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年5月,蘇格蘭數學家兼天文學家大衛·格雷戈里(David Gregory)前往劍橋大學拜訪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在接下來的六天中,牛頓與這位年輕科學家深入交流,隨後對該作進行了大幅修訂。該著作於七年前出版時,就重新奠定了科學的基本原理。
這本著作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在書中首次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從碟中青豆的滾動路線,到冥王星的運行軌跡,牛頓試圖在書中解釋宇宙萬物的運動方式,闡述他對宇宙的認識。牛頓亦在本書中首次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此著作在各種層面上打破並超越了人們對於自然的傳統認知,標誌著物理學革命的新紀元。
法國思想家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曾在其著作《哲學原理》中闡述自然的法則,而牛頓則由此汲取靈感,制定三條能解釋慣性、加速、力、動力和質量概念的簡單運動定律。

伊諾克·西曼(1694-1744)及其工作室。桌邊的艾薩克·牛頓爵士肖像,桌上有一本《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一座天體儀
佳士得書籍及手稿部門主管Thomas Venning表示:「《原理》於1687年出版時是極具開創性的著作,改變了科學研究的方式。」
佳士得將於7月8日呈獻牛頓的手稿,當中包含牛頓與格雷戈里在六天的交流中書寫的《原理》修改手稿。
專家表示︰「牛頓計劃出版第二版《原理》,他深知第一版有一些尚未解答的問題需要鑽研。」
「這些筆記涉及《原理》全集的內容,基本上是包含了牛頓所有論點的袖珍精髓版本」——專家Thomas Venning
可惜這批修訂未能結集成書,直至1713年才由羅傑‧科茨(Roger Cotes)編纂出版。
Thomas Venning表示:「牛頓在完成這一工作時遇到重重險阻,他需要來自外界的激發,而格雷戈里於1694年提出的觀點剛好給他帶來了一些靈感。」
牛頓在前一年編製《原理》時候,曾因壓力過大而一度瀕臨崩潰。
「我們從近代的資料中得知,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研究運動定律,廢寢忘食,不修邊幅,相信最後他已身心俱疲。」
Thomas Venning解釋,牛頓的科學文稿在市場上極為罕見,他的大部分作品均由劍橋大學擁有:「現在仍有可能在市場上購得牛頓有關煉金術和神學的文稿,但科學文稿卻是鳳毛麟角。」

艾薩克‧牛頓,《原理》兩頁修改手稿。估價:600,000-9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7月8日在倫敦「尊尚珍品」拍賣中呈獻
這份簽名手稿讓我們了解牛頓的精密思維與遠見卓識。「這些筆記涉及《原理》三冊的內容,基本上是包含牛頓所有論點的袖珍精髓版本。」
與《原理》一樣,這些註解同樣以拉丁文撰寫,以便牛頓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知識分子分享見解。
民間亦普遍認為牛頓之所以將作品寫得如此深奧,是因為他想確保只有懂得天文學、拉丁文和數學的人才能看得懂《原理》,以免被人錯誤解讀。
不過,牛頓出版《原理》時仍然引發猛烈批評,當中大多為笛卡爾的追隨者,否定了他對空間和時間的概念。
有人則無法理解如何用幾條定律來解釋大自然的運作,更曾有人在劍橋大學嘲諷牛頓:「有個人寫了一本連他自己和別人都看不懂的書。」

艾薩克‧牛頓,《原理》兩頁修改手稿。估價:600,000-9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7月8日在倫敦「尊尚珍品」拍賣中呈獻
資助《原理》出版的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在序言中寫道,這是一本「神聖的著作」,更宣稱如果比牛頓更接近上帝,將會十分危險。
牛頓在《原理》出版後的確逐漸被奉若神明。
Thomas Venning指:「這份手稿的有趣之處,在於當時牛頓並未被推上神壇,他仍欣然接受了格雷戈里的批評和質疑。」
這份手稿一直由格雷戈里珍藏,他在牛頓的引薦下於1691年成為牛津大學薩維爾天文學教授。
Thomas Venning補充:「雖然格雷戈里的大部分文稿已於1860年代捐贈予皇家學會,但當中有少部分流入市場。十九世紀中是收藏簽名手稿的黃金時代,藏家對這類藏品求之若渴。」
到1790年代末,牛頓已成為科學權威,而《原理》亦被視為革新思維的曠世鉅作。多年來,不少人不斷補充書中的定律,直至現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打破禁忌,為牛頓的理論加入新的觀點。
Thomas Venning表示:「即使如此,牛頓的理論對科學研究與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有了他的理論,我們才能將人類送上月球,將探測車送上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