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母綠、縞瑪瑙及鑽石吊墜項鍊,Georges Fouquet設計。2017年11月13日於佳士得日內瓦售出,成交價492,500瑞士法郎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愛德華時代和美好年代(Belle-Époque)的奢華風格大加嫌棄。這場大戰撕裂整個歐洲,令數個文化核心重地受到重創與破壞。 社會緊縮措施壓抑富裕階層的奢靡生活方式,女性也不再留守家中,紛紛走進工廠填補往前線上陣的男性空缺。裝飾藝術風格就是在這急遽變化的大環境中冒起;它強調結構與幾何,滿足了當時社會對於結束紛亂、重組秩序的渴求,洗練與開創性的形態亦呼應了當時機器時代的主張。利落線條、著重對比及色彩在當時蔚然成風。
裝飾藝術風格珠寶透過其令人驚豔的方式,體現出這種大眾化的嶄新風潮與美學理念,當中許多典範之作都曾亮相佳士得。由大概1915年至1935年(以至在設計風格上仍然深受其影響的1940年代),來自珠寶設計師、藝術家、建築師和飛行員的嶄新創意,為形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帶來永無止盡的革新與啟發。
時尚解放的象徵意義
最能充分展現裝飾藝術風格精神的,大概是女性時裝。普瓦·波烈(Paul Poiret)與可可·香奈兒(Gabrielle 'Coco' Chanel)創作的時裝解放了女性在肢體動作上的束縛,服裝輪廓亦更為中性;當時女性也開始摒棄打理麻煩的長髮辮,轉而將頭髮剪短。這種自由無拘束、精簡利落的意念亦體現於珠寶設計之上;大顆寶石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精心切割的小巧鑽石。裝飾藝術風格的形態未必簡約,但趨向更著重線條,圖案也更有幾何感。
對比、色彩和水晶
由於裝飾藝術風格珠寶設計師在作品中強調幾何元素,因此色彩對比的重要性亦相應提高。上圖左所示的一枚圓形胸針是色彩對比運用的例子:小型角石切工(calibré-cut)黑縞瑪瑙與白鑽形成強烈對比,並採用螺紋式的幾何鑲嵌鋪排。此枚胸針集當時設計元素之大成。
那個時期的設計師亦經常將白水晶與鑽石加以並用。不論是天然剔透的、經過切割的,還是磨砂加工的,白水晶都能透過製造對比來提高鑽石的明亮感。而又同時與白鑽處於同一色系;上圖右所示的白水晶及鑽石古董手鐲就是最佳例子。
線條與幾何
裝飾藝術風格亦很著重線條,數件曾於佳士得呈獻的手鐲都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上圖上方所示的仿祖母綠及鑽石手鐲,以直線方式鑲嵌的仿祖母綠與鑽石互相映襯,同時強調了線條感;藍寶石及鑽石手鐲的設計亦有如出一轍的效果。至於上圖右所示的珍珠手鐲,黑色縞瑪瑙小珠在白色珍珠之間作四邊形排列,是對比與幾何元素的大膽運用示範作。
藝術裝飾風格後期,女性時裝風格變得更具結構性,各式各樣的釦、雙釦胸針等成為潮流。上圖左所示的胸針為一典型例子:充滿幾何感的設計,由兩枚可分開的完全對稱三角部件組成。上圖右的胸針是另一範例,以單釦狀設計搭配色彩無比鮮艷的凸圓形紅寶石。兩件珠寶以今天的審美標準來看依然時尚,配襯裙子、衣領或外套皆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