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 of a magnificent imperial yellow kesi twelve-symbol dragon robe made for the emperor, longpao, Qianlong-Jiaxing period (1736-1820). 87½ x 57½ in (222.3 x 146.1 cm). Estimate: $100,000-150,000. Offered in Important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on 23-24 September at Christie’s in New York
袍服反映穿衣者的身分
在十七世紀中期,以遊牧為生的滿族推翻明朝,為清朝揭開序幕。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歷史近300年,為現代中國領土奠定基礎。

清乾隆 御製石青緞繡八團五爪龍錦褂,長58½ 吋(149.5公分)x 寬59吋(150 公分)。售價待詢。瀏覽所有現供私人洽購的亞洲及世界藝術精品
清嘉慶 御製緙絲金龍十二章龍袍,59¼ x 75¾ 吋 (150.4 x 192.4公分)。2018年3月22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756,500美元
在政治色彩如此濃厚的時代,衣著打扮非常重要。著裝是官階和地位的象徵,讓人一眼分辨出官位。
上圖所示的清乾隆御製石青緞繡八團五爪龍錦褂,屬高級嬪妃的服飾,它有可能穿著於同款成套的御製黃地絲綢龍袍之上,效果華麗眩目。
乾隆在位期間(1736年至1795年)更修撰《皇朝禮器圖式》,嚴格訂明官員的著裝要求,包括:
顏色
黃色被視為吉祥之色,只有帝王之家方能使用。其他皇子或貴族可穿著藍色(清朝官服顏色)或褐色,藍黑色布料則為朝廷官員所用。
皇權的象徵
皇帝御用龍袍綴以「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黻、黼(斧頭)、龍、華蟲、藻、宗彝、火及粉米。
清光緒 御製黃地緙絲金龍十二章龍袍,長56 吋 (142.2 公分) 寬 85¾ 吋 (217.8 公分)。2019年3月22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25,000美元
瑞獸
文武官階共為九品,一品為最高,九品為最低,各有所屬的瑞獸,並繡於補服外褂的紋章(補子)上。文官用飛禽,武官則用現實或神話中的走獸。
出席不同場合的專用袍服
清朝官員凡出席朝議或儀式必須穿著合適的服裝。正式袍服採用執政滿族的傳統設計,並參考其遊牧騎馬傳統,稱為朝服。朝服備有採用側釦設計的外褂、袍裙和馬蹄袖,後者原意在惡劣天氣下策騎時保護雙手。
官員會在處理政事時穿著半正式的官服,包括廣為人知的吉服(亦稱蟒衣),配以披領和外褂。與朝服類似,吉服亦採用長身側釦設計和馬蹄袖,方便穿衣者駕馭馬匹。
吉服富有象徵意義,設計是整個宇宙的縮影,下幅綴有立水波紋,中央飾有山岳,而雲間的盤龍則是權力的象徵。在清朝盛世,中級官員會穿著綴有八條四爪龍(亦稱蟒)的袍裝,高級官員的袍裝則繡有九條蟒龍,最後一條龍藏於前襟之內。
清朝官員凡出席朝議或儀式必須穿著合適的服裝。正式袍服採用執政滿族的傳統設計,並參考其遊牧騎馬傳統,稱為朝服。朝服備有採用側釦設計的外褂、袍裙和馬蹄袖,後者原意在惡劣天氣下策騎時保護雙手。
官員會在處理政事時穿著半正式的官服,包括廣為人知的吉服(亦稱蟒衣),配以披領和外褂。與朝服類似,吉服亦採用長身側釦設計和馬蹄袖,方便穿衣者駕馭馬匹。
吉服富有象徵意義,設計是整個宇宙的縮影,下幅綴有立水波紋,中央飾有山岳,而雲間的盤龍則是權力的象徵。在清朝盛世,中級官員會穿著綴有八條四爪龍(亦稱蟒)的袍裝,高級官員的袍裝則繡有九條蟒龍,最後一條龍藏於前襟之內。
隨季節變換的袍服
北京天氣多變,冬天氣溫可跌至攝氏零下20度,夏天卻可達40度以上。由於皇帝和官員每天也會上朝,服裝既著重設計,也要兼顧實用性。
除了著裝款式有嚴格規定,《皇朝禮器圖式》亦訂明換季的確切月份、日期和時間,例如農曆十一月一日至正月初一要穿著冬裝,農曆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便要換成夏裝。
冬裝附有毛裡 / 毛邊或夾棉內層,夏裝則採用真絲內襯或以薄紗織成,配以涼快的竹編內套和外褂。
清十八世紀 黃紗團龍紋常服,長90¼ 吋 (229.2 公分) 寬52¼ 吋 (132.7公分)。2019年3月22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1,250美元
婦女的袍裝反映丈夫的地位
女性服飾上有與其丈夫或兒子地位同級的補子,未婚女性則穿上外褂或流蘇背心,亦即霞帔。十八世紀流行把夫妻袍裝的補子以左右對稱方式並排,以形成夫妻並坐時,雙方袍裝上的動物紋樣亦可面對面的效果。
在清朝政權中,婦女地位卑微,鮮有機會穿著公服或吉服等正裝,故現存藏品實屬彌足珍貴。有別於男裝吉服,女裝吉服的前後襟均沒有開衩。
清十九世紀 紗繡霞帔,長46吋(117公分)。2008年3月19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0,625美元
女性服飾上有與其丈夫或兒子地位同級的補子,未婚女性則穿上外褂或流蘇背心,亦即霞帔。十八世紀流行把夫妻袍裝的補子以左右對稱方式並排,以形成夫妻並坐時,雙方袍裝上的動物紋樣亦可面對面的效果。
在清朝政權中,婦女地位卑微,鮮有機會穿著公服或吉服等正裝,故現存藏品實屬彌足珍貴。有別於男裝吉服,女裝吉服的前後襟均沒有開衩。
晚清 紅緞繡八團花卉鶴紋袍,55 x 76½ 吋 (139.7 x 194.3 公分)。2018年3月22至23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7,500美元
出身富裕的婦女平常會穿著採用側釦或前釦設計的袍服,配以搭帶褶裙。袍服裝飾華麗,袍身和連接內袖的袖帶皆繡有花卉、蝴蝶或人物場景。
「禁忌之結」
清乾隆 藍地繡西王母祝壽圖屏,76 x 41 吋 (193 x 104 公分)。2019年3月22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87,500美元
北京結又稱打籽繡,由於針步精細至被認為會使人瞎眼的地步,故亦被稱為「禁忌之結」。這個說法固然沒有根據,但針法之細卻所言非虛,故只用於細節講究的小型刺繡。
清十九世紀初 二品武將補子,13 x 13 吋 (33.1 x 33.1 公分)。2018年3月22至23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5,250美元
其他製作袍服的技巧包括緙絲(亦稱刻絲)工藝,因絲線交織出不同色塊而命名。十九世紀開始流行平金綉,呈現高級絲綢般的光滑效果。
從顏色和款式判斷製作時期
與其他工藝品類似,如果沒有註明日期,實在難以判斷織品藝術的製作時間,但亦非毫無線索。部分顏料只曾在十九世紀末使用,從歐洲引入的苯胺化學染料便是其中之一。苯胺染料比傳統植染染料更鮮豔,呈現豐富奪目的色調,例如珀金(William Henry Perkin)於1856年在英格蘭研發的「苯胺紫」等。
清十九世紀 一品文官補服料(未裁),108½ x 50½吋(275.5 x 128.3公分)。2018年3月22至23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7,500美元
設計的變化亦暗示袍裝的製作時間。於十九世紀末,慈禧太后很喜歡鮮豔的花卉設計,當時的貴族婦女爭相仿傚,如此獨特的造型於太后掌權前後從未曾出現。
眾所周知慈禧熱愛服飾,短途出行時行李多達56箱,全部都是袍服、背心和外褂。每個行李箱深12吋,長4尺,寬5尺,足證行裝之多。
保存袍服的秘訣
織品應貯藏在陰涼乾爽而乾淨的地方,才能盡量延長其壽命。如需摺疊紡織品,應沿接縫位摺疊,以免織品磨損或破損。貯藏得宜的話,即使是遠古的布料也能保存數世紀。
藏家亦必須考慮藏品的品相。中式袍服固然精緻,但始終原為服飾,買家應留意袍服有沒有穿著的痕跡或污漬,特別是領口或肩膊位置。藏家亦應留意袍服有沒有受到陽光侵害,由於製作袍服的絲綢和染料多為有機物料,如有破損將無法修復。
下方這件御製袍服的藏家在獲悉其珍貴價值前,將之掛在寓所當作裝飾;她當初是在巴黎一個兒童扮裝舊衣箱中找到它的。
清乾隆末/嘉慶初 黃地繡彩雲金龍紋十二章龍袍。2019年6月12日於佳士得巴黎售出,成交價586,000歐元
部分袍服曾被改造
中式袍服獨具魅力,深受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旅客歡迎,將之帶回歐洲及美國。傳統中式袍服屬鬆身剪裁,但亦有不少買家會將袍服改成較貼身的西式剪裁或加上毛邊,變成奪目華美的及踝外套。有些袍服更被改成掛飾,襯托其他織品珍藏。
清十八世紀 御製黃地織錦緞彩雲金龍紋藏袍,長53¼ 吋 (135.2 公分) 寬68½ 吋 (173.9 公分)。2016年3月17至18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22,500美元
部分原本為朝廷製作的袍服,會作為貴重厚禮送往西藏,贈予當地貴族和德高望重的僧侶。這些袍服通常會按照西藏服飾風格或功能被重新剪裁,上圖所示的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