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莫蘭迪於1890年生於意大利博洛尼亞,其一生幾乎都在當地度過。他年輕時就讀於博洛尼亞藝術學院,其後在該校擔任教授達26年。
莫蘭迪現今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畫筆下充滿靜思氛圍的優美靜物畫,藝術史學家Roberto Longhi不禁形容他「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意大利畫家」。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Natura morta) 1946年作。10¼ x 16⅛ 吋(26.4 x 41公分)。油彩 畫布。估價:400-600,000英鎊。此拍品於2019年10月1日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中呈獻。©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SIAE Rome
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的實驗
莫蘭迪於事業最初期時,曾嘗試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這兩種當時盛行的藝術風格。然後由1917年起往後數年,他轉而投入由意大利畫家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i Chirico)及卡洛·卡拉(Carlo Carrà)開拓的形而上畫派。
籠統來說,此畫派以如夢境般的圖像作引伸,伴隨怪異光線,畫中物也不合比例,充滿具象徵性的古怪物件。《形而上靜物畫》(Metaphysical Still Life)就是當中的典型例子,此畫現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館藏。
佳士得意大利的戰後及當代藝術資深專家Renato Pennisi表示:「這些形而上靜物畫對莫蘭迪的藝術風格發展十分重要,然而卻鮮見於市場,因為它們幾乎都已被博物館收為館藏。」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 1946年作。油彩 畫布。9¼ x 14⅛ 吋(23.5 x 36公分)。估價:400-600,000英鎊。此拍品於2019年10月4日佳士得倫敦意大利思潮拍賣中呈獻。©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SIAE Rome
莫蘭迪的代表風格:安謐淡逸的意境
直至1920年,有跡象顯示莫蘭迪的畫風漸有異於德·基里科,並開始自成一格。他於同年所繪的靜物畫《靜物》(Natura morta),摒棄戲劇性的陰影效果以及粗黑色的勾勒線條,取而代之的是柔和朦朧的光線。
畫中的麵包、蘋果和空杯暗示這是一頓質樸無華的簡餐,呼應著一段有關莫蘭迪的傳言;有記載指他始終過著簡單的隱居生活,甚至被冠以「僧侶畫家」(Il Monaco)的外號。他一生未婚,成年後大部分日子都與三位妹妹在一間樸素公寓同住,他將睡房擴建兩倍成為工作室。
就如他自己形容:「我是一位透過繪畫去表達安謐淡逸氛圍的畫家,我對這種意境推崇備至。」
莫蘭迪的標誌性畫作:桌上的瓶子、花瓶和水壺
由1920年代早期至1960年代早期,莫蘭迪的畫風明顯地非常一致。此時他已創作出其標誌性作品系列:採用灰、啡、粉白為主的暗色調,以桌上的瓶子、花瓶和水壺為主角的靜物畫。
表面上,他的每幅畫或許看似非常相像,然而當中充滿著微妙的差異變化;物件的位置擺放、組合方式,以及不同光線,都是影響因素。莫蘭迪對細節極為專注,他對瓶子位置的輕微調整,就如象棋大師移動一步棋般舉足輕重。
.jpg)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 1939年作。12⅝ x 22¼ 吋(32 x 56.5公分)。2015年10月16日於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2,546,500英鎊 © DACS 2019
上圖為1939年的《靜物》,畫中的物件一字排開,高低起伏的高度,以及鮮明的色彩交替排列(以朱紅色最為奪目),形成了一段從左至右的節奏。莫蘭迪的天賦才華,就是將一組尋常器皿轉化為永恆經典的畫作。
他曾說:「我需要數星期的時間,為一塊桌布挑選相配的一組瓶子。然而我仍然不時會在擺放距離上出錯;也許我的步伐太快了。」
艱辛的準備以及對恆久的感知
莫蘭迪的準備工作 包括自己繃裱畫布、研磨顏料等工夫。他創作過兩幅絕無僅有的橢圓形畫布作品,其中一幅為其創下藝術家世界拍賣紀錄:1940年的《靜物》,於2018年5月在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中以430萬美元成交。
.jpg)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 1940年作。橢圓形:14¾ x 19⅝ 吋(37.5 x 50公分)。2018年5月8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4,332,500英鎊 © DACS 2019
而為了讓物件看起來不透光,藉此注入恆久的感覺,莫蘭迪也喜歡將顏料塗在物件上,讓灰塵在上面堆積。
莫蘭迪作品的市場
Pennisi以「前境看漲」(buoyant)形容這位藝術家的市場:「莫蘭迪一直被視為二十世紀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是歐美藏家圈子中的重要人物。然而情況在過去數年出現了變化;亞洲買家現在對他充滿興趣,為莫蘭迪作品市場注入強心針。」
莫蘭迪作品中的重複特質、細微表現方法,以及靜謐圓滿的意境,與不少亞洲文化不謀而合。專家表示:「有人會聯想到書法或太極這些文化傳統。莫蘭迪的靜物畫之美,超越其創作的時間與空間;而這點亦反映在其現今市場價格當中。」
莫蘭迪作品的拍賣紀錄於過去三年半內被兩度刷新,都是由佳士得經手;首次是2015年拍出的1939年《靜物》,然後是2018年上拍的1940年《靜物》。
風景畫
靜物畫以外,莫蘭迪在事業生涯中亦不時創作風景畫。繪畫內容多為從他工作室望向窗外的博洛尼亞景色,或是亞平寧山脈(Apennines)中的山巒城鎮格里扎納(Grizzana)周邊風景, 他通常在該地避暑,二戰時的大部分日子他也待在這裡。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風景》(Paesaggio) 1937年作。油彩 畫布。21 x 18⅞ 吋(53.5 x 48公分)。估價:200,000-300,000英鎊。此拍品於2019年10月4日佳士得倫敦意大利思潮拍賣中呈獻。©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SIAE Rome
1943年的《風景》(Paesaggio)是莫蘭迪繪於二戰期間的作品;在國際紛亂之際,這幅來自戶外寫生(en plein air)的作品散發出田園鄉郊的寧靜氛圍。參照他崇敬的藝術家之一、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風格,莫蘭迪將景色稍為抽象化,同時亦確保其中留有相當的雄偉氣魄。
名聲、讚譽、越趨抽象化
莫蘭迪在戰後名聲漸起,他於1948年代表意大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57年又贏得聖保羅雙年展油畫大獎(同屆競爭對手有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和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這些成就讓他可以放下教鞭,專注藝術。
.jpg)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 1952年作。油彩 畫布。40 x 52公分。估價:200,000-300,000英鎊。2019年4月3至4日於佳士得米蘭售出,成交價1,570,000歐元
1950年代早期,莫蘭迪的靜物畫再有明顯轉變,風格更趨抽象。上圖是繪於1952年的《靜物》,鬆散擺放的物件就像是要浮起來一般。莫蘭迪淡化各個顏色區塊之間的過渡,讓物件、桌子以及後方的牆身之間的關係都變得模糊不清。
Pennisi指出:「他1950年代的作品越是抽象,越是受到市場歡迎。此時期的畫作在價格方面已與莫蘭迪巔峰時期即1940年代的作品不相上下,那時他還在繪畫傳統標準的具象畫作。」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花卉》, 1950年作。油彩 畫布。14 x 12吋(35.5 x 30.4公分)。估價:200,000-300,000英鎊。此拍品於2019年10月4日佳士得倫敦意大利思潮拍賣中呈獻。©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SIAE Rome
莫蘭迪靜物畫中的符號象徵與意義探究
莫蘭迪於1964年逝世,享年73歲。他的作品影響後世許多藝術家,包括極簡抽象派,此派推崇莫蘭迪的簡約美學,以及他對井然有序和幾何空間的重視。2008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了大型回顧展。
然而,莫蘭迪留下了一道千年難解的問題:他所繪畫的桌上物件,是否具有任何象徵意義?曾有研究人員表示它們或許是中世紀意大利城鎮的天際線,由高度不一的城塔組成;亦有觀點指它們其實是人像,也許就是莫蘭迪生命中一直缺少的朋友。然而藝術家本人卻不愛為他的作品作解說,所以或許我們就以意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句子來作結。
1993年,艾可在博洛尼亞的莫蘭迪博物館開幕儀式上發表演講,頌揚這位「物之詩人」,總是為著「擁有著最靈性之美的尋常之物」而讚嘆不已。