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八大山人肖像畫(局部)水墨 紙本,一六七四年作。圖片:The Picture Art Collection / Alamy Stock Photo;八大山人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 水墨 紙本 冊頁十七開 一六九八年作。每頁尺寸:29.5 x 21.9 公分(11⅔ x 8⅔吋)。2008年12月2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34,260,000港元
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後裔
八大山人(1626-1705)為明代江西人,本名朱耷,在父親的薰陶下,年幼時已展現過人的書畫天賦。
1644年,明朝覆亡,清兵入關,崇禎皇帝自盡,朱耷自此不再是王孫貴族。為了活命,他逃至寺院改名換姓,並削髮為僧。
他喜歡一語雙關
朱耷一生曾使用多個字號,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八大山人」。學者推測,由於這四個字豎著連寫時,既似「笑」字也似「哭」字,他遂選擇此外號,暗喻他對國破家亡的荒謬悲傷之情。
八大山人隨後數年創作的詩畫皆充滿一語雙關和弦外之音,他步步為營,在處處壓迫他的封建社會中掙扎求存。
八大山人(1626-1705), 松鹿圖。161.8 x 67公分(63¾ x 26⅜ 吋)。2014年11月25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9,040,000港元
他的詩詞往往難以解讀
與其他身處極權統治的文人一樣,八大山人必須謹言慎行;加上他熱愛運用隱喻,亦是令其作品難以被解讀的原因。
專家黎翰墨(Liz Hammer)表示:「八大山人經常刻意以晦澀含糊的方式抒發內心。」
她續道:「他18歲時落髮出家,學佛改變了他對餘生的看法。佛教主張萬物皆空,眼前所見的只是個人的感知。因此,八大山人的詩畫的層次極為豐富。」
八大山人(1626-1705)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 冊頁十七開 畫十六幅 書法一幅 水墨 紙本 一六九八年作。每頁29.5 x 21.9公分(11⅔ x 8⅔吋)。2008年12月2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34,260,000港元
黎氏推測八大山人筆下的部分怪異意像源於其成長時期。她表示:「明朝覆亡時,他經歷了中國改朝換代的巨變。中國當時的書畫風格也普遍透現一種突兀與緊張的情緒,相信反映了籠罩社會的沉重壓力。」
據說八大山人是個瘋子
多年來,有不少記錄指出八大山人的行徑怪異,而且長時間沉默不語。就此黎翰墨表示:「可以說他是個怪人,但也有人說他是為了自保而裝瘋賣傻。因為如果他真的是個瘋子,清廷大概不會管他。」
八大山人60多歲時,清朝根基已穩,不再視他為威脅,於是他決定還俗,專心作畫。

他是前衛的創新先驅
黎氏認為八大山人的獨特魅力在於其自成一格的創新精神。「他繪畫的動物栩栩如生、靈動睿智,而且帶有虛幻錯覺。他筆下的鳥和魚往往像是違反地心吸引力,在時空漂浮。」
他描繪的誇張五官、怪異表情和奇花異草亦別具一格。佳士得於9月拍賣的《鳥石圖》(1702年作,上圖及下圖)以罕見的短促水平筆觸,描繪棲息於佈滿蘚苔的怪石上的一隻鳥。

「我們現在對抽象藝術習以為常,不會質疑看似不合現實邏輯的東西,但在十八世紀初,此作絕對令人震驚。雖然中國畫作比歐洲藝術更早運用抽象元素,但八大山人無疑是超越時代的先驅。」
坊間有不少八大山人的贗品
1991年,曾收藏名畫《鳥石牡丹圖》的著名學者、藝術家兼藏家王方宇,出版了一本有關八大山人的專著《蓮園大師:八大山人的生平與藝術》,探討這位藝術家畫作中的各種主題、風格、特色及鈐印。
王氏著作的一大重點是仔細分析八大山人作品的關鍵特徵。黎翰墨指:「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八大山人的風格仍被廣泛摹仿,於是王方宇剖析如何分辨真偽,並解釋當中的竅門。」
其中一宗偽冒事件發生於1920年代,當時年紀尚輕的張大千(1899-1983)偽造清代畫家石濤致八大山人的一封書信。石濤與八大山人同樣來自明朝宗室,在明代覆亡時逃到佛寺,此後便與八大山人保持書信往來。
張大千利用石濤與八大山人的友誼,聲稱一幅名為《大滌草堂圖軸》為八大山人所作,畫作後來由一位日本富豪藏家買下。這幅作品後來於1961年一本有關八大山人的著作中出現時,真相才水落石出。諷刺的是,這幅曾謊稱為八大山人和石濤的作品現已改稱為張大千本人所作,而且售價可觀。
八大山人(1626-1725) 荷鷺圖。106 x 34.3公分(41¾ x 13½吋)。2019年5月27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6,125,000港元
如何判斷八大山人作品的真偽?
黎氏指:「我們無法單憑一個因素來判斷真偽,當中還牽涉到相當的主觀判斷。即使是在對此已有深入認識的人士之中,也存在著相反意見。」
「研究作品的歷史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作品上有沒有藏家鈐印?可以確定畫作以往的藏家嗎?畫作有沒有相關的著作或展出史?」
作品所用的畫紙、水墨、墨色和印泥,應與藝術家所屬的時代和地點吻合。
黎氏續指:「同時,作品的構圖、主題與畫風,亦應與藝術家其他已被鑑定為真的作品風格一致。」
「仔細查看鈐印。八大山人曾用過許多鈐印,而相信為真品的印款亦已刊載於文獻之中。可多加留意鈐印的整體大小、字體結構,還有每個鈐印線條之間的空隙。」
另外亦要檢查落款:「八大山人曾在畫作和書法作品題上不同獨特風格的落款。」
最後也要留意畫作的筆觸,黎氏解釋:「這是分析書畫作品過程中最主觀的一環,傳統上亦是最為關鍵。作品的筆觸應與藝術家同期作品擁有相近的結構、力度和神韻。」
八大山人在日本備受推崇
八大山人根據佛教的禪宗傳統作畫,而其許多畫作最終也傳入日本。
2019年5月,佳士得以950萬港元拍出日本四日市澄懷堂美術館的多幅八大山人掛軸作品。黎氏相信八大山人至今魅力依然,全因其非比尋常的創新風格。 她認為:「八大山人擁有一種獨樹一幟的圖像語言,至今仍能引起無數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