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大師與傑作

Alastair Smart深入探尋印象派奠基之父的絢爛一生,欣賞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過往拍賣會售出,以及即將上拍的藝術家鉅作

他的童年畫作備受注目

奧斯卡-克勞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在1840年11月生於巴黎,五歲時跟隨家人移居諾曼第的勒阿弗爾,父親在當地開設一間雜貨店。在學校裡,莫奈因為將老師畫成漫畫人物而無人不識,不久後他更開始在漫畫中描繪勒阿弗爾的知名市民,因此成為鎮上家傳戶曉的人物。每逢星期日,他更會在畫框店的櫥窗展出畫作。

他在巴黎求學時與彼埃‧奧古斯特‧雷諾瓦同住

莫奈立志成為藝術家,於是回到巴黎,加入瑞士大師夏爾·格萊爾(Charles Gleyre)的工作室。當時莫奈的生活艱苦,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他與同窗彼埃‧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共住一室,只吃豆子充飢。二人更商議好每逢裸體模特兒抵達工作室前才會煮食,因為剛好要點起火爐取暖。

他猛烈抨擊巴黎沙龍,但於1865年展出的作品卻大獲好評

莫奈極力抨擊巴黎沙龍(法國官方資助的年度藝術展覽),視之為守舊過時的活動。但為了討好不太情願資助他修讀藝術的姨母瑪麗-讓娜(Marie-Jeanne),他在1865年向巴黎沙龍提交了兩幅海景作品——《低潮時的海威》《翁佛勒的塞納河口》。兩幅作品均大獲好評,《美術公報》雜誌的藝評家寫道:「不得不提一位藝術新星的名字。莫奈先生大膽的視角和吸引目光的能力…是他最大的優勢。」

克勞德·莫奈(1840-1926),《挪威桑德維肯的雪景》,1895年作。油彩 畫布。28⅞ x 36⅜ 英寸(73.2 x 92.2 公分)。估價:美元2,500,000-3,500,000。此作將於2023年11月9日在佳士得紐約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莫奈為創作歷遍風霜雨露

莫奈堅信藝術必須充滿生機、捕捉當下,而且直接受大自然啟發,因此必須到戶外作畫(法語為「en plein air」),而非在畫室創作。這種信念後來成為印象主義的重要教條(有賴於1841年發明的便攜金屬管裝油彩)。據說莫奈曾在零度以下的氣溫外出作畫,身穿三件大衣,帶上熱水瓶浸泡雙腳,鬍子都結成冰。

一名記者在寒冬偶遇莫奈後寫道:「那天冷得石頭都要裂開。我們看見了一個暖腳套,接著看見一個畫架,然後有一位身穿三件大衣、戴著手套、半塊臉都凍僵了的先生,他就是正在研習下雪效果的莫奈先生。」

他熱愛英國

1870年法國與普魯士開戰,莫奈亦前往倫敦逃離戰火,後來更經常穿梭英倫海峽,與英國貴族聚餐,更愛上品茗和粗花呢布料。他亦喜歡到訪英國國家美術館,欣賞康絲塔伯(Constable)的風景畫和特納(Turner)的海景畫。

克勞德·莫奈(1840-1926),《霧中的滑鐵盧橋》,1899-1904年作。油彩 畫布。25⅝ x 39⅝ 英寸(65.2 x 100.7 公分)。此作於2022年6月28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英鎊30,059,500

在莫奈的書信中,他談及自己對英國天氣深感著迷。1901年2月,他驚嘆道:「對畫家而言,沒有比英國更驚奇的國家了!」但由於倫敦的天氣變幻莫測,莫奈經常被逼回到吉維尼完成倫敦的畫作,在畫室中修改和完成作品。

莫奈經常繪畫塞納河,並認為塞納河永遠「充滿新鮮感」

莫奈鍾愛泰晤士河,特別是煤煙在河上形成絢爛雲霧的日子。在倫敦時,他會入住沙威酒店的豪華套房,確保能飽覽泰晤士河的美景。

而對莫奈而言更有重要意義的則是塞納河,他不斷回歸這一主題創作。「我一生都在畫塞納河,每一時刻,每一季節。我從未對它厭倦:對我來說塞納河一直是新鮮的。」莫奈在塞納河系列畫作中探索光線的效果,這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題。

今天,塞納河畔的阿讓特伊飛地被奉為印象主義的誕生之地。在莫奈移居阿讓特伊時,那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城郊,離首都僅11公里。隨著馬奈(Manet)、雷諾瓦、西斯利和卡耶博特(Caillebotte)等新派畫家相繼來到這裡,小鎮便成為新繪畫派的集中地,他們敢於顛覆傳統巴黎沙龍的常規。

雖然莫奈在阿讓特伊嘗試了多種題材,但塞納河仍是他最大的靈感來源。在1872至1875年,他為這段塞納河繪畫了50多幅畫作。

印象派畫家原本名為「無名畫家」

莫奈與友人雷諾瓦、西斯利和德加(Degas)一樣,反對沙龍對藝術家的諸般制肘,於是在1874年成立「無名畫家、雕塑家與雕刻家社團」,以合作社形式獨立展出藝術家的作品。社團的畫作銷情欠佳,畫展訪客也寥寥可數,但仍被視為重要盛事。莫奈曾展出五幅油畫,包括描繪勒阿弗爾晨曦的《印象‧日出》。對畫展評價負面的路易·勒魯瓦(Louis Leroy)利用該畫的標題借題發揮,稱參展的畫家均是「印象畫家」。這個稱號自此一直流傳下去,但當中的負面含義很快消失。


莫奈有能力影響火車班次

一眾印象派畫家響應埃米爾·左拉(Émile Zola)和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等作家的號召,繪畫現代題材。十九世紀中的巴黎正值變革之時,曲折的中世紀窄巷變成寬廣的新式大道,鐵路亦蓬勃發展,莫奈更對蒸汽引擎的視覺效果尤其著迷。為此,他曾多次說服聖拉扎爾火車站的站長延遲開出列車,讓他能把握時機畫下佳作。

在遷往吉維尼後,莫奈揚言:「我現在除了繪畫和園藝外,一無是處。」

1883年,莫奈為尋求更平淡的生活,與家人移居巴黎以西50英哩的吉維尼村。他聘用六名園丁打理大花園,同時也喜歡親自下田耕作。他的花園開滿牡丹花、天竺葵、三色堇和黃玫瑰,爭妍鬥麗。

1884年4月,莫奈結束了為期三個月的意大利里維拉繪畫之旅,他隨後的藝術創作幾乎完全以吉維尼花園周邊的景色為主題。「我很開心能夠在這美麗的景色中工作 ,但我的心一直留在吉維尼。」藝術家在海外時如此寫道。

莫奈最有名的園藝成果是打造了一片完整的水景庭園,偌大的睡蓮池上修建了一道日式拱橋,四周柳樹圍繞。莫奈更在這裡繪畫約250次。

1908年9月,莫奈與妻子愛麗絲(Alice)接獲一項突如其來的邀請,動身前往威尼斯。當時68歲的莫奈自二十世紀初多次遊覽倫敦後,已鮮少離開吉維尼,並醉心創作《睡蓮》系列。

在吉維尼居住期間,莫奈專注觀察蓮花池庭園的斜面,並只繪畫浮在水面的蓮葉。威尼斯讓他暫時離開這個微觀的世界,讓他能欣賞建築物上的光影舞動,以及水面上的倒影。

克勞德·莫奈(1840-1926),《布吉瓦爾的塞納河》,1870年作。油彩 畫布。15⅞ x 28⅞ 英寸(40.3 x 73.4 公分)。估價:美元800,000-1,200,000。此作將於2023年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日間拍賣中呈獻

如保羅·塞尚所言:「莫奈只有一雙眼,但那是何等厲害的一雙眼!」

莫奈的乾草堆畫作來自1890至1891年的冬天,是他截至當時難度最高的作品。在系列的25幅畫作中,幾乎每一幅作品的色調、筆觸和氛圍效果都各不相同。

莫奈在吉維尼的花園內豎起畫架,遠眺西面或西南方塞納河岸的山丘。當地的農夫在收割後會將麥稈捆起堆成圓錐形的乾草堆。這些乾草堆代表農民辛勞的成果,亦象徵他們對未來的盼望。

莫奈和與他的畫商杜杭·胡埃(Durand-Ruel)於1891年5月展出了15幅《乾草堆》作品,好評如潮。及至年底,他的畫室只剩下兩幅《乾草堆》作品,其餘已悉數售出。2016年11月,佳士得紐約拍賣莫奈的《乾草堆》(1891年作),以81,447,500美元的高價刷新莫奈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後來,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的《綻放的睡蓮》於2018年5月拍賣,最終以84,687,500美元成交,再次刷新紀錄。

克勞德·莫奈(1840-1926),《乾草堆》,1891年作。油彩、畫布。28⅝ x 36¼ 英寸(72.7 x 92.1 公分)。2016年11月16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81,447,500美元

莫奈透過這批畫作嘗試捕捉絢麗日光流瀉的視覺體驗,他在1890年10月向身兼藝評人的友人古斯塔夫·格夫雷(Gustave Geffroy)解釋箇中難度:「我探究得越深,越明白要很多工夫才能達到我追求的東西——瞬間性,畢竟光線滲透每個空間。」莫奈極度執著於重現光線的閃亮效果,保羅·塞尚對此表示:「莫奈只有一雙眼,但那是何等厲害的一雙眼!」

他先後失去兩任妻子、心愛的兒子,最後更不幸失明

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密爾(Camille)在1879年逝世,享年32歲,而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在1911年離世,愛子讓(Jean)則在1914年早逝。當時,莫奈被確診雙眼白內障。許多觀察者認為莫奈後期的作品越發抽象,全因眼疾所致;他在這個時期的作品顏料更厚,也更喜歡使用奇異的色調。

莫奈最大型的畫作(「和平紀念碑」)是贈予祖國的禮物

1918年11月12日,亦即簽訂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議後翌日,莫奈決定要創作「和平紀念碑」,當中包括多幅各高2米的巨型睡蓮畫作,並將之獻給法國。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同意這批畫作將會在巴黎杜樂麗花園的橘園美術館展出。莫奈逝世後不久(1926年卒,享年86歲,死於肺纖維化),橘園美術館便展出系列中的八幅作品,至今仍然屹立館中。

莫奈後期的畫作捨棄了印象主義的標準

年輕時的莫奈致力捕捉轉瞬即逝的光線和色彩,貫徹印象派刻劃自然瞬間的觀念。但他在晚年繪畫的作品,卻對大自然進行沉思。若說他早期的印象主義角度穩定而鮮明,睡蓮作品則反映他轉至更為沉浸體驗式的風格。

收取佳士得Going Once電子雜誌,精選所有Christies.com的熱門文章,以及即將舉行的拍賣及活動等最新資訊

在這些作品中,橋樑或地平線等傳統題材一概消失。正如立體主義挑戰人物在空間中的傳統觀念,莫奈的晚年作品亦展示對透視法的大膽重新思考。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