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

專家石嘉雯在此介紹八位顛覆古代書畫傳統法則的藝術家,他們採用的方式有時隱約婉轉,更多的是大張旗鼓。同時賞析佳士得呈獻的拍品

頁頂圖片:

劉國松(1932年生),《黃昏》,1965年作。58.3 x 86.3 公分(23 x 34吋)。設色紙本 鏡框。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327,600港元

劉國松(1932年生)

台北藝術家劉國松被廣泛認為是當代水墨藝術運動的先驅之一。在許多同輩僅使用水墨和宣紙反映古典傳統的時代,他通過使用鮮豔的色彩和嶄新技術,徹底改變了既有的山水畫實踐。

劉國松(1932年生),《紅色大地》,1970年作。設色紙本 鏡框。40.5 x 145 公分 (16 x 57 1/8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882,000港元

佳士得香港中國書畫部拍賣主管石嘉雯(Carmen Shek Cerne)解說:「藝術家於1980年代首度踏足西藏,至2000年夏季期間啟程前往珠穆朗瑪峰基地營。正是此次旅程,為他描繪積雪山峰的手法帶來突破。」

劉國松開始實驗性地採用不同媒材去創作他的「西藏系列」。專家表示:「 過程包括將一種特製的質感紙張撕成紙條,將其用作勾勒山巒輪廓。持續不斷的繪畫、以及弄皺紙張並將之撕開成條,劉國松創造出充滿氛圍的雪山「肖像畫」;在深色的西藏天際上,山脈地形透過白色十字形交叉線條呈現出來。」

劉丹(1953年生)

劉丹從小學習儒家經典和書法,後來更考入江蘇省國畫院,師承亞明先生學畫。不過他在1981年移居美國後,才開始將自己的藝術與中國古典繪畫聯繫起來。在美國,他發現了從當地博物館古典國畫館藏中學習的新機會,并且對地中海古代文明、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歷史產生興趣。

劉丹(1953年生),《乾隆花園印象》。水墨紙本 鏡框。45 x 165.5 公分 (17 ¾ x 65 1/8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882,000港元

石嘉雯表示:「劉丹對賞石仔細精密的描畫,以及錯綜複雜的墨色濃淡層次,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大師作品作出呼應。作品同時秉承中國及歐洲傳統,卻又非常創新與當代。」

李華弌(1948年生)

1982年,李華弌從中國移居至舊金山,並就讀舊金山藝術大學,學習歐洲藝術。

他充滿實驗性的細膩山水畫作融合了新舊歐洲風格,同時亦讓人聯想起北宋的巨碑式山水畫。李華弌回到中國後,親訪黃山和敦煌等壯觀的風景、歷史和文化名勝,這些景色為他後來的作品持續提供創作靈感。

李華弌(1948年生),《榮樹倚雪山》,2001年作。設色紙本 鏡框。138 x 68.5 公分 (54 3/8 x 27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2,016,000港元

李華弌(1948年生),《榮樹倚雪山》,2001年作。設色紙本 鏡框。138 x 68.5 公分 (54 3/8 x 27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2,016,000港元

李華弌先以潑墨創作出山巒的形態(張大千常運用這種手法), 再以媲美照片的寫實手法,用幼畫筆仔細加上嶙峋石頭和朦朧松樹等細節。李華弌對佛理深感興趣,驅使他採用大自然為主題。他畫中的山石輪廓,有時會呈現達摩的形象。

徐累(1963年生)

徐累曾活躍參與中國激進的八五美術新潮運動,其作品更在1989年於北京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上展出。徐累的作品游走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如大師般操縱著觀者的看法。他最廣爲人知是其作品中那如夢境般半虛半實的詭秘藍調。
徐累(1963年生),《沉沒的青花》,1997年作。設色 紙本 鏡框。78 x 56 公分 (30 5/8 x 22 英寸) 。此拍品於2019年11月25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062,500港元

徐累(1963年生),《沉沒的青花》,1997年作。設色 紙本 鏡框。78 x 56 公分 (30 5/8 x 22 英寸) 。此拍品於2019年11月25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062,500港元

沉沒的青花》創作於1997年,以極其寫實的細膩工筆筆法描繪出一匹靜態的白馬佇立於水中,其臀上刺青,是一般會在明清瓷器上看到的青花圖騰。

徐冰(1955年生)

徐冰出生於重慶,在北京和美國兩地生活。他在其藝術生涯中多次突破當代水墨藝術的界限。

1991 年移居美國後,幾乎不會說英語的他發明了名為“英文方塊字”的全新書寫系統。這種混合書寫系統反映了他在面對全新語言環境生活時所感覺到的茫然失措。

徐冰(1955年生) ,《新英文書法 - 禪詩註(三)》,2014年作。水墨 紙本 鏡框。137 x 70 公分(53⅞ x 27½ 英寸)。2018年11月26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000,000港元

徐冰(1955年生) ,《新英文書法 - 禪詩註(三)》,2014年作。水墨 紙本 鏡框。137 x 70 公分(53⅞ x 27½ 英寸)。2018年11月26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000,000港元

他透過由其創作的裝置藝術,教導觀者如何使用這本指南來理解「英文方塊字」。

徐冰以這種文字,作為加深不同文化彼此了解的工具,並藉此鼓勵大眾反思語言、文化及身分認同之間的相互作用。

王天德(1960年生)

上海藝術家王天德以大膽的混合媒體風格創作極富概念性和實驗性的作品。

據聞,有一天,王氏不小心將點燃的香煙灰彈到宣紙上。他被眼前煙灰燒起宣紙,偶然創造出不同形狀的奇妙效果迷住了。

專家解釋道:「受此啟發後,王開始改變他繪畫山水畫的方式。他會用香煙或熏香直接燃燒繪有中國古典國畫的宣紙。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概念上,這幅繪畫的燃燒分解過程,對王氏現在的藝術實踐來說都至關重要。」


王天德 (1960年生),《清謐境》,2015年作。213.5 x 89.5 公分(84 x 35¼ 英寸)。2019年9月21日於佳士得上海售出,成交價576,000人民幣

王天德 (1960年生),《清謐境》,2015年作。213.5 x 89.5 公分(84 x 35¼ 英寸)。2019年9月21日於佳士得上海售出,成交價576,000人民幣

據藝術家所說,他的作品「由兩層交疊而成:底層是以傳統水墨繪製的山水和書法,頂層是以香燃燒過的韌皮紙。僅僅透過將兩層重疊此概念式行為,山水畫與書法即被賦予新的視角與維度,為觀者提供無限的想像空間。」

收取佳士得Going Once電子雜誌,精選所有Christies.com的熱門文章,以及即將舉行的拍賣及活動等最新資訊

王冬齡(1945年生)

王冬齡如今以結合書法、表演與裝置藝術的創作風格享譽國際,但他最初乃師承書法家林散之,接受傳統書法訓練。他曾說:「刷子已經成為我身體的延伸。書法一直是我的使命、生活和願望。」
王冬齡(1945年生) 《亂書- 龔自珍《夢中作四截句之二》,2016年作。96 x 178 公分(37¾ x 70⅛ 吋)。2018年11月26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300,000港元

王冬齡(1945年生) 《亂書- 龔自珍《夢中作四截句之二》,2016年作。96 x 178 公分(37¾ x 70⅛ 吋)。2018年11月26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300,000港元

王既是藝術家也是當代書法的推手,他將書寫藝術從平面形式,轉化為生動表演。

呂壽琨(1919-1975)

呂壽琨生於廣州,1948年移居香港,曾在油蔴地小輪任督察,兼作繪畫、教學和寫作。

呂壽琨在1960年代成爲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先驅。2019年初,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在這位藝術家誕辰一百週年之際,為他的作品舉辦展覽。

呂壽琨(1919-1975),《禪》,1970年作。設色紙本 鏡框。151 x 82 公分 (59 ½ x 32 ¼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478,800港元

呂壽琨(1919-1975),《禪》,1970年作。設色紙本 鏡框。151 x 82 公分 (59 ½ x 32 ¼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478,800港元

1960年代,呂壽琨在他人生的最後十年達致其藝術事業頂峰,創作出一系列抽象禪畫,都是在繪畫同一主題:象徵永恆、純潔以及佛教覺悟的荷花。他獨特的「濕筆」作畫方式,如上圖所見,靈巧生動,表達出藝術家的複雜情感。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