啡色及綠色銅銹。高23英寸(58.5公分)。此拍品於2019年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3,135,000美元。藝術作品:© The Estate of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and ADAGP, Paris), licensed in the UK by ACS and DACS, London 2020

二戰期間,賈克梅蒂在瑞士邂逅安妮特,並要求她為自己擔任模特兒,特別是在他與妓女卡羅琳(Caroline)交往期間,後來被誘導承認自己「毀了」安妮特。

1962至1965年間,賈克梅蒂為安妮特創作了10尊石膏半身像,後來再以青銅鑄造,「務求成功塑造出與我眼前所見一樣的頭像,只要一次便夠」。除了刻劃安妮特的優雅和端莊,他也透過她的堅忍眼神表達對苦難的同情。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父親的肖像》(1952年作)

芙烈達‧卡蘿曾繪畫多幅肖像畫和自畫像,當中便包括這幅描繪父親的溫馨肖像畫。卡蘿的父親是一名專業攝影師,教會她使用相機,更在她因車禍而要臥床休養數月時,鼓勵她繪畫。

芙烈達‧卡蘿,《父親的肖像》,1952年作。油彩 纖維板。60.5 x 46.5公分。芙烈達‧卡蘿博物館。照片:Schalkwijk / Art Resource / Scala,佛羅倫斯。藝術作品:©墨西哥城Banco de México Diego Rivera Frida Kahlo Museums Trust / DACS 2020

芙烈達‧卡蘿,《父親的肖像》,1952年作。油彩 纖維板。60.5 x 46.5公分。芙烈達‧卡蘿博物館。照片:Schalkwijk / Art Resource / Scala,佛羅倫斯。藝術作品:©墨西哥城Banco de México Diego Rivera Frida Kahlo Museums Trust / DACS 2020

卡蘿在父親逝世10年後繪畫此作,刻劃他在結婚照裡的樣子。畫作底部卷軸的獻詞寫道:「我繪畫了父親威廉‧卡蘿(Wilhelm Kahlo),他是一名匈牙利裔德國人,職業是藝術家兼攝影師。他為人慷慨聰明、高尚勇敢,他受癲癇症困擾達六十年,但從未放棄工作,也積極反抗希特勒。愛他的女兒,芙烈達‧卡蘿。」

塔瑪拉·德·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的《塔德烏什·德·藍碧嘉》

塔瑪拉‧德·藍碧嘉(1898-1980)最為人熟悉的作品大概是她的自畫像《綠色布加迪裡的塔瑪拉》(1929年作,現屬私人珍藏),以及她為情人伊拉‧佩羅(Ira Perrot)和拉斐拉‧法諾(Rafaela Fano)繪畫的肖像。

這名俄羅斯和波蘭混血畫家是一名雙性戀者,她深受立體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影響,特別是安格爾(Ingres)的作品,但她筆下的男性肖像畫卻充滿講究的裝飾藝術風格,在她為首任丈夫、波蘭律師塔德烏什·德·藍碧嘉(Tadeusz de Lempicki)繪畫的肖像中尤其明顯。

塔瑪拉·德·藍碧嘉,《男子肖像》,1928年作。油彩 畫布。1.3  x 0.805米,龐畢度中心。照片: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rand Palais / Georges Meguerditchian。藝術作品:© Tamara de Lempicka Estate, LLC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0

塔瑪拉·德·藍碧嘉,《男子肖像》,1928年作。油彩 畫布。1.3 x 0.805米,龐畢度中心。照片: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rand Palais / Georges Meguerditchian。藝術作品:© Tamara de Lempicka Estate, LLC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0

二人於1916年在聖彼得堡馬爾他騎士團教堂結婚。當塔德烏什被布爾塞維克逮捕後,塔瑪拉協助他獲釋,其後二人一同前往歐洲。

在巴黎時,他們育有女兒吉賽蒂(Kizette),但夫妻關係卻每日俱下。塔瑪拉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時常與上流人士縱情享樂,但塔德烏什卻無法或不願工作,而且很快便不能忍受妻子的不忠。

這幅肖像繪於1928年,亦即二人離婚的一年,畫中的塔德烏什膚色黝黑、俊朗爾雅,但表情鬱鬱寡歡,充滿憤慨。耐人尋味的是,他戴婚戒的左手彷彿尚未繪完。

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喬治亞‧歐姬芙》(1923年作)

1917年,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開始為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拍照,歐姬芙形容他充滿「熱情和興奮」。當時,施蒂格利茨已出版最後一期《Camera Work》,並關閉他的291前衛藝術畫廊。

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1864-1946),《喬治亞肖像,1號》,1923年作。銀鹽接觸相紙,平裱於卡紙上,裝裱於大卡紙上。照片/相紙/平裱:4⅝ x 3⅝英寸(11.8 x 9.2公分)。第二層裝裱:13⅜ x 10¼英寸(34 x 26公分)。此拍品於2017年4月6日在佳士得紐約以60,000美元成交

施蒂格利茨比喬治亞大23歲,而且非常迷戀她。他曾向同輩畫家亞瑟‧道夫(Arthur Dove)形容喬治亞「不斷令我感到驚奇,就像大自然一樣」。喬治亞成為了施蒂格利茨的繆思、愛人,最終在1924年成為他的妻子。

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 Whistler)的《灰與黑的改編曲1號》(1871年作)

這幅描繪安娜·麥克尼爾·惠斯勒(Anna McNeill Whistler)的油畫,以《惠斯勒的母親》的別名更為人熟知,由於畫作情感細膩,而在1934年成為美國母親節的郵票圖案。

然而對惠斯勒而言,與其說此作是家人的肖像,倒不如說是一場美學實驗,與他於1862年所畫的《白色交響曲1號:白衣少女》互相呼應,後者由其情人喬安娜·希弗南(Joanna Hiffernan)擔任模特兒。

事實上,據說虔誠的安娜會出現於畫中,只因原定的模特兒失約。安娜於1864至1875年期間與兒子惠斯勒一同住在倫敦,總是會盡心地為工作室的訪客準備午餐。

此畫現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更曾於《戇豆先生》中亮相,主角是一位語無倫次的博物館導賞員,由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扮演。

湯瑪士·根茲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的《畫家女兒們追逐蝴蝶》(約1756年作)

根茲博羅也許會悲嘆為了替大批「可惡人物」畫肖像而無法專心創作風景畫,但他從未因此停止為家人和朋友作畫,不但數量之多前無古人,而且他是為愛而畫,而非為金錢而畫。

最近於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根茲博羅的家庭肖像畫展」(Gainsborough’s Family Album)中展出了50幅作品,當中包括這幅描繪根茲博羅愛女的油畫。這幅迷人的習作記錄那轉瞬即逝的美好片刻,回想起來幾乎令人心碎。

歲月沒有善待瑪麗(Mary)和瑪格麗特(Margaret)兩姊妹:二人同時愛上一位男子,瑪麗與其結婚,可惜婚姻並不長久,最後兩姊妹一起終老,正如一位客人形容,她們一個「奇怪」,一個「瘋狂」。

倫勃朗(或譯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男孩肖像》(1655至1660年作)

這幅倫勃朗(或譯林布蘭)傑作最初以不足1先令售出,之後於1965年在佳士得倫敦以760,000堅尼成交,創下拍賣紀錄。坊間認為畫中人是倫勃朗之子提圖斯(Titus),畫作不但在拍賣史上留下傳奇,亦深深打動人心。

倫勃朗(或譯林布蘭)(荷蘭,1606-1669),《男孩肖像》,1655-1660年作。油彩 畫布。25½ x 22英寸(64.8 x 55.9公分)。此作於1965年3月19日以760,000堅尼售出,相當於現今的13,800,000英鎊。諾頓·西蒙博物館。照片︰Heinrich Zinram Photography Archive / Bridgeman Images

倫勃朗(或譯林布蘭)(荷蘭,1606-1669),《男孩肖像》,1655-1660年作。油彩 畫布。25½ x 22英寸(64.8 x 55.9公分)。此作於1965年3月19日以760,000堅尼售出,相當於現今的13,800,000英鎊。諾頓·西蒙博物館。照片︰Heinrich Zinram Photography Archive / Bridgeman Images

提圖斯(1641年生)是倫勃朗與薩斯基亞·凡·烏倫伯格(Saskia van Uylenburgh)夫婦唯一倖存的孩子,但烏倫伯格在生產後數月便死於肺結核。倫勃朗曾多次繪畫提圖斯和烏倫伯格,以及後來的妻子韓德瑞各·凡·斯多芬(Hendrickje van Stoffels),後者為其誕下唯一存活的女兒科妮莉亞(Cornelia,1654年生)。

倫勃朗於1656年被迫賣掉猶太人寬街上的豪宅時,提圖斯、韓德瑞各和科妮莉亞仍然健在,可惜韓德瑞各和提圖斯先後於1663和1668年去世,令人突然明白為何倫勃朗在晚年創作的自畫像,總是瀰漫悲傷哀愁,令人心碎。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